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百鸟朝凤》是中国第四代导演吴天明的遗作,影片通过剧作内外人物的互文关系,展现了它所要传达的多重主题。而其背后,更折射出中国传统文化中“道”、“技”、“德”之间的互动关系。
【关键词】《百鸟朝凤》;多重主题;文化内涵
导演吴天明根据肖江虹的同名小说改编的《百鸟朝凤》,是一部演绎中国传统民间技艺“唢呐”传承问题的文艺片。影片通过剧作内外人物之间的互文关系,表现了对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和中国影视出路等问题的多重思考。其背后,更折射出中国传统文化中“道”、“技”、“德”之间的互动关系。
一、人物互文及其多重主题的呈现
吴天明是一位认真而有坚守的导演,在创作中,他始终坚持自己的价值观,主张电影主题的多义性与丰富性。在创作《人生》、《老井》时,他便力求“把握主题的多义性和丰富的思想内蕴,是每一个创作人员自始至终都应该注意的。有损于主题的多义性和丰富的思想内蕴,就有损影片博大精深的总格调。”“影片的主题应该是复合的多重意识的统一。”在《百鸟朝凤》中,他同样坚持了这一原则,影片即是通过剧作内外人物之间的相互映像,实现了主题的多重性。
影片的主要人物是无双镇的唢呐能手焦三爷及其接班弟子游天鸣,而故事的叙述视角则是以剧中人物游天鸣回忆的方式展开的。所以,天鸣既是故事的讲述者,又是故事的亲历者和主人公。故事一开始,天鸣是一位受动者,他11岁被迫拜师学艺,后来在父亲的训厉与师父焦三爷的教导之下立志要学会“百鸟朝凤”,但即便是接下师父所传的那支象征接班人的唢呐时,他仍处于迷茫之中。后来在面对西洋乐队的冲击时,他便更如遭晴天霹雳。直到焦师父病倒,卖牛支持他,才最终坚定了他坚守唢呐这一传统技艺的信念与决心。
在坚守“唢呐”这一传统民间技艺的信念上,焦三爷应是最为坚定而执着的。一是他坚持执行前人的传统,严格执行着“唢呐”这一具有道德评判作用的仪式;二是他固执地延续着先辈对唢呐代代相传,不可断绝的传统。在传声大会上,他颇带深情地表达了唢呐对黄河岸边人们生活的重要性;当游家班面临西洋乐队的冲击,天鸣怅然若失,不知所以的时候,他走了过来,大声呵斥,严辞激励;当游家班难以为继,人数都凑不齐时,又是他站了出来,跑到天鸣家破口大骂;当得知其他几个徒弟都不愿干时,他亲自找上门去;到后来,在临终之际,他还坚持要卖掉了自家的耕牛为游家班添置新唢呐。直到天鸣在墓前为他深情吹奏了“百鸟朝凤”时,还隐约见到他微笑并放心地大步远去的身影。
正是在这种人物关系的构建中,影片呈现出鲜明而多重的主题倾向。从故事本身最显明的层面来看,故事围绕着陕西乡村唢呐的传承与坚守的问题展开,通过焦三爷的执着、坚守与游天鸣开始的排斥、犹豫到最后的坚定信念,鲜明地表现了对民间传统技艺的执着与坚守的问题。同时,唢呐这一民间技艺,又承载着维持中国传统乡村社会道德评判的重要意义,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精神在乡村的重要载体。所以,唢呐的传承或消亡,便预示着民间传统的现代命运问题。故此,影片通过焦三爷的执着坚守表达了坚守民间文化传统的主题。
此外,从叙事视点来看,影片通过剧中人游天鸣以第一人称“我”的方式来讲述故事,故此剧中人物游天鸣与剧作导演吴天明之间又形成一种内在关联。吴天明是中国西部一位重要的导演,他所执导的《人生》、《老井》等影片,都是关于中国西部乡村社会问题的经典之作。在中国电影史上,他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意义,他既是中国第四代导演的出色人物,也是第五代导演的幕后推手。在电影的价值观方面,他对当代中国电影的迅速商业化,始终秉持着一种批判的立场。因此,联系吴天明对中国电影的走向及其影视创作思想来看,游天鸣即是导演吴天明的代言人。吴天明在创作的过程中,显然是把自己更多地放了进去。游天鸣的困惑、苦恼、信仰和决心,即是导演所要传达的心声。因此,《百鸟朝凤》这一影片,就不仅表达了导演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传承问题的思考,而且表现出吴天明对当下中国电影出路问题的现实关怀。
