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人们的许多物理知识是通过观察和实验认真总结和思索得来的。演示实验是实验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为配合教学内容由教师操作表演示范的实验。它可以把研究的物理问题直观清楚地展示在学生面前,让学生通过认真观察分析和发现引起变化的原因和条件,从而得出结论,更有助于学生对物理概念规律的认识和掌握。 演示实验一般由仪器选择、步骤设计、记录数据和分析总结这四个部分组成。每一部分都决定着实验的成功与否,成功的实验对于学生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具有一定的辅助作用,为了能发挥演示实验的作用,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学生对一个问题具有好奇心,有求知的欲望,在学习时就会思想集中,事半功倍。以往的演示实验,教师往往采取包办、灌输的方法,对于较有趣的还能取得预期效果,但有趣的实验毕竟是少数的,如果是枯燥无味的概念性实验,效果反而不明显。对于这类实验,教师一定要用与实验有关的、又能引起学生兴趣的事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然后进行实验,方能达到实验的预期目的。生活中,学生从儿童时代起就接触了许多属于物理学研究范围的有趣现象,如他们会用祖父母的老花镜来烧蚂蚁、从肥皂泡中领略颜色的美丽,教师可利用这些事例调动学生儿时的记忆,引入透镜成像、色散等物理演示实验。因为日常生活中的现象是学生能够直观感受到的,但学生往往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把生活的直接感受和物理学知识结合,会激发学生的兴趣。比如热学中的一个实验:空气的流动会不会影响空气的温度。若教师直接用扇子扇温度计,根据示数前后不变得出不会影响的结论,学生对此往往提不起兴趣,对结论记忆不深刻。教师可在做实验时,列举一个生活实例:“昨天是-10℃,无风,今天是-10℃,有5级风,问昨天和今天哪一天温度低?”学生根据以往的生活经验,大多会认为今天的温度低。此时,教师就可以引入前一实验,在同样的教室中,两支相同的温度计,示数一致,用扇子扇其中的一支,这支温度计示数不变,学生看到了实验现象,会得出空气流动不会影响空气温度的结论,并且会联想到蒸发吸热的知识,解释感觉今天冷的原因。这样做,因为合理地利用学生的疑问心理,并与生活实际密切联系,引起了他们的兴趣。再比如,在讲摆的等时性这一内容时,老师可先讲一下摆的等时性这一发现的历史小故事,引起学生兴趣;尤其是在讲到摆动周期与摆锤的质量无关时,最好用质量相差比较大的摆进行演示,因为虽然老师完全可以告诉学生摆动周期与摆质量无关,完全可以让学生记住只有摆长在影响摆的周期,但根深蒂固的思想使大多数人认为质量大的摆周期短。那么,教师不要怕麻烦,实际去演示一下,我想即便最差的学生也会很快记住这一物理规律。另外,还可借这些实验教育学生树立唯物思想,我们用主观的感觉得出的结论未必可靠,应从客观的实验出发,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可以取得更好的效果。 二、演示实验中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教育学指出,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的活动,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在教学时一定要牢记这一点,在演示实验中也不例外。教师应该为他们创设情境,引导他们去思考,培养他们的学习主动性,改变以往教师讲得多、学生学得少的情况。在上面,我们提到了演示实验的四个组成部分,教师应在每一组成部分中都起到引导作用,成为学生思维的引路者,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比如,在讲授“电阻与长度、横截面积、温度、材料的关系”时,若研究电阻与长度的关系,学生会思考得出,因为电阻与四个因素有关,所以应该在横截面积、温度、材料相同的情况下,选择只有长度不同的电阻,同时选择电源、导线、开关等实验材料。此时,教师应再提示学生,通过添加什么仪器来感受电阻值的大小,学生会想出串联小灯泡,教师此时再拿出实验仪器,学生看到和他们想的完全一样,会产生积极的态度,加深他们对实验的印象,同时培养了他们探索问题能力。