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联系电话
论文范文 当前位置: > 写作指南 > 论文范文 >

“自性”和“自心”——人生修为的两种境界   

时间:2016-10-11 08:57来源:www.hexinqk.com 作者:曾友 点击:
【摘要】《坛经》介绍了慧能大师得法经历及教化内容。它既提倡直指人心、见性即佛的顿悟之道,又倡导识心见性修持普度和教化过程。该经文体现出来的思维智慧是我国古代思想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剥去宗教的外衣,其心悟、性静、开悟、大悟、法以心传心、不
  【摘要】《坛经》介绍了慧能大师得法经历及教化内容。它既提倡“直指人心”、“见性即佛”的“顿悟”之道,又倡导“识心见性”“修持”“普度”和“教化”过程。该经文体现出来的思维智慧是我国古代思想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剥去宗教的外衣,其“心悟”、“性静”、“开悟”、“大悟”、“法以心传心”、“不二法门”等思想可以作为大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参考。
 
  【关键词】《坛经》;教化;人文精神
 
  《坛经》“行由品第一”,说的是慧能出家向佛,终成正果的故事。文章开宗明义,用16个字高度地概括了他“成佛”的“不二法门”,这就是“菩提自性,本来清静,但用此心,直了成佛”。慧能说的“自性”和“自心”便是坛经智慧。意为“佛由心生、心本向佛”。千年而下,坛经智慧在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交融碰撞中,像一颗耀眼的星星,始终发出绚丽的光芒,指导着人们修心和修为。下面我陪大家——解读。
 
  第一章开局写慧能大师初到宝林的时候(今天的韶州南华山),某一天韶州一个姓韦的刺史邀请他去讲法,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搞一次大型讲座,某些成名成家的教师今天也被称为大师。当时讲法的场面也是相当大的,“官僚三十余人、儒宗学士三十余人,僧尼道俗一千余人”,合算起来也有一千多人了吧,而且我们看看这些人的身份,有当官的,有学生,有出家的和尚、尼姑、道士和俗家弟子等等,这些人的目的很明确,就是“愿闻法要”,意思是希望能听到慧能讲佛法要义。
 
  是的,每一个人都想“成佛”。面对一双双饥渴的信众的眼睛,慧能首先总结了自己“成佛”的亲身经历。就是前面说到的十六个字。简洁点说就是“自性”和“自心”。说“佛在自心中”“立地成佛”这恐怕让大家很失望。要说有这么简单,唐三藏就不用西天取经,历经艰险了。要是成为大师有这么简单,我们每个人早就是大师了。
 
  其实,我们应该看到,五祖把袈裟披在慧能大师的身上,也不是那么容易和草率的事。佛讲“缘”,叫“佛缘”,但佛更讲“能”,叫做“得道”。我们平时经常说的“得道高僧”就是这么来的。慧能大师的“自性”和“自心”也不是一般人能悟出来的。书中先说到他父亲被“左降”,就是被贬官的意思,说明他有慧根,遗传基因好,先天的基础好。说到他自幼卖柴,说明他历尽人生艰难,唐僧历经九九八十一难,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这是激励人心向善向佛的基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出自《孟子·告子下》)。为什么说菩萨在人们心目中都是来“救苦救难”的,因为“菩萨”本来就历尽过艰辛和苦难的。这个说法虽然有些牵强,属于唯心主义,但是试想,但凡成功人士,有多少没经历过艰难困苦呢?
 
  继续看看慧能的求学过程。书中说到慧能卖柴“偶遇一客人诵念《金刚经》”,“心即开悟”,说明这人是他的启蒙老师,《金刚经》是他的第一本启蒙读物,他对经书发生很大兴趣,这是他的佛缘。这客人后来向慧能“推销”了《金刚经》,用“推销”这个词大家都觉得好奇吧。当慧能问“客从何来”?客人赤裸裸地着实把《金刚经》美化了一遍:“但持《金刚经》,即自见性,直了成佛。”这一句话,让慧能迅即看到了人生的曙光,从此有了人生的目标。他更是欣然接受了客人的十两银子,安顿老母,辞别乡亲,义无反顾地往黄梅东禅寺奔去了。
 
