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联系电话
论文范文 当前位置: > 写作指南 > 论文范文 >

荒谬中的浪漫:浅析科马克·麦卡锡《骏马》中的存在主义倾向   

时间:2016-10-24 09:06来源:www.hexinqk.com 作者:徐舒仪 点击:
【摘要】作为边境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小说,小说《骏马》是美国作家科马克麦卡锡奠定文坛地位的作品。本文从荒谬的生存境况和个体的自由选择这两个存在主义的角度出发,解读小说中无处不再的暴力元素。在为小说的解读提供了崭新的研究视角的同时,揭示了当代美
 
  【摘要】作为“边境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小说,小说《骏马》是美国作家科马克·麦卡锡奠定文坛地位的作品。本文从“荒谬的生存境况”和“个体的自由选择”这两个存在主义的角度出发,解读小说中无处不再的暴力元素。在为小说的解读提供了崭新的研究视角的同时,揭示了当代美国西部的荒谬环境,美国西部牛仔们对自身命运的追问,解构作者在字里行间倡导的存在主义的哲学态度。
 
  【关键词】骏马;科马克·麦卡锡;存在主义;荒谬
 
  《骏马》是科马克·麦卡锡创作的一部西部小说,同时也是典型的成长小说。小说讲述了一个迷茫的西部青年离开家园,浪迹美墨边境,并由此从天真的少年历练成为成熟的男人的传奇故事。1992年,《骏马》首次出版后不仅受到了大众读者的欢迎,同时也得到了学术批评界的热捧,荣获当年的国家图书奖和全美书评人协会奖。在看似不复杂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对白背后,小说揭示了二战之后的美国西部人的生存现状,暗含了作者对荒诞、虚无、暴力、死亡等一系列哲学问题的深刻思考,具有浓厚的存在主义色彩。麦卡锡深受存在主义哲学的影响,这一点体现在他早期的南方题材小说和后来的西部边疆主题小说的创作中。二十世纪60年代以后,在欧洲风靡一时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潮开始在美国兴起,众多美国作家都受到了存在主义思潮的影响,这其中就包括了麦卡锡。麦卡锡曾广泛阅读了存在主义哲学家,例如加缪和萨特的作品,并反复思考了存在主义先驱克尔凯郭尔和布伯等人的哲学思想。约翰·肯特在《科马克·麦卡锡和美国例外主义神话》一书中认为麦卡锡的小说总的基调是悲观的。作家在字里行间强调一种“存在主义的巧合”。《骏马》关于暴力的描写虽然没有作家之前的小说《血色子午线》那么直接露骨,但例如,小说中的教堂总是被毁,人们对于信仰将信将疑,这与无神论的存在主义观点不谋而合。在《骏马》一文中,麦卡锡阐释了自己对存在主义哲学思想和当代美国西部状况的思考。本文拟从荒谬的生存环境和个体的自由选择两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荒谬的生存环境
 
  在小说《骏马》中,主人公格雷迪所处的社会环境充满了荒谬的色彩,越来越现代化的西部使西部人的异化变得越来越容易。正如存在主义理论指出的那样,“世界是荒谬的,人的存在是痛苦的。”二战结束之后的美国,现代化逐渐“西进”,火车、剧院等现代化的产物逐渐渗透至西部,田园诗般的西部生活的消逝使西部人陷入迷茫和失落。从物质空间上来说,现代化的产物如火车像“庞然大物从容不迫地从东方开过来(2)”,很多牧场消失并永远退出历史的舞台,取而代之的是油井和钻井。这都象征着西部田园生活方式正逐渐被以东部文明“美国化”。小说中格雷迪一家三口分别寓指西部田园生活受到现代化冲击后的三种类型的人。首先,格雷迪的父亲代表了时代变革中被边缘化的弱势群体。他是二战退役回家的老兵,可能是因为受到了战争的创伤,精神状态不好,唯唯诺诺,什么事都做不了主,把退役时拿的赔偿金都搭在了赌博和酗酒上。当然也有评论家认为父亲只是在装病以逃避职责,称他为“malinger”。另一方面,母亲向往大城市的现代化生活,“她还是个年轻女人,喜欢多一些社交生活,而不愿终日与牲口打交道”(15)。比起乡间流行的牛仔准则,母亲更倾向于资本主义金钱至上的法则,她卖牧场也是因为放牧不赚钱。同时,母亲不希望儿子继续牧场生活,而应该是去上学,去接受现代化的教育。在城市不断扩张,慢慢侵入乡村生活的进程中,母亲寓指对亲近现代科技、渴望得到城市认同的一类人的形象。
 
