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杜拉斯的《情人》和虹影的《饥饿的女儿》为文本,从社会、家庭、爱情关系与个人心理等四个方面探讨两部作品中所塑造的法国少女与中国少女六六的“边缘人”形象。
【关键词】边缘人;情人;饥饿的女儿
“边缘人”理论最初来自德国社会学家格奥尔格·齐美尔于1908年所提出的“陌生人”概念。随着多元社会的发展,“边缘人”概念在今天已经被泛化,成为一种“泛指在种族、肤色、文化、性取向、习性、心理等诸方面异于社会核心人群的各类人群。”在杜拉斯和虹影的作品中,充分地体现了对于这一人群的关怀,而在这种关怀的过程当中,既有相同也有不同。本文以杜拉斯的《情人》和虹影的《饥饿的女儿》为例,对比二人在自传体小说中边缘人物形象的塑造,并对其原因进行探究。
一、两位少女的“边缘人”形象对比
《情人》以第一人称叙述了白人少女一家在印度支那的生活以及少女的情感经历。在乘车去西贡的渡轮上,15岁半的少女遇到了来自中国北方的富家子弟。富家子弟被她的美貌和异国气质吸引。二人由此相识、约会,相爱。然而男方家庭作为一个传统的中国商人家庭,无法接受自家少爷和一位外国女子的婚姻,最后,二人被迫分离。
在小说中,少女是一个自我意识很强烈的形象。她的“边缘人”地位也有着社会的、家庭的、爱情关系中的、以及自身心理的四个方面的表现。
出生在法国的少女自幼丧父,跟着她的母亲以及两位哥哥生活在越南印度支那地区。母亲操劳了一生,用所有的积蓄买了一块盐碱化的土地,艰难维持一家人的生计。作为殖民者,少女一家本应享有种族身份上的优越感,然而由于困窘的经济条件,他们在当地白人中又处于低人一等的地位。这就形成了少女在社会关系中的边缘地位。
在家庭关系中,少女也是一个边缘人。由于母亲对大哥毫无底线的溺爱,整个家庭处在一种失衡状态中。而当她得知少女在与一个比她大很多的中国男人交往时,母亲首先想到的是唾弃与谴责。因此,少女是被孤立的:她为家庭出卖自己的青春,母亲与哥哥却在她做出牺牲后反过来唾骂她出卖尊严。在少女的眼中,他的中国情人是懦弱的。他以吸鸦片为业,以继承遗产为人生目标,即使有爱情,性格上的懦弱也不能给少女以保护,尤其是当他面临来自自己家族的压力之时。因此,在这段看似掌握主导的爱情关系中,少女也是边缘的。
在两性关系中,十五岁半是一个特殊又微妙的年纪,既脱离了孩童时期的稚嫩,又未达到成年女性的成熟。她有着年轻的脸蛋,天真而无邪,对这个世界还上处在一个好奇的探索期,但同时,她已经很爱美了,并且深知自己作为一个美丽的白人女孩,在男人面前所具有的优势。因此,在自身的心理上,与同龄人相较,少女也是一个“边缘人”。
《饥饿的女儿》讲述了出生在三年大饥荒的年代的重庆少女六六的成长故事。从小生活在重庆贫民窟的六六以及他的家人都是不折不扣的边缘人。他们经历了大饥荒的时代,一直在尴尬低微的生存状态中苦苦挣扎。而相比于兄弟姐妹们,在成长时期得知了自己身世的六六显然是这群边缘人中的边缘人。同《情人》中的少女一样,六六的“边缘性”也有着四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是社会的。出生在饥荒年代的六六这样描述自己出生的时代:“饥饿是我的胎教,我们母女俩活了下来,饥饿却烙印在我的脑子里。母亲为了我的营养,究竟付出过怎样惨重的代价?我不敢想象”。肉体上的饥饿自然是因为物质的匮乏,与此相较更让人窒息的是周围人的精神状态:面对自己的低贱地位,他们更多的选择了沉默、麻木以及逆来顺受。
在家庭关系中的边缘地位则更为明显。从小,敏感早慧的六六就隐隐感觉到自己是这个家里的外来人:“我感觉到我在母亲心中很特殊,不是因为我最小。她的态度我没法说清,好像我是个别人的孩子来串门,出了差错不好交代。”少女六六一次次地向自己发问:“为什么我总感到自己是一个多余的人?”答案在她十八岁生日那天解开了——自己是私生女,是母亲在外偷情的结果。一直以来困扰她的问题解开了。