  慧能“上学了”。“学”也不是那么好上的,佛也不是那么好做的。经三十余日的奔波,慧能好不容易到了黄梅,也被五祖收留了下来。可是五祖起初瞧不起他,轻视他说他是“輵獠”,即是不开化的民族,让他参加劳动。慧能不解,问“未审和尚教做何务?”,意思是搞不明白大师要我做什么劳动?五祖说:“根性大利!汝更勿言,著槽厂去”,意思是,你的出身不好,你具有的为善或为恶的能力就越强,你不要再说,否则把你送到马棚去喂马。慧能只好退到后院,跟随一个俗家弟子砍柴、舂米。时间一晃就过去了八个多月。但他还是忍耐着。
 
  冬去春来,上天总是公平的。坚韧加上慧根,让慧能终究看到了些许希望。其实,老师当初并没有小看这个少数民族地区来的“弟子”,说白了是在考验他。你读这一句话就非常明白了。“祖一日忽见慧能,曰:‘吾思汝之见可用……汝知之否?’”这五祖态度来了个180度的转弯,竟然用肯定和关爱的语气跟他说话了。猜慧能怎么说,“弟子亦知师意,不敢行至堂前,令人不觉。”这是逢迎师祖还是他真的事先就知道呢?我认为慧能这就是圆滑,或者说机智,因为他从前就质问过五祖,“搞不明白老师为什么要我做劳动呢?”或者说这个慧能天性就聪明吧。这就是慧根,五祖把他当成了接班人的候选人,他还蒙在鼓里吗?没有!“祖一日唤诸门人总来”,一个总字,说明僧众、伙夫、因车卖浆的都来了,显然慧能在其中。搞那么大的动静,至少他是知道的。再看五祖的暗示“世人生死事大,汝等终日只求福田,不求出离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汝等各去,自看智慧,取自本心般若之性,各做一偈,来呈吾看……”从这里可以联想到,五祖本来就看好慧能的见解“吾思汝之见可用”,什么见解可以用,追寻慧能先前说的话,可以找到这一句话“人虽有南北,佛性本无南北,羯獠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别?”这就是“本心般若之性”之言!
 
  慧能何能者也?惶惶东禅寺,洋洋千余僧众,论辈分、论资历、论出身,慧能都沾不上边,但他先天慧根,历经艰难,一心向佛,而且他跟老师的想法不谋而合,这一场考试他必须赢,也一定能赢。事实上,他赢了。且看他怎么赢了大师兄神秀的。
 
  《坛经》描绘慧能赢大师兄神秀这一部分内容非常精彩。神秀出场,从心理活动的复杂程度描写了他在世俗与成佛面前反复煎熬、日夜痛苦挣扎的情景。因他是大弟子,声望高,有才华,所以众弟子推荐他作偈。这就把他推到了台前。他那个痛苦纠结的样子啊,是人见了都会同情的。你看他的思考“求法即善,觅祖即恶,却同凡心夺其圣位奚别?……大难,大难!”还有行为描写“神秀作偈成已,数度欲呈。行至堂前,心中恍惚,遍体汗流”其实也是写他心理活动。他认为没人跟他争夺这个主持,他自己却也是进退两难。他甚至偷偷摸摸把自己的作品写到廊下,回头又在得失之间反复煎熬,“坐卧不安,直至五更”。这些心理活动描写,真真的写出了这个大师兄“心不净”的状况,也为他“成不了佛”埋下了伏笔。细读并理解他的偈,你就更能知道为什么五祖把他当成“门外汉”了。“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诗是好诗,偈是好偈!意思也非常明朗,就是要求人们勤勉向善,克己修持。但这只是现实的层面。看看五祖的评价,你就大悟了。祖曰:“汝作此偈,来见本性,只到门外,未入门内。如此见解,觅无上菩提,了不可得。”我们做通俗点的解释就是:神秀你只是看到人的本性努力向善的一面,没有看到人心性本善的一面,你只是个门外汉,你不可以做六世祖。红楼梦里面妙玉“质本洁来还洁去”贾宝玉言“白茫茫落了个大地真干净”说的应该就是这种境界吧,这就是佛的最高境界,即“见心”或者“自心”。遗憾的是神秀的偈还有个“心”字没有表现出来。用五祖的话就是“……须得言下识自本心,见自本性,不生不灭。”其实,五祖早就知道神秀并非真正认识到佛性、识得自己的本性。
 