二、乡土中国的文化显影
在多重主题传达的背后,是《百鸟朝凤》对中国文化精神的自觉汲取和创造性表现。在此,我们不妨从“道”、“技”、“德”三个维度去审视作品所呈现的精神深蕴。
先看“道”与“技”。唢吶吹奏诚然是民间技艺之一种,但中国文化中向来有“由技进道”的讲法,小技可与大道相通,影片中的焦三爷未必有这样的学理认识,但这并不妨碍他对此的深切体认:“唢呐就是这样,调儿越高,个儿头就越小”,要“离口不离手”,“更要紧的,是看他能不能把唢呐吹到骨头缝里”。唢吶吹到极致,便是吹到自己的骨头缝里,吹进一己的精神生命里,唢吶便和吹奏者的精神生命融为一体,这是解衣磅礴的演奏状态,这是“用志不分,乃凝于神”的精神表现,也是物我相泯,天人合一的艺术之境。影片中焦三爷在和天鸣酒后,沉醉地吹奏唢吶乃至于酣然入眠的一场戏何以不是如此呢?这是从唢呐自娱的功能,从技艺本身而言的道家文化精神的显影。
次看“道”、“技”、“德”三者的关系,这在“传声”这场转折性的戏中表现尤为突出。“传声”是焦三爷为唢吶技艺确定下一任的接班人,从影片所透露的传承谱系来看,它已经延续了近三百年,其衣钵的象征便是一根仅能吹奏“百鸟朝凤”的金唢吶。因此,其所传声的不仅是技艺,更是民间唢吶艺术一脉相传的“道统”,而其“道统”背后是对继任者“德”和“技”的双重指认,而“德”或称之为“心性”,重要犹在技艺之上。影片中的游天鸣无疑是符合这个条件的,也正因此,焦三爷花了大量的时间观察和历练天明的心性,在他看来,唯有如此,才能“担起责任,把这个活传承下去”,“拼着命把这活保住传下去”,天鸣可谓不负重托。
而《百鸟朝凤》这只仅在丧礼上吹奏的唢吶曲,其“享用”者,在生前必须具有一定的道德高度和乡里口碑。作为一个文化意象,百鸟朝凤是百鸟礼赞凤凰,具有万流归宗的文化象征。更进一层,它体现了中国文化传统中“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的深味,而对“为政”理解,也不应作狭隘之理解,“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倘若能够德惠乡里,造福一方百姓,自觉维护乡村秩序于不坠,那也算是“为政”了。因此,在“慎终追远”的文化传统中,唢吶曲便具有了“盖棺定论”的价值判断意义,道德平庸者只吹两台,中等的吹四台,上等者吹八台,只有德高望重者才有资格享受“百鸟朝凤”。而“百鸟朝凤”这支高难度的曲子,只有唢呐高手才能胜任。这已无关乎金钱,而实在于民风的盛衰。因此,一根小小的唢吶,就不仅是联系中国传统文化与陕北乡间社会的重要桥梁和纽带,更承载着移风易俗、化民成俗的文化整合功能。正因如此,在新旧冲突的“礼崩乐坏”之时,焦三爷的痛心可知,吴天明导演的沉痛亦可以想象。
因此,《白鸟朝凤》是一部表现导演吴天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及其探索中国影视出路问题的经典剧作,其与中国传统文化本身有着天然的契合关系。
【参考文献】
[1]吴天明.《人生》导演阐述[J].电影通讯,1984.
[2]吴天明.源于生活的冲动:《老井》导演创作谈[J].电影艺术,1987(12):6.
[3]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中华书局,1983:53,59.
|
核心期刊网(www.hexinqk.com)秉承“诚以为基,信以为本”的宗旨,为广大学者老师提供投稿辅导、写作指导、核心期刊推荐等服务。 核心期刊网专业期刊发表机构,为学术研究工作者解决北大核心、CSSCI核心、统计源核心、EI核心等投稿辅导咨询与写作指导的问题。 投稿辅导咨询电话:18915033935 投稿辅导客服QQ: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1003158336@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