在懵懵懂懂的爱情中,少女六六更是无处可逃。得知身世的她,转而去向抱有好感的历史老师那里寻求安慰,她义无反顾地投入了他的怀抱,奉献了自己的身体。然而这只是飞蛾扑火:发现自己怀孕了的六六同时也得知了历史老师自杀的消息,这个懦弱的男人放弃的不只是自己的生命,更是一个少女对爱情、生命的希望。这段曾经带给六六精神依托的爱情,此刻让她更深刻地感受到了自己被抛弃的命运。现在,这位少女彻彻底底地边缘了。
至此,两位边缘少女的形象已经明了。一个是生活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法属殖民地印度支那地区的法国少女,一个是生活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大饥荒时期中国西南部长江边中国少女。两人的生活背景和时代完全不同,甚至她们的经历也没有什么交点,但她们却有着相同的家庭环境和心理历程,她们都承受了正常少女本不该承受的切肤之痛。青春期本能的觉醒,破乱失衡的家庭状况,执着同迷惘相伴的爱情故事,这一切的一切,让两位少女跨越了时间与空间的界限,有了某种交集。
二、原因探究——作家童年的缺失性经验
两部作品都具有浓厚的自传性。因此可以说,两位作家之所以塑造出了这样生动的边缘少女的形象,是因为她们本身也是边缘人。而她们为何又成为了边缘人呢?我认为是由于她们童年的缺失性经验,具体则表现为父亲的缺失。
在杜拉斯很小的时候,她的父亲的身体状况一直欠佳,养病在家,而到她七岁时便已离世,因而父亲这个角色也在她的成长中留下了很少的痕迹。她父亲还在世的时候,家中经济状况尚好,无需担忧。彼时,母亲也还是个幸福美丽的妇人。父亲过世后,家里的情况急转直下。
杜拉斯在写作《情人》时,已是七十岁高龄。小说中十五岁半的自己,所爱恋的情人已经二十八岁,这样介于父亲与兄长之间的年龄,使得对方既可以满足情人地角色,也可以满足自己对父亲的需要。然而懦弱的情人最终没能像父亲那样给自己完全的依靠与保障。因而杜拉斯本人在自己此后的感情生活上,一直处在追寻状态中。而对于虹影来说,父亲的缺失则更是她一生的创伤与追寻之源。作为私生女的虹影,对养父并没有太深的感情,在家里,养父对自己和蔼,但却也只是把自己当作一个外来人来看待。而她的生父按照法院的判决,十八岁之前不能接近她,因此也一直不能在她的生活中给予关爱。因此同杜拉斯一样,她把注意力转向了对爱情的追寻。随着历史老师的突然自杀,虹影也明白了,她对历史老师的爱和依恋,就是对自身从小缺失的父爱的一种替代和弥补。
“三个父亲都负了我:生父为我付出沉重的代价,却只给我带来羞辱;养父忍下耻辱,细心照料我长大,但却从未亲近我的心;历史老师,我情人般的父亲,只顾自己离去,把我当作一桩应该忘掉的艳遇。”
可以说,童年经验中父亲的缺失是使得杜拉斯、虹影两位作家成为边缘人的主要原因,也是她们能够塑造出成功的边缘人形象的重要原因。
因此,两部作品虽然在主题表达上有着明显的差别。《情人》是一个浪漫凄美的爱情故事,《饥饿的女儿》是一个成长故事,但两部作品塑造了两个处在不同国度、不同时代,不同生活背景、不同遭际但却具有相同特征的少女形象,即那她们都是各自时代的边缘人。
【参考文献】
[1]张黎呐.美国边缘人理论流变[J].天中学刊,2010(10).
[2]玛格丽特·杜拉斯.王道乾,南山,译.情人·乌发碧眼[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3]虹影.饥饿的女儿[M].北京:知识出版社,2003.
[4]让·瓦里尔.户思社,王长明,黄传根,译.这就是杜拉斯[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0.
|
核心期刊网(www.hexinqk.com)秉承“诚以为基,信以为本”的宗旨,为广大学者老师提供投稿辅导、写作指导、核心期刊推荐等服务。 核心期刊网专业期刊发表机构,为学术研究工作者解决北大核心、CSSCI核心、统计源核心、EI核心等投稿辅导咨询与写作指导的问题。 投稿辅导咨询电话:18915033935 投稿辅导客服QQ: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1003158336@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