  儿子格雷迪代表了年轻一代的西部牛仔,田园般的牧场生活能给予他任何事物无法给予的幸福感。格雷迪奔向田园首先出于他主观上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其次是出于对自己当前生活的幻灭。格雷迪离开德克萨斯,远去墨西哥是出于一种强烈的失落感。外公去世,母亲与他感情生疏,父亲混吃等死。家乡就没有什么值得他留下来。作为一个没有任何羁绊的17岁少年,为了梦中的田园牧歌生活而离开家乡似乎是最好的选择。这正如存在主义宣称的那样,“荒谬体现在其是一种脱节现象:人对统一性的渴望与精神和自然不可克服的两元性相脱节;……人的本质是“关注”,但他的努力全属徒劳,这又是脱节。死亡,真理与万物不可消除的多元性,现实世界的不可理解性,偶然性:凡此种种都是荒谬的集中体现。家庭和爱情的消逝使身边的一切事物都变得陌生和荒谬起来。正是为了逃离这种荒诞,格雷迪和好友罗林斯才踏上了西去墨西哥的旅程,追寻心目中的“伊甸园”。
 
  二、个体的自由选择:浪漫与暴力共存
 
  《骏马》中,主人公格雷迪常常被置于特定的场景中,如海德格尔所指的“被抛入的设计”那样,被抛入荒诞的世界中,不得不做出各种选择。在祖父去世之后,格雷迪面临是否要离开家乡的选择。他要么选择留在家乡,接受自家农场被石油公司收购的事实,要么选择浪迹墨西哥,寻找自己心中的伊甸园生活。在路途中遇见布莱文斯时,他面临是否收留这个身无分文的美国牛仔的选择。另外,当布莱文斯“像小动物般”被墨西哥上尉杀死之后,格雷迪面临更艰难的选择:要不要冒死从墨西哥人手中夺回属于布莱文斯的马匹?这和萨特的文学作品经常设计的场景相类似。萨特倾向于构建某些极端的边缘状态来拷问人性,在逼迫中展现出人的自由。虽然,主人公被放在了特定的场景中来做出选择,但是每个读者读来,都会从小说中,从格雷迪的每一次选择中,找到共鸣。小说尝试探讨文学作品中一个永恒的主题:自由选择。人的存在首先必须是自由的,而自由的核心内容是自我选择:这是萨特存在主义哲学的另一个基本观点。
 
  然而,格雷迪和阿莱詹德拉姑娘恋情的失败喻示绝对自由只会是自欺,是不现实的。为了把格雷迪从监狱中救出来,阿莱詹德拉姑娘答应家人和格雷迪断绝联系。虽然之后他们又重逢了,但是阿莱詹德拉过不了心理那关,拒绝和格雷迪私奔,这里体现了她的良知和责任感:人在社会中必须得遵守一定的规范,为自己的行为和选择负责。这里所说的“自由”与日常生活中无拘无束、为所欲为的自由大相径庭,存在主义所指的“自由”的前提即为自己的选择承担责任。同理,格雷迪冒死从墨西哥人手中夺回了属于死去的布莱文斯的马匹,之后又去牧师那里忏悔,讲述了事情的来龙去脉。这也体现了人物充满正义感和责任心的性格特点。从这个意义上说,存在主义的自由观不再只是一个理论,一种思想,而是一种生活哲学,一种生活方式。
 
