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剧是音乐与戏剧的最高综合形式,它是将音乐(声乐与器乐)、戏剧(剧本与表演)、文学(诗歌)、舞蹈(民间舞与芭蕾)、舞台美术等融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这种戏剧,以文学脚本为基础,通过自身独特的音乐结构抒发情感,并以题材为发展线索在不同的时期描述不同的人群体现纷呈而精彩的人性。
意大利歌剧自诞生以来,从最初的《优丽迪茜》到《费加罗的婚礼》,从《塞维利亚的理发师》到《茶花女》,从《乡村骑士》到《图兰朵》,单从题材为切入点,我们发现其变化是微妙而复杂的。了解作曲家在不同时期对题材选择的异同点以及在不同社会背景下所呈现的人的喜怒哀乐,是我们准确把握意大利歌剧内涵的关键。
巴洛克时期
巴洛克音乐时代是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思潮在新历史环境下的继续。这个时期的音乐生活在宫廷、教堂、城市三个社会范畴展开着,但是宫廷已经逐步成为音乐文化的中心,教会的重要性开始逐步减弱。
聚集在佛罗伦萨的“卡梅拉塔”社团怀着“复兴古代文化艺术”的美好夙愿在独特的艺术实践中却意外的创造了“新型歌剧”。从佛罗伦萨、罗马到威尼斯、那不勒斯,从佩里、蒙泰威尔第、斯卡拉蒂到亨德尔,意大利歌剧自诞生以来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逐步丰满成型。这个时期的歌剧题材崇高,多选自于古希腊罗马神话、历史英雄传说和宗教故事,始终以国王贵族的审美情趣为中心。我们把描述这种题材的歌剧称之为正歌剧。
1607年在曼亚图上演的《奥菲欧》是蒙泰威尔第的第一部歌剧,也被称之为歌剧史上第一部真正兼具戏剧性和音乐性的歌剧。题材与佩里的《优丽迪茜》相似,但是《奥菲欧》采用了悲剧的结局:冥王再次夺去了优丽迪茜的生命,最后阿波罗神又将奥菲欧变成一个星座,发出永恒的精神和谐之光,使他与优丽迪茜永远同在。歌剧中,奥菲欧的喜怒哀乐通过作曲家完美的音乐技巧表现的淋漓尽致,但这种人性的体现由于神话色彩的渲染而显得不真实,当戏剧矛盾发生冲突时,通往需要借助神力来解决。剧中所体现的悲和喜是一种类型化的情感。作曲家对人性刻画的目的在于达到教诲的目的。此准则来源于法国古典悲剧的精神:戏剧中的角色必须保持典型举止和体统。
古典时期
18世纪中下叶的欧洲,工业革命和科学技术领域的一系列重要发明,促使整个西方文明向前推进,以王权、教权为标志的传统体制,面临着全面崩溃的危机,法国“百科全书”掀起了“启蒙运动”(TheEnlightment)。新兴阶层的代表提出了“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身处世俗化、大众化潮流中的专业音乐家,追求一种“更为通俗、普遍为人理解和喜爱的风格”,这正符合启蒙主义者所提倡的真挚朴素、回归自然。
格鲁克以音乐服从于诗歌为原则创作了《奥菲欧与优丽迪茜》作为改革正歌剧的一面旗帜。虽然他的歌剧题材依然来自于神话故事,但他对这些题材的处理中体现了当代社会对艺术和人的新的理解,即真正的人需要具有道德和责任感,艺术则要表现崇高的理性与伦理的价值。我们把这种与正歌剧相对立的歌剧种类称为喜歌剧。
而莫扎特的到来,使喜歌剧这一体裁发展到巅峰。《费加罗的婚礼》《唐璜》《女人心》这三部歌剧的剧本均出自达.彭特之手。这三部作品分别具有不同的表现风格,但它们却共同表达了对真实人性的态度。《费加罗的婚礼》讲述了普通人费加罗反抗专制伯爵的胜利。《唐璜》描写一个贵族由于追求精神上和肉体上的享受,不择手段地欺骗妇女,残害心灵,最后终于受到了应得的惩罚。在《女人心》中,以达.阿方索以玩笑的方式提出一个有争议的话题——情感和爱慕的不可靠性,最后揭示其寓意:意志再坚定的人也难以逃脱肉欲的折磨。如果说巴洛克时期所描述的“人”来源于遥远的历史和神圣的世界,歌剧中所体现的人性更多的是以“神”为参照物,而这个时期所描述的“人”,真正来源于我们的生活。
|
核心期刊网(www.hexinqk.com)秉承“诚以为基,信以为本”的宗旨,为广大学者老师提供投稿辅导、写作指导、核心期刊推荐等服务。 核心期刊网专业期刊发表机构,为学术研究工作者解决北大核心、CSSCI核心、统计源核心、EI核心等投稿辅导咨询与写作指导的问题。 投稿辅导咨询电话:18915033935 投稿辅导客服QQ: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1003158336@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