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二十世纪末期到二十一世纪,我国经历了巨大的社会变革,脱胎换骨。在这个时期,各种思想交织在快速变化的社会之中,整个社会呈现躁动勃起的气象,人们开始从身体上、精神上得到解放,丰富的思想文化观念集聚,让整个文坛孕育新的发展机遇。而70后作家正是这一时代背景下兴起并发展起来的群体。本文主要基于当时的消费文化背景对70后作家在小城镇方面的创作特色进行了分析和探析。
【关键词】消费文化;70后作家;小城镇;文学创作
70后作家是一个时代的作家,随着我国文学的发展,近些年70后作家越来越得到文学界的重视和文学家们的关注。这一群70后作家们,将生活的现实与精神的诗意相结合,不断拔高文学的高度,开发文学的价值。在时代记忆不断淡化的时候,总有一群作家在通过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对人性的体会来进行文学的创作,阐述一个时代的精神和一段生活的真实,这就是70后作家。
一、消费文化背景下70后作家创作的精神实质
从我国历史发展情况来看,70后作家都是在一个特殊的时代当中涌起的,他们生活在一个历史转折的时期,一个快速变化的社会当中。在当时的时代环境当中,旧事物不断被消灭,新事物不断产生,社会秩序开始重新建立,70后作家们的成长受到了社会转型的深刻影响。这一代人是在红色革命后、物质文化泛滥的环境中成长的,没有强烈的革命记忆和民族记忆,也没有接触土地革命。在计划经济的环境中,市场经济开始受到国人关注,中国社会的信仰、价值观念都由此受到了深刻的影响,在精神受到物质冲击的情况下,根本的观念、理念都会有所动摇,原来根深蒂固的伦理观念和道德观念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人性之间的冲突越来越明显,正是在这样的冲突和冲击之下,很多人陷入了混乱之中,迷失了自己的人生方向,人性弊端开始暴露。
在这一时代当中,物质成为了社会的代表,整个社会弥漫着物质追求的气息,人与物之间的冲突上升为人与时代、社会之间的冲突。就在这一时代环境当中,70后作家深刻的人生感悟和深刻的人性认识逐渐浮现,浓厚的时代气息和消费文化让70后作家有了更多创作的元素和灵感,这是这个时代所赋予他们的独有的精神实质,是不同于以往任何一个时代的文化创作群体,拥有独特的精神意象。特殊的时代环境和独特的创作群体,让70后作家们所创作的文学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每个人物形象都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而又拥有同一个时代的烙印。
通过对70后作家们笔下人物形象的鉴赏,可以发现,这些人们都是在繁华的社会生活当中一个个空虚的灵魂,是受到生活重担压制而无法摆脱命运的躯壳,在迷茫的精神世界当中渐渐变得焦虑、急躁、孤独,慢慢开始抗拒整个社会,背离这个世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开始变得虚假和紧张。这些小说中的人物角色用着无所谓的态度对待自己的生活,反而映射出这个时代生活之重,这就是70后作家们笔下所表现的这个时代的精神实质。
二、70后作家创作特色
1、小城镇中的人性剖析
通过对70后作家们生活时代背景的了解,就更能够理解其作品当中所流露出的精神思想以及精神艺术,而作品当中所体现的精神层面的东西也是了解70后作家创作特色的最稳定的元素。不同于其他时代的文学作家对小城镇的描述,很多70后作家都更愿意通过最直接、最直白的方式来表达一种生活的本质,或者小城镇的生活本真。这些70后作家们就像拿着一把尖刀,直接刺向人性的要害,让这些生活在小城镇中的人们的不堪的一面暴露在作品当中,以最痛的方式描述最痛的故事,以最不留情分的方式抨击最不堪的人性,将那些挣扎在人性边缘、煎熬在生活困境中的人的焦虑、紧张、颓唐和压抑表现得淋漓尽致,让读者尽情体会这些隐藏在人性中的痛苦和绝望,让读者深省这些失去激情的灵魂,直面失去人性的躯壳。