  另外,麦卡锡在《骏马》中巧妙地把暴力主题与浪漫书写结合起来,含蓄地表达了作者明知世界荒谬无序,但仍要积极选择,对世界充满信心,与荒谬共存的存在主义观点。暴力是麦卡锡小说中最常见的主题之一。而在《骏马》中,暴力的场景也随处可见。在监狱中,狱友之间的冲突随时随处可见。“他们俩(格雷迪和罗林斯)背靠背地同别人搏斗,被击倒了,彼此将对方扶起来,再继续打下去。”(181)为了生存下去,格雷迪还被迫在监狱中杀死了一个狱友。但是《骏马》的暴力场景描写相比与麦卡锡的其他小说来讲,并不算多,并且许多暴力的场景与女人、爱情混杂在一起。例如,格雷迪把监狱里发生的事情告诉阿莱詹德拉时,阿德莱德听了一会儿,便伤心地哭了,“已成了一个泪人”。(249)之后,阿莱詹德拉梦到格雷迪被杀死后游街:被谋杀是暴力的,但是通过梦境来描述,便带着一丝温柔了。之后,阿莱詹德拉和格雷迪手拉手站在外祖父被大革命的暴民杀死的广场上的场景也是暴力和浪漫交织的例证。麦卡锡小说的另一个特点是擅长把历史人物作为小说中的次要人物,或者设计一些和历史人物相关的故事情节来满足小说的总体需求。《骏马》中,阿莱詹德拉的姨婆和格雷迪之间的对话是美好与残酷并存的直接体现。对话中,姨婆讲述了自己年轻时认识的两个墨西哥大革命中的勇士:马德罗和古斯塔沃。这两人都为历史人物,是墨西哥的民族英雄,在大革命中被暴民残忍杀害后,痛苦死去。但是历史的陈述是刻板而没有温度的,但从姨婆的叙述中,读者仿佛是从一个历史的亲历者口中重新回顾了这个故事,让残酷的历史屠杀事件有了温度。当然,叙述历史不是为了自我责备,而是为了认清历史的另一面,认清暴力也是生活的组成部分,是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部分。这正如荒诞,是人们在这个世界永远无法避免的。只有接受现实,和荒诞共存,才是出路。另外,在两人的对话中,麦卡锡借助姨婆说的话来表达自己的观点。“一旦做出决定,就应该承担责任而绝不能轻易放弃”(230)、“那些遭受过不幸的人们总归与众不同,正是这种不幸早就了他们的才华,成为他们的力量。他们一定要再投身到人类共同的事业中努力求得生存”(234)、“不是他选择了生活,而是生活选择了他”(238)等等一些语句,反映了作者对存在主义思想的理论自觉。
 
  三、结语
 
  小说的结尾,格雷迪骑着骏马从墨西哥回到了美国。他“经过了四天的跋涉,终于在德克萨斯州的伊兰安镇跨过了佩科斯河”。(302)这样的结局和小说开头格雷迪和两个小伙伴一起骑马穿过边境从美国到墨西哥遥相呼应。格雷迪两次穿越美墨边境,完成了从天真到成熟的积极转变,两次穿越边境线对主人公来说具有不同的意义。在这个过程中,主人公不仅仅重新对这个荒诞的世界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对自己与周围人的关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同时对自我的认识也更为成熟了。这同时也是麦卡锡对美墨边界所象征的新旧界限的一种解构:现代和传统的世界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小说的结尾继续写道:“当他从印第安人中间穿过时,那些人只是呆呆地站在那儿,盯着他看。对于他只身单骑来此,他们并没有交头接耳,也没有说长道短。他们甚至也没有向他举手打招呼。”(302)这暗示着格雷迪的故事不是个例,类似的故事在这里上演了无数次了。麦卡锡笔下的格雷迪代表着一类人,即当代美国西部小说的最后一句话写道:“他和马奔驰而过,径直朝着那不可知的未来世界奔去”(303)。人们无法知道,也无法预测格雷迪的未来会是怎么样的。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他是自己生活的主宰者,是一个勇士。他不愿意成为生活的旁观者,不会轻易退出人生的“竞技场”。虽然世界何其荒谬,不幸一次又一次降临在无辜的人身上,但格雷迪将直面厄运,并斗争到底。因为这是他一贯的选择。
 
  【参考文献】
 
  [1]麦卡锡.尚玉明,魏铁汉,译.骏马[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
 


  核心期刊网(www.hexinqk.com)秉承“诚以为基,信以为本”的宗旨,为广大学者老师提供投稿辅导、写作指导、核心期刊推荐等服务。
  核心期刊网专业期刊发表机构,为学术研究工作者解决北大核心CSSCI核心统计源核心EI核心等投稿辅导咨询与写作指导的问题。

  投稿辅导咨询电话:18915033935
  投稿辅导客服QQ: 论文投稿1002080872 论文投稿1003158336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1003158336@qq.com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论文  
热点论文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9-1503-3935
微信号咨询:
18915033935
网站简介 核刊总览 普刊专栏 期刊验证 学术答疑 服务流程 写作指南 支付方式 信用说明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提供投稿辅导 论文投稿 投稿辅导 核心期刊检索 核心投稿辅导等服务,本站刊载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
并不意味着本站认同,部分作品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或相应的机构;若某篇作品侵犯您的权利,请来信告知:100315833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