  五祖更看重的是慧能的见识。慧能在这“场考”试中有什么表现呢。还真是如他本人所说“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有没意智”,慧能一听神秀的偈,便知未见本性。说白了神秀的偈仅仅是“自性”,是在现实生活中保持良好的德行和节操,这不是佛要达到的最高境界。慧能知道自己离成功不远了,所以要小童带他去诵偈、修偈,到偈前礼拜。正当时有个名叫张日用的官员非常轻视他,说道“汝亦作偈,其事稀有!”慧能胸有成竹地说:“欲学无上菩提,不可轻于初学,……若轻人,即有无量无边罪。”硬是把那个刺史的佐吏给批了一通。当他念完自己作的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在场信众无不惊讶扼腕,“妙哉,道出了佛之真境界!”真如是“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也!五祖看到众人惊讶的样子,为了保护慧能,赶紧用鞋子檫掉了偈,并且说:“亦未见性。”意思是说也没有写得好。众信徒都是平庸之人,听师傅这么一说,也不觉得怎么样了。
 
  五祖为何要保护慧能?第一,慧能就是要找的真佛祖接班人,他的偈已经达到心性想通的境界,五祖喜欢他;第二,慧能来自异乡,群众基础差,在众弟子中还没有威信,况且慧能不识字,想立他为第六代祖,会招来嫉妒和打击;第三,五祖还有意识要考验他一把。这种考验在第二天就应验了。“次日,祖潜至碓坊……乃问曰‘米熟也未?’慧能曰:‘米熟久实,犹欠筛在。’”这段话可以说是最后的考验了,慧能对方丈的话可谓心有灵犀。他的一语双关,让五祖吃了颗定心丸,五祖看他“腰石舂米”,说明这小伙子能吃苦,也就更加放了下心来。临走之时,“祖以杖击碓三下而去”慧能即刻会意。
 
  慧能真正参悟参透《金刚经》就是这一晚。这一晚,五祖用袈裟遮住灯光,在黑暗中给慧能传授《金刚经》。慧能灵光乍现,马上彻悟了佛法的真谛:一切佛法原来都离不开人自己的本性啊!他终于收获全部五祖佛法经义和衣钵,成为佛祖第六代掌门人,史称第六代祖师。慧能取得佛法的真谛后,用他自己的本心坚守着善念,几十年如一日,历经艰辛,普度众生,发扬本教,终于成为一代宗师,受到了后世的赞扬。
 
  《坛经》的故事让我们明白了“自性”和“自心”是人生修为的两种境界。要想有所作为,一定要用心参悟,要不失本心,要持之以恒。神秀之所以不能得道成佛,在于他不懂得佛法的真谛。而且在现实生活中,患得患失,意志力不顽强,不能吃苦,不从心性出发,同样不能干成大事业。
 
  【参考文献】
 
  [1]张玲,康风琴,编.鸠摩罗什,译.金刚经坛经[M].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12.


  核心期刊网(www.hexinqk.com)秉承“诚以为基,信以为本”的宗旨,为广大学者老师提供投稿辅导、写作指导、核心期刊推荐等服务。
  核心期刊网专业期刊发表机构,为学术研究工作者解决北大核心CSSCI核心统计源核心EI核心等投稿辅导咨询与写作指导的问题。

  投稿辅导咨询电话:18915033935
  投稿辅导客服QQ: 论文投稿1002080872 论文投稿1003158336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1003158336@qq.com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论文  
热点论文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9-1503-3935
微信号咨询:
18915033935
网站简介 核刊总览 普刊专栏 期刊验证 学术答疑 服务流程 写作指南 支付方式 信用说明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提供投稿辅导 论文投稿 投稿辅导 核心期刊检索 核心投稿辅导等服务,本站刊载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
并不意味着本站认同,部分作品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或相应的机构;若某篇作品侵犯您的权利,请来信告知:100315833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