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行评审在多年的实践过程中有一些问题是由于审稿人不公正造成的。例如,审稿人对作者的国籍、母语、所属机构甚至是性别的歧视,[7]或审稿人的倾向性(给有人情关系的作者有利的审稿意见,给有竞争关系的作者不利的审稿意见)问题等等。针对这种情况,很多期刊采用了对作者和审稿人信息互不公开的双盲审形式。如果期刊确定是双盲审的审稿形式,编辑在送同行评审之前还要注意核查稿件中是否已经将作者信息去掉。除了首页作者的内容外,还需要注意文中有无隐藏的签名或者水印,如果有必要的话也可以将容易暴露作者身份的致谢内容从外审稿件中去掉。 2. 审稿人的选择培训和管理 (1)审稿人的选择 第一,筛查作者推荐的审稿人。很多期刊在审稿人信息库储备不足的情况下,会要求作者自己推荐审稿人。作者推荐的审稿人有可能是他在阅读相关参考文献时发现的审稿人,这种审稿人往往具有审核这篇论文并发掘其价值的能力。但有些作者对论文送国外评审或者知名专家评审有所顾虑,[8]仅仅推荐了自己认识的人,或者是自己小范围内的专家。这些被推荐的审稿人有可能没有做过相关研究,或者直接根据人情打分。这种审稿意见一旦被编辑采用,极有可能造成编辑对该论文质量的误判。因此,编辑必须仔细核查作者推荐的审稿人,包括通过网络核查审稿人简历,通过数据库查审稿人发表的论文情况。一旦发现作者推荐的审稿人不合适,编辑要及时和作者沟通,让其重新推荐审稿人,并打消作者顾虑,让作者明白稿件经过国外或其他有一定资历的学者的认真审阅,会对论文有很大的帮助。如果是英文论文,国外审稿人还会指出一些国内审稿人容易忽略的语言问题。 第二,搜索自己需要的审稿人。作者得到多个审稿意见后对论文进行修改,论文质量要明显好于仅有单个审稿意见的情况。[9]一篇论文有越多的审稿人审稿,越有利于编辑公正地评估论文的发表意义。Ware M 指出如果要得到值得信赖的审稿意见,需要每篇论文选择6个审稿人[10]。但是由于国内外的期刊数目庞大,在研究领域内比较活跃的审稿人往往遭到多家期刊的“抢夺”,很多专家同时担任了多家期刊的审稿人或者编委,审稿任务已经超负荷。在这种外环境下,每篇论文6个审稿人这个标准很难达到。比较通用的做法是,每篇论文选择2~3个审稿人。 如果每篇论文的审稿人在数量上不能达到理想值,编辑则要好好把握审稿人的质量,以达到对论文质量负责的目的。如果作者推荐的比较合适的审稿人不止1个,编辑也应该尽量只用1个,多余的可以做审稿人储备,今后再做审稿邀请。另1个审稿人通过自己寻找,以尽量保证评审意见的客观性。对于国内作者写的英文科技论文,可以邀请1个国内专家和1个国外专家作为审稿人。国内审稿人对研究区域往往比较熟悉,而且同领域的专家很有可能在该地做过相关研究,可以更容易地在内容上把关。而国外审稿人可以从国外读者的视角核查该文的学术意义和区域意义,这对于一个国际期刊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并且国外审稿人往往能提出一些国内专家容易忽视的问题。例如,国内作者受到语言的习惯或口语化的影响,经常写出一些很中国化的语句和用词。这些词句语法结构等都没有错误,国内审稿人往往会忽略,而国外审稿人会很容易发现疑惑的地方,并提出相关的修改建议。 同行评审中很有可能出现由于审稿人能力的不足,发现不了论文在学术方面的问题和缺陷的状况。比如,某审稿人的研究大方向虽然是泥石流,但是他的具体方向是泥石流灾害工程上的防治,那么对于泥石流模型或模拟等方面的论文,他往往只能给出比较笼统模糊的意见,也可能发现不了比较关键的问题。因此,编辑寻找审稿人时要注意寻找研究领域的“小同行”作为审稿人,“小同行”专家更能了解论文的内容,从而对其作出比较具体、恰如其分的评价,评审意见恰当充分,且审稿速度快。[11] (2)审稿人培训 由于每个刊物的要求不同,为审稿人提供审稿列表的模板是非常必要的。在模板中,编辑可以将希望审稿人给予论文评价的具体方面做成列表,并提供选项,审稿人只需要直接勾选即可。当然,除了勾选选项之外,也要向审稿人说明,希望他还可以另外提出对论文有建设性的修改意见。审稿列表可以在每次邀请审稿的同时发给审稿人。对于新邀请的审稿人,还应该将办刊宗旨、栏目设置、稿件要求等内容发给他们,使他们对期刊有所了解。[12]对新发展的青年专家审稿队伍,最好能有优秀的审稿意见作为模板供他们学习。这样可以促使他们尽快成长为成熟的审稿人,他们也乐于接受这样的学习,丰富自己的经历,为期刊的发展将会贡献更多的力量。 有条件的话定期召集评审专家以座谈的形式进行“培训”和交流也是非常有益的。 (3)审稿人管理 并非找到合适的审稿人并将稿件成功送审后就可以了。在审稿过程中,编辑的责任在于不断促进审稿进程,并加以监督。编辑可以通过提醒审稿人完成审稿任务以达到缩短审稿时间的目的。现在很多编辑部使用的在线投稿系统往往有自动提醒审稿人的功能,通过设置可以隔一段时间就由系统自动发邮件提醒一次,这样即可有效避免编辑人工提醒的疏漏,大大节省了人力和时间。 编辑在收到审稿人意见后,应对审稿人每次的评审意见做出评价。对审稿意见敷衍、空洞无实际价值的审稿人及时淘汰。评价结果还可供编辑部以后对审稿专家进行调整时参考,2~3年应做一次“中型调整”,5~6年进行一次较大规模调整,[13]逐渐淘汰评审准确率低、责任心不强、科研活动不活跃的审稿人,不断补充新的审稿人特别是优秀中青年专家,使之结构合理,增强学术活力,以维持审稿系统的良性运作。 编辑与审稿专家保持联络也是同行评审中重要的一环。这个联络不但体现在对当次评审意见有疑问的地方和审稿人进行沟通,还表现在收到审稿意见后给予审稿人反馈,对他们在这次审稿中的表现给予肯定,同时指出不足的地方,以便调动审稿人的积极性并提供给新的审稿人学习的机会。某些审稿人需要编辑部提供审稿证明,编辑应该给予中肯的意见,并及时回复。另外,编辑还需要定期反馈本刊最新动向给所有审稿人(包括最近没有审稿任务的审稿人),并在刊物或者网站上定期公布审稿人名单,对他们为刊物付出的辛勤劳动表示感谢。 3. 收到评审意见并决定 |
核心期刊网(www.hexinqk.com)秉承“诚以为基,信以为本”的宗旨,为广大学者老师提供投稿辅导、写作指导、核心期刊推荐等服务。 核心期刊网专业期刊发表机构,为学术研究工作者解决北大核心、CSSCI核心、统计源核心、EI核心等投稿辅导咨询与写作指导的问题。 投稿辅导咨询电话:18915033935 投稿辅导客服QQ: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1003158336@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