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农民工已成为一个独特的城市生活群体,本文揭示了当代农民工工作状况和经济利益得不到保障,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及养老保险制度尚待完善等现状;分析了现行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缺失对社会稳定造成的影响;从促进社会稳定的角度,提出了一些加强农民工社会保障的应对措施。
【关键词】农民工;社会保障;社会稳定
农民工是指具有农村户口却在城镇务工的劳动者,已完全脱离或基本脱离传统农业经营活动,是中国传统户籍制度下的一种特殊身份。他们已是非农就业者,但相对于城镇居民而言,他们又是农村人,于是形成了介于农民和市民之间的一个社会阶层,使他们处于社会的边缘地位,成为城市中的弱势群体,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一、农民工社会保障的现状
农民工是生活在城市缝隙中的弱势群体,他们为城市的发展和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作为公民,他们理应享受同等的社会保障制度。然而因为户籍制度的制约,农民工仍处于边缘化的境地,这种传统身份使农民工被社会保障制度所忽视。
首先,农民工的工作状况与经济利益在社会中得不到应有的保障。农民工是外来户,受户籍制度等的限定,他们在所工作的城市内无法享受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工作机会。于是城市中脏累差的社会工作成了农民工们的主要职业选择,这类工作知识含量低,专业技术较弱,且存在相当的风险,然而从事此类工作的农民工的工资收入却往往与劳动付出不匹配。调查表明,农民工的收入明显低于市民的收入,也就是说,农民工以同样的劳动量交换来的收入是比较低的。
其次,绝大多数农民工无法享受健全有效的失业保险、医疗工伤及重大疾病保险和养老保险等基本的社会保障待遇。比如,农民工的工作类型、工作地点和城市劳力季节性需求等因素变化较大,这造成了农民工工作的不稳定性,使得这个群体必然要面对失业风险。目前,城镇居民在失业或是下岗时,无论是单位还是国家都会伸出援助之手,他们因此多了一份生活保障。而不具有城镇户籍的外来农民工则无法享受这一待遇。这使得他们在失业时,往往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况。相关资料表明约有1/3的农民工遇到过完全没有工作的情况,其中失业6-11个月的农民工占19.6%;失业的农民工中41.9%的人依靠自己过去的积蓄生活,36.1%的人找亲戚或老乡借钱,其余的人则靠其他活动来维持生活。这种农民工无法享受社会失业保险的现状值得关注。
再次,尽管农民工对其工作的城市建设做出了贡献,但其应获得的尊重和社会地位仍无法得到认同,使得其在与城市居民的人际互动中,处于被排斥的状态。在日常的生活中,由于农民工自身经济地位和文化等方面与当地居民存在差异,使得他们无法顺利融入当地社会,从而形成了一个与当地社会生活相对孤立的群体。这种状况导致了农民工无法了解社会保障在城镇居民生活中的巨大意义,这也使得在享受社会保障权益方面无法实现公平性。
二、农民工社会保障的缺失对社会稳定的影响
第一,尚未健全的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使得农民工对社会治安形成了潜在的威胁。经济拮据的农民工与处于同样经济状况下的城镇居民不同,农民工是城镇中的弱势群体,失业即意味着生活得不到保障。城市居民由于其社会关系网的存在,即使失业也仍然可以通过各种关系维持生活,等待新的就业机会;目前,城市农民工违规、违法、犯罪人员可分为以下类型:一是非法谋利者。从性质上看,有的是一般违规,轻微违法;有的则上升为犯罪;二是盗窃、抢劫;三是敲诈勒索集团;四是打架斗殴团伙。综合分析看,农民工犯罪的原因都与工作、收入、生活有关。可以说,没有几个农民工进城的初衷就是要从事违法犯罪活动,只是当他们在城市中生活无着落时才铤而走险的。因此,在社会保障体系中完善失业保险制度,可以解决农民工因失业而给城市生活带来的社会治安隐患。
第二,农民工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及养老保险制度的完善将关系到整个社会的稳定。养老保险是关系到农民工未来生活的保障制度,鉴于中国将步入老龄化阶段,未来的人口老龄化将给社会造成巨大负担,加强农民工对养老保险的意识,则可在一定程度上为国家社会减压,从而保证整个社会的稳定发展。
第三,由于户籍制度的存在,使得农民工无法享有与城市居民同等的社会保障待遇,这使得农民工这一群体对城市缺乏责任心,从而间接的影响了社会的稳定。社会保障应该既有对物资生活的保障,又有对精神生活的保障。现实中,农村户口与城镇户口的划分不仅产生了一些外在的影响,而且造成了对农民工的心理内在影响,使得其缺乏在城市长期工作、生活和居住的必要基础。这种状况下,农民工常常受到城市居民的歧视,使得其精神受到压抑,从而在内心深处产生对城市居民的抵触情绪,而这种现象是社会生活中最不稳定因素。
第四,不完整的社会保障使农民工的回流现象上升,这既影响了城镇的社会稳定,又影响了农村的社会稳定,从而阻碍了城乡一体化的进程。关于人口从农村到城市迁移的托塔罗模型表明,对于城乡收入差距的预期(而不是实际存在的城乡工资水平差异)是迁移者决定迁移与否的主要依据,因而也是引起劳动力流动的主要动力。频繁的流动会为城镇和农村的社会管理造成障碍,从而影响了各地区的社会稳定。
三、加强农民工社会保障的一些对策
从社会保障制度的本质上看,它就是要通过社会对公民个体的物质和精神利益的保障,达到促进社会稳定和发展的作用。本文从促进社会稳定的角度出发,通过对以上内容的分析,总结和提出一些关于加强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对策。
第一,由于长期二元经济结构的影响使现阶段农民工的社会保障不可能与城镇居民的社会保障水平一致,所以政府应该分层、分类、分阶段的进行。本文认为由于农民工的工作性质和工作环境决定了首先应该解决工伤保险、医疗保险问题,因为其成本不高且可行性很大,容易实施,而且对农民工的切身利益影响深远;其次逐步解决养老保险这一关系到农民工长远利益的制度,对不同性质的农民工采用不同的养老保险制度。
第二,加强农民工的自身素质和社会保障意识。重视对进入城市的农民工的教育培训,提高生产技能,使他们在流动中受到城市文明的熏陶,培养社会公平理念和社会保障意识。对农民工子女的就近入学给予优惠政策,使其后代能享受与城镇儿童同等的受教育机会,由此为农民工家庭融入城镇生活打下基础,这也有利于推动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保证了社会的稳定可持续性发展。
第三,吸纳部分相对稳定的农民工进入城镇社会保障体系,用现代社会保障代替传统的土地保障。这样可以使部分农民工从农村脱离出来,成为新型的城镇居民,而且有利于农村深化土地制度改革,提高农业生产率,加快土地规模经营,降低生产成本,最终提高农民收入,加快了城乡一体化。
【参考文献】
[1]李强.城市农民工的失业与社会保障问题[J].新视野,2001,(5):46-48.
[2]王健,郝峰.关注农民工进城问题,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J].农业部信息中心,2003,1,28.
|
核心期刊网(www.hexinqk.com)秉承“诚以为基,信以为本”的宗旨,为广大学者老师提供投稿辅导、写作指导、核心期刊推荐等服务。 核心期刊网专业期刊发表机构,为学术研究工作者解决北大核心、CSSCI核心、统计源核心、EI核心等投稿辅导咨询与写作指导的问题。 投稿辅导咨询电话:18915033935 投稿辅导客服QQ: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1003158336@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