70后作家张楚曾经自诩为“野草上的歌者”,的确,张楚就是生活在小城镇中的70后作家,既不是完全的城市文学者,也不是乡土文学者,而是夹杂在乡村与城市之间的地带,没有城市的灯红酒绿和车水马龙,也没有乡村的乡土气息和静谧氛围。就是在这样的小城镇当中,张楚描绘出了人的内心中复杂的思想交织和人性的挣扎,描绘着小城镇中这一群体的生活实质。类似于卡佛的写作手法,张楚没有借用诗意的写作手法对故事进行夸张描述,也没有直白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观念,而是仅仅单纯地将一个生活的本真以文学的方式呈现出来,没有作者的观念,也没有主流观点的倾向,不同的读者在看完张楚的作品之后都会有自己不同的见解和自己想要的答案。
从张楚的文学作品我们可以看到70后作家创作的特色,看到70后作家们的影子。他们的文字平淡却拥有巨大的力量,故事清平却是最接近人性的内容,虽然这些70后作家们所创作的作品不能完全代表一个时代,但已经足以让读者的心直达人物角色的心,将读者带入到自己所想要剖析的人性的国度当中。
2、小城镇中的情绪记忆
情绪记忆是70后作家在写作当中常见的一种表达方式。这个时代的作家没有深刻的历史变革的体验,也没有对市场经济体制变革的深刻记忆,因为这个时代的作家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时候还是一群稚童,因而对当时的社会变革没有太多的印象和深刻的体会,对于当时的记忆都是朦胧的、缥缈的,所以在小城镇中的70后作家们对那个时代的城镇记忆天生就是具有恍惚之感的。
这种情绪记忆在70后作家徐则臣的小说当中有较为明显的表现。就像三十年代的上海作家注重对生命体验的描绘一样,徐则臣注重对自己这种模糊记忆的体验和描绘。例如在他的作品当中,对一个初成少年的情绪记忆的描绘:在第一次看到高棉的时候,她正在从码头向花街上走,她的样貌让正当十四岁的“我”有些恍惚,从那时候开始,“我”便一直在寻找那恍惚的记忆,一直在躁动的青春中追求自己的思恋,总是不知不觉来到她的门前,总会因为她不在而感到空虚,但是看到她又感到紧张。在文中,徐则臣有这样的一段描述:“她的荒冢,留给‘我’的是无尽的惆怅。”从徐则臣的写作手法可以看出,具有十分明显的意念性,进行了一定的诗化处理,借用花的柔美和古典色彩,将青春时期内心的躁动与纯洁的相思表现出来,进而描绘出了作者对一个小城镇中情绪记忆的美化。尤其是在徐则臣作家笔下对小城镇的描述,就是一个充满朦胧之感、充满情绪的丰富的世界。
这些小城镇的情绪记忆就是70后作家们来自于小城镇中的生活体验,也是作家的人生体验,是70后作家对自己童年的感受与体会。这些感受和体会也是70后作家们创作的底色,是小城镇情怀的涌现。从70后作家所创作的第三人称小说来看,通常都是借助一个人物角色的眼睛对所看所想所思进行选择性记忆和遗忘,比如徐则臣,就选择通过一个尚处童年的角色来进行那些故事的过滤,从一个单纯稚嫩的身体中迸发出这个时代、这个人生的痛苦现实。例如作品——《苍声》,就是从一个少年进行一段人生的阐述,虽然自身没有经历巨大的伤害,但是看到别人正在经历的苦难和正处于痛苦之中,也能体会到人生无常和凄凉的一面,人们就是在这样的人生过程当中得到历练和成长。小说自带情绪记忆的缥缈之感,让整个小说风味更加独特。
3、小城镇中的内心独白
从二十世纪末开始,中国社会就开始出现市场经济萌芽,并在经济体制的变革当中开始深刻的历史变革。人们的价值观念开始动摇,社会秩序开始紊乱,人性出现疲软状态。就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70后作家们坚持个体的语言视角,从个体的内心独白来映射人性的纠结与挣扎,将个体对人性的感悟与生活的体验放大到整个时代、整个社会,将个体的生活经历上升到精神的高度,映射整个时代的精神实质,同时从整个时代的角度来反思个体的生活。
