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多数文学作品都有明确的主旨或者理念系统,唯独《西游记》是没有的。不同年龄层次、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社会地位的受众在阅读时自然而然的会对故事产生出多种理解,对孙悟空这个角色也产生出不同的解读,同时会对这个形象赋予不同的精神寄托。本文试从《西游》经典和改编的角度对《西游记》做一些探讨。
【关键词】西游记;深读;浅议
大多数文学作品都有明确的主旨或者理念系统,唯独《西游记》是没有的。中学教材中的作品启示:为了实现某一崇高的目的,人们必须艰苦奋斗,长期坚持,勇敢地战胜一切敌人。中国读者自儿时便认识了美猴王孙悟空,对西游记中的大部分故事也是耳熟能详。但是谁又敢说自己读懂读透了孙悟空,许多人究其一生都在研究美猴王到斗战胜佛的故事。他被赋予了太多不同层次的文化意蕴。
央视86版《西游记》极大地保留了原著的内容,表现出反抗压迫、追求自由、追求正义以及不畏艰险、不达目的不罢休的主题。该剧以简单明了、通俗易懂的故事情节为载体,很好地展现了小说的两大主题。
人性的自由本质与不得不接受约制的矛盾处境(林庚《西游记漫话》,北京:北京出版社2003年出版)。
一、深读
自由,乃人之天性,然而正如卢梭所言:“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人之为人,绝对自由只能是一种理想,个体的自由意志与社会的秩序规范,生命的自由欲望与生命的意义寻求,从根本上是矛盾的,这种矛盾成为困扰人类的难题,如何破解这一难题也就成为永恒的哲学追问。
孙悟空成为一个不朽的艺术形象,首先缘于作者在其身上所寄托的对自由生命的向往和追求。小说前七回用大量的篇幅描写了孙悟空从仙石孕育而生到大闹天宫的种种情景。强取金箍棒、私改生死簿、大闹蟠桃会、大战天兵天将……孙悟空的言行举止无一不代表了人性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本我”状态,而作者也是用饱含欣赏与赞美的情感对此加以浓墨重彩的描绘。
然而,世上不存在绝对的自由,孙悟空的无法无天最终换来的是如来佛祖的五行山,他的失败多少象征了恣意的人性不可能不受到现实力量的约束。而后,孙悟空戴上紧箍,承担起自己的使命,接受了秩序对自由的约制。《西游记》的最后,孙悟空成为“斗战胜佛”,修成正果,头上的紧箍也在不知不觉中消失了,他重新获得了久违的自由,而这个自由是秩序前提下的更高意义的自由。
曾经有学者提出疑问,作者为什么要把追求个性自由和为造福人类而献身这两个几乎是矛盾悖论的人类原型精神统一到一部作品、统一到一个人物(孙悟空)身上?这里我们不妨结合“紧箍咒”这个意象做一点解说。
孙悟空桀骜不驯的个性自由精神固然是美好和正当的,可如果全社会的人都像孙悟空那样无限发展自己的个性,到处“大闹天宫”,那样不仅会把一个社会搞成无政府主义的混乱局面,而且也会对他人的个性自由构成伤害。这就说明人的个性自由要受到社会的一定限制。可另一方面,社会在对个人拥有了限制权力之后,又容易把对这种权力的使用推向极端,从而使人感到没有个性的生存空间。从个人与社会矛盾的角度看,孙悟空头上的紧箍咒的确有双重的属性:从个性方面看,紧箍咒是压制个性自由的社会强权意志的象征,应当否定;从社会方面看,紧箍咒又是限制个性无限膨胀,保证他人个性与生存自由的有效措施,应当肯定。
从《西游记》情节中可以看出,对孙悟空使用紧箍咒,目的决不是将其置于死地,而是在对其限制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其一技之长。如果说“大闹天宫”是个人主义的充分表达,那么“护法取经”则意味着一种社会责任。加入取经队伍的孙悟空,张扬的个性与战斗的精神不改,但行动的目标以及意义却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种变化意味着自由的转型——由破坏性的自由转变为建设性的自由,护法取经也由当初的不得已而转变为自觉的、强烈的渴望和追求。所以,紧箍咒起到了化解个性自由与社会意志之间的矛盾,使个性自由转化为为社会利益起促进作用的积极作用。
