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漫时期
18世纪末19世记初,法国大革命的爆发以及欧洲全面复辟封建王朝的政治情势带给了整个欧洲的文化艺术巨大的影响。旧的政治经济、社会宗教体制以及观念面临崩溃,人们的思想和情感走向相信自己、相信个人的经验。浪漫主义出现了两种类型:一类是以平等、自由、独立、博爱等思想为基础,站在人道主义的立场上,抨击封建制度,揭露社会的不合理现象。另一类是:以厌世哲学为基础,沉醉在个人的幻想或内心反省的世界中,回避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向往与世无争的田园生活。
19世纪初,意大利的艺术领域里渗透着民族意识和具体的复兴运动。罗西尼、多尼采蒂、贝利尼为意大利歌剧注入了新的活力。《塞维利亚的理发师》《诺尔玛》《清教徒》《军中女郎》《拉美莫尔的露琪亚》这些人们熟知的歌剧中,题材中无不交织着个人情感与祖国、信仰间的冲突,忠贞爱情与背叛和宽容的矛盾。而威尔第的出现使意大利歌剧发展到顶峰,他一生始终专注于歌剧,共写作了26部歌剧,在一系列爱国英雄题材获得成功之后,开始寻求与波澜壮阔的宏伟题材不同的、富有现实性的艺术性更丰富的题材。他追求人物感情性格的深度刻画,追求社会特征和现象的揭露和描绘。《弄臣》《游吟诗人》《假面舞会》《命运的力量》《唐卡罗》《奥赛罗》这些经典的作品中,他以超凡的技巧塑造了众多让人难以忘却的角色。这些人物凝聚了强大的戏剧性,交织着激动与力量、感伤与同情、理解和思考。他塑造的不是英雄人物而是热情的代表和牺牲者,他写的人物和我们一样,是软弱的、自欺的。
继威尔第之后,能够堪称意大利歌剧大师的仅有普契尼了。普契尼生活的时代,意大利的统一已经基本完成,如火如荼的民族解放斗争和英雄的奋斗事业已经成为过去,意大利的作家和观众不再像以前那样关心和热衷于以英雄主义和重大社会事件为题材的作品。在文学方面更多注重现实中人性深处的感受,描写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最真实的情感,更加追求故事本身的细腻情节和音乐来激发灵魂深处的情感。如果说古典时期所描述的“人”强调于一种“理性”和“共性”,那么浪漫时期的歌剧更加注重人的“个性”。无论是巴黎穷人区娇弱可怜的绣花女咪咪,还是风流轻浮、追求享乐的曼侬,热情而盲目的歌星托斯卡,以及轻信但忠于爱情的日本妇女巧巧桑,她们各自行走在迥异的命运之路上,遭遇着不同的人生悲喜,作曲家入木三分的刻画无限扩大了细腻复杂的人性背后所要陈述的情感,而精彩纷呈的故事情节将歌剧的戏剧性带入绝妙的境地。
参考文献:
[1]俞子正著.《歌剧长河》.上海音乐出版社.
[2]尚家骧著.《欧洲声乐发展史》.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3]于润样主编.《西方音乐通史》.上海音乐出版社.
|
核心期刊网(www.hexinqk.com)秉承“诚以为基,信以为本”的宗旨,为广大学者老师提供投稿辅导、写作指导、核心期刊推荐等服务。 核心期刊网专业期刊发表机构,为学术研究工作者解决北大核心、CSSCI核心、统计源核心、EI核心等投稿辅导咨询与写作指导的问题。 投稿辅导咨询电话:18915033935 投稿辅导客服QQ: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1003158336@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