个体内心独白的视角实际上是一种价值观念和生活态度,是对某种价值观和道德观的认可。之所以70后作家们会选择这样的一个视角进行文学创作,正是因为如今的人们生活在一个物质泛滥的时代,一个物欲旺盛的社会当中,各种物质、财富元素侵蚀着人的内心和人性的根本。这样的社会环境就像是施加在弹簧上的力,力量越大,越是会激起人们的反抗。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个体化的写作视角也是进行内心救赎和解放的一种途径。
通过个体化的视角来表现一个小城镇的风气和精神面貌,也就是一个小城镇的内心独白。这种写作视角侧重于关注时代环境中个体的情绪和感受,个体在生活中的体会与感悟,将个体的情绪、体验和人性暴露在众人面前,就像一场战争一样,让人感到毛骨悚然。70后作家们虽然没有针对社会大问题进行说道,也没有针对政治问题进行抨击,仅仅是通过一个个体最小的视角来描述最常见不过的故事,没有此起彼伏、惊天动地的阐述,仅仅是对最现实的细节进行描述,没有大胆的性欲描绘,也不是单纯的感性畅述,却能够将个体情感当中最细腻、最细微的情绪和心理表达出来,真正做到以小见大。即便是对最平常不过的日常生活的描写,也能从作品的品读中感受到一个时代的气息和一个社会的风气。
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的作家创作风格相比,70后作家们淡化了对社会历史的描写,也刻意回避了对政治问题、历史问题的涉及。与此同时,城市物欲环境的气息越来越浓烈,商业化的发展让消费文化成为了那个时代的主题,所以70后作家们放弃了社会历史的写作切入点,而选择从个体生活出发,立足于个体的感受,书写这个小城镇中最小的单位——个体的经历体验,通过对个体生活的描述来映射整个小城镇的社会风气和人性的另一面,进而映射整个社会、整个时代的主题。
三、结语
70后作家们是走在路上的一代,通过最浅白的方式来表达深刻的人生思考,将小城镇中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人性隐藏的另一面和世俗进行了阐述。通过对70后作家作品的品读,我们可以发现,他们创作的背后正是对一个时代风气的批判,对一种社会精神的质疑,是对消费文化下不堪的人性的讽刺。
【参考文献】
[1]杨春风.新世纪作家群体创作风貌论略[J].中州学刊,2010(1):207-211.
[2]马明高.平面化,过度阐释与平淡破碎——读70后作家的8部长篇小说有感[J].都市,2014(9):9-16.
[3]高璟.不容忽视的70后作家群体[J].都市,2015(10):71-74.
[4]李云.后革命时代的城市、青年与文学——重读棉棉的《糖》[J].南方文坛,2011(1):112-114.
[5]翟文铖.70后作家:“经典化”路上的遭遇[J].长江文艺,2015(3):143-145.
[6]王春林.向现实和历史的纵深掘进——2013年长篇小说一个侧面的审视[J].创作与评论,2014(2):36-43.
[7]梁鸿.个体经验与历史意识的辩证存在——“70后”作家三论[J].创作与评论,2014(24):5-16.
[8]房伟,洪晓萌.“中间态”定位与“小叙事”突围——中国“70后”作家短篇小说创作论[J].山东社会科学,2015(11):45-52.
[9]张清华.浮世绘、六棱体或玻璃屋——关于鲁敏《六人晚餐》的几个关键词[J].当代文坛,2013(2):38-41.
[10]徐则臣,张艳梅.我们对自身的疑虑如此凶猛[J].创作与评论,2014(6):121-128.
|
核心期刊网(www.hexinqk.com)秉承“诚以为基,信以为本”的宗旨,为广大学者老师提供投稿辅导、写作指导、核心期刊推荐等服务。 核心期刊网专业期刊发表机构,为学术研究工作者解决北大核心、CSSCI核心、统计源核心、EI核心等投稿辅导咨询与写作指导的问题。 投稿辅导咨询电话:18915033935 投稿辅导客服QQ: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1003158336@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