这样看来,《西游记》中前后两部分所蕴含的向往个性自由和为人类幸福而进行探索追求这两大精神原型,就不仅不是矛盾和生硬的拼凑,而是具有深刻内在含义的有机体系。它在一定程度上对长期以来困扰在人们头脑中关于个人自由与社会意志这一对难以解决的人生难题作了比较深刻和明晰的解答。对个性而言,它既肯定了个性自由的尊严和价值,又指出了个性自由得以升华的价值和途径;对社会而言,它既指出了社会限制和规范过分的个性自由的必要性,又提出了对这些过分的个性自由应当如何因势利导,使其变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
由此可见,浸染于明代中晚期追求个性张扬的时代思潮中的作者,毕竟受到儒文化长期熏陶,自觉地视“修齐治平”为社会责任,因而又希望人的个性有所约束,希望人有所社会承担,希望人性能够在某种理性规范的引导下逐渐达到完善。
二、浅议
从这点来看,《大话西游》在主题上与《西游记》是一脉相承的,它们都呈现了人类永恒的困境——自由与秩序的博弈。
《大话西游》中,齐天大圣孙悟空变成了无赖式的斧头帮帮主至尊宝,整个故事围绕至尊宝而展开。开始时至尊宝并不知道也不认同自己孙悟空的身份,为了救回爱人晶晶姑娘(白骨精),他利用月光宝盒回到了五百年前,而在这里他却遇到了真正的爱人紫霞仙子。为了从牛魔王手中救出唐僧和紫霞仙子,至尊宝终于承认了自己就是孙悟空,并放弃了与紫霞的爱情,自觉地戴上紧箍,护送唐僧西天取经。
有评论者认为,《大话西游》为代表的无厘头文化在解构经典、解构权威、解构理想,从而走向了彻底的虚无主义。但我觉得《大话西游》并不是大众文化所炮制的一出简单的搞笑剧或惯用的爱情悲剧,它最终的落脚点在责任,在个体所无法避免的自由与秩序的抗争。
曾有网友说:“大话西游是个寓言,躲在古老神话的贝壳里似乎很搞笑很爱情很世俗很感伤地,讲述一个因为时间的渺茫和个体的彷徨所构筑的问题和它不确定的答案。”这个“时间的渺茫和个体的彷徨所构筑的问题”是什么呢?就是人生而向往自由,可是却又处于秩序的枷锁之中的矛盾。至尊宝一直回避自己孙悟空的身份,在于他渴望做斧头帮帮主时那种虽无赖却自由自在的生活,而不是给自己背负所谓道义、责任的重任。可是,当他经历了命运的无常和生死的轮回后,他对个体的微茫、左右命运的力量的敬畏展开了反思。在一番大彻大悟之后,他意识到个体的有限性,也意识到在有限的生命中应该有所担当、有所追求。于是在水帘洞里,至尊宝郑重地将紧箍戴在头上,完成了他的成年礼仪式。完成这一仪式,就意味着从此放下世俗凡人的自在生活,担当起孙悟空护法取经的责任和使命。
从《西游记》到《大话西游》,尽管艺术呈现以及内容表达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如果从关注人的生命状态与生命历程的角度去解读的话,我们还是能从中领悟其一以贯终的精神命脉,那就是:作为人,自由只能是一个理想化的生命状态,永远只能在充满磨难的生命历程中部分地实现;要想获得完善的生命历程,实现自我价值,必须承担社会责任。这种二律背反的命题使得影片《大话西游》在嬉笑玩闹的表象下具有了深沉的哲学意味。
|
核心期刊网(www.hexinqk.com)秉承“诚以为基,信以为本”的宗旨,为广大学者老师提供投稿辅导、写作指导、核心期刊推荐等服务。 核心期刊网专业期刊发表机构,为学术研究工作者解决北大核心、CSSCI核心、统计源核心、EI核心等投稿辅导咨询与写作指导的问题。 投稿辅导咨询电话:18915033935 投稿辅导客服QQ: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1003158336@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