当然,引导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不同的答案。因为学生思维是因人而异的,教师可根据回答的内容,在不影响课堂教学的情况下,因势利导,给予解答。如在此实验中,学生有的会提出用电流表、小发动机,也有提出用随身听,对此说法,教师应予以肯定,可请同学们一起选择哪些可用,哪些不可用,并总结可用的电器共同的特点,是能视、听、感触到的,开阔学生的思维。 再例如在演示“液体的沸点与气压的关系”这一实验中,用酒精灯加热烧瓶中的水直至沸腾后,移走酒精灯,给烧瓶塞上塞子并倒置过来,向瓶底浇上冷水,会发现水又沸腾了。水重新沸腾的原因是什么,教师要把这个分析权交给学生,不要喋喋不休的去讲。学生的分析可能不太到位,他们可能只能说出,那是因为水上方的气压减小,水重新沸腾,却说不出水上方气压为什么减小。此时教师应给学生充分分析和想象的时间,允许他们分组探讨,教师作为引导者,在学生探讨过程中恰当的帮助他们分析实验过程:①水沸腾,产生大量水蒸气会把瓶口内水面上方空气排出。②泼冷水,温度降低,那么我们生活中,降温时会发生什么现象呢?学生很快就会得出水面上方气压减小的原因,沸水产生的大量水蒸气挤走了瓶内空气,塞上塞子后水面上方只剩下少量空气和大量水蒸气,倒置后,在瓶外浇上冷水,热的水蒸气被液化,导致水面上方气压降低,于是水又重新沸腾了。这样,学生不仅通过观察掌握了气压降低水沸点降低的知识,同时,能够分析出此演示实验中,水上方气压降低的原因。真正体现了教学实验中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取得演示实验的最佳效果。 宋代诗人陆游曾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要获得知识,必须亲自去努力,教师不要简单认为演示实验就是教师动口动手,而学生只是被动接受而已。 三、做好课前准备工作 上课是教学活动的重点所在,而课前准备工作又是上好课的关键。演示实验更需要教师课前做大量的准备工作。 第一,要根据现有的仪器,选择出能够使现象明显的,尽量使全班学生都能观察到的,这就要求仪器的尺寸要大,特别是带有刻度的仪器,如果实验室不具备,教师可借助其他工具辅助,如实物投影仪等。这样做的目的是使学生多种感官并用。 第二,在前面曾经叙述过,应在演示实验中体现学生主动性,教师起到引导作用。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前研究好实验的每一个环节,根据学生已具备的知识设计好每一个问题,使他们朝着设定的方向去思考,得到较接近的回答。 第三,仪器的准备尽量要简单,只要能达到演示目的即可,能不选的尽量不选,以免受到无关因素的干扰,特别是一些为建立、巩固物理概念的定性演示。 第四,也是对教师要求最高、最难做到的一点,就是在仪器不足设备不完善,尤其是条件比较差的学校,教师要有具备自制教具的能力,要增强动手能力,以生活中的一些物品为材料,演示出生动有趣的实验,例如利用水、容器、镜子演示光的色散,代替三棱镜这一仪器;再例如用磁铁、漆包线、粗铁丝自制小电动机,还可以用漆包线、铁钉、干电池自制电磁铁;玻璃瓶、红钢笔水,一端封闭的玻璃管自制温度计,还能自制水气压计,这些实验器材,都可来源于生活,只要你有心,都可以制作非常好,效果也很明显。这样一来,解决了教学仪器不足的缺憾,更重要的是,虽然是一些自制的微不足道的仪器,但可以使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起高大的形象,让学生更尊重,更敬佩教师的同时,也促进学生对实验原理的认识、掌握,甚至还能激发学生参与制作物理实验小仪器的愿望,增强了他们学习的兴趣。 第五,再简单的实验,以前曾作过多次的实验,在课前,无论你的经验有多丰富,作为一名教师,都应该再次重复演示,这样做的目的有三;一是使操作更娴熟,二是可检验器材是否有损坏,三是能及时发现对实验不利的因素,加以解决。那么,有了以上五点的课前精心准备,教师演示实验一定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
核心期刊网(www.hexinqk.com)秉承“诚以为基,信以为本”的宗旨,为广大学者老师提供投稿辅导、写作指导、核心期刊推荐等服务。 核心期刊网专业期刊发表机构,为学术研究工作者解决北大核心、CSSCI核心、统计源核心、EI核心等投稿辅导咨询与写作指导的问题。 投稿辅导咨询电话:18915033935 投稿辅导客服QQ: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1003158336@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