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马克思关于“人的解放”思想贯穿马克思思想发展的始终,是马克思在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深刻剖析的基础上形成的,从开始萌发的对自由的诉求、人的自我意识的觉醒,到理清政治解放与人的的解放的关系,马克思的“人的解放”思想开始萌发,研究马克思的早期著作中的“人的解放”思想,对于我们把握马克思思想的发展脉络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人的解放;自我意识;政治解放
“人的解放”思想在马克思的理论发展以及社会革命实践过程中逐渐丰富,日趋完善。“人的解放”问题是贯穿人类发展始终的永恒话题,是马克思毕生的价值追求,在马克思的几乎所有著作中都有体现。资本主义制度在当代仍然占主导地位,人类解放问题依然是我们所面临的重大问题,研究马克思关于“人的解放”问题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而对于中国这样的社会主义国家,“人的解放”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也是一脉相承的。所以在这里通过马克思一些早期代表性著作来阐述一下“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
一、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
马克思早在中学毕业考试的作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就写到“人们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也过得完美”、“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幸福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所压倒,因为这是为人类而献身”表达了为人类幸福而献身的崇高理想,奠定了马克思理论以“人”为出发点的基调。从人出发开始萌生了“自我意识”,提出对自由的诉求,后来又转向物质利益领域探求人的解放问题。
1、“自我意识”的萌发
马克思在博士论文《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中通过比较两位古希腊哲学家的原子论哲学,指出伊壁鸠鲁在德谟克里特原子直线运动的理论基础上的创新之处在于提出了“原子偏斜运动”,马克思继承了黑格尔唯心主义的立场,认为德谟克里特把原子运动看成缺乏能动性的机械性运动,而伊壁鸠鲁则赋予了原子以偶然性,从自然哲学角度引申出了“自我意识”,提出“关于原子也可以这样说,偏斜正是它胸中能进行斗争和进行对抗的某种东西”,把原子看成有自由自主的能动性、可以斗争和抗争的物体,表现出马克思对自由的强烈诉求。而在宗教问题上,马克思批判了黑格尔在宗教上的保守妥协思想,坚决站在伊壁鸠鲁的无神论立场上,马克思在其博士论文的序言中借普罗米修斯之口说出:“我痛恨所有的神”,马克思将哲学观念同宗教观念对立起来,指出拥有自我意识的人才能挣脱宗教神学的束缚,这一点上超越了黑格尔和青年黑格尔派,是马克思后来人的解放学说的萌芽。
2、转向物质利益层面探求人的解放
马克思在《莱茵报》工作时,遇到了许多现实问题,马克思不再局限于理论层面,而是将批判的矛头转向了现实生活,来寻求人的解放。他批判了普鲁士政府的书报检查令,捍卫出版自由和言论自由,争取政治自由。同时第一次将关注焦点转向了物质利益和经济问题,在《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中,马克思意识到普鲁士国家已不再是黑格尔所说的普遍理性的象征,而“成为林木占有者的耳、目、手、足,为林木占有者的利益探听、窥视、估价、守护、逮捕和奔波”,国家制度受到林木占有者私人利益的支配。要实现人的真正的解放,捍卫人的自由,就必须搞清楚自由和利益的关系,这时候马克思的理论已经带有唯物主义倾向了,这使得一直坚持黑格尔唯心主义立场的马克思产生了困惑。
二、从现实社会出发探索人的解放
马克思在离开了《莱茵报》之后,马克思受费尔巴哈影响,开始从市民社会出发,从现实社会理解人。“市民社会决定国家和法”这一观念的逐渐产生是马克思摒弃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转向唯物主义立场的关键。运用了费尔巴哈的“颠倒过来的”方法,“要获得理解人类历史发展过程的钥匙,不应当到黑格尔描绘成大厦之顶的国家中去寻找,而应当到黑格尔所那样轻蔑的‘市民社会’中去寻找”。
1、宗教批判是现实批判的前提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一文是马克思结合德国革命问题,通过论证宗教批判和现实批判及其相互关系,来探讨人的解放的途径,是马克思关于人的解放学说的一部代表性著作。马克思指出,“宗教是人民的鸦片。废除作为人民的虚幻幸福的宗教,就是要求人民的现实幸福”,宗教是毒害人心灵的鸦片,是“虚幻的花朵”,是“虚幻的太阳”,“对宗教的批判使人不抱幻想,使人能够作为不抱幻想而具有理智的人来思考,来行动,来建立自己的现实”。在马克思看来,宗教是束缚人的解放的毒药,宗教的产生是由于现实世界中存在不合理的地方,“对宗教的批判就是对苦难尘世——宗教是它的神圣光环——的批判的胚芽”,所以对宗教的批判就成为对不合理现实批判的前提。马克思在《导言》中指出,“人不是抽象的蛰居于世界之外的存在物。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就是社会”,“对宗教的批判最后归结为人是人的最高本质这样一个学说,从而也归结为这样的绝对命令:必须推翻使人成为被侮辱、被奴役、被遗弃和被蔑视的东西的一切关系”,从对宗教的批判中认识到人的解放的重要性,对现实的批判具体到当时的背景就是对德国制度的批判,“向德国制度开火!”、“要消灭这个敌人”,消灭德国现存的封建专制制度,消灭使人受压迫的一切枷锁,为了实现人的解放,必须要进行彻底的革命,这就离不开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但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要想实现人的解放,就必须要有彻底的共产主义理论的指导,并在无产阶级的领导下进行彻底的革命实践,实现“德国人的解放”,从而实现人的解放。
2、政治解放是宗教解放的基础
《论犹太人问题》第一部分马克思继承了鲍威尔的人的解放的观点就是把人从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而鲍威尔却混淆了政治解放和人的解放的关系,认为犹太人废除了犹太教就实现了政治解放,从而就实现了犹太人作为人的解放。然而,马克思认为政治解放不是终点,政治上的解放是把国家从宗教中解放出来,而人还是可以保有宗教信仰,所以政治解放不是“普遍的人的解放”,“任何解放都是使人的世界即各种关系回归于人本身”,要实现人的解放,必须得使人拜托宗教的束缚。马克思指出,“只有当现实的个人把抽象的公民复归于自身,并且作为个人,在自己的经验生活、自己的个体劳动、自己的个体关系中间,成为类存在物的时候,只有当人认识到自身‘固有的力量’是社会力量,并把这种力量组织起来因而不再把社会力量以政治力量的形式同自身分离的时候,只有到了那个时候,人的解放才能完成”,人要消除人的异化,回归到人自身,不能把政治解放和宗教解放混为一谈,要通过无产阶级革命这样的社会力量才能真正消除宗教不平等,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人的解放。
在《论犹太人问题》的第二部分,马克思对犹太人在经商中表现出的唯利是图、追逐金钱的“犹太精神”进行了批判,“从经商牟利和金钱中解放出来——因而从实际的、实在的犹太教中解放出来——就会是现代的自我解放了”,在马克思看来,要想实现人的真正解放,除了摆脱宗教束缚,还要摒弃被异化了的金钱观,即犹太人的利己主义精神,“犹太人的社会解放就是社会从犹太精神中解放出来”,所以只有消除了对政治国家、宗教和金钱的盲目崇拜,人的解放才能真正实现。
|
核心期刊网(www.hexinqk.com)秉承“诚以为基,信以为本”的宗旨,为广大学者老师提供投稿辅导、写作指导、核心期刊推荐等服务。 核心期刊网专业期刊发表机构,为学术研究工作者解决北大核心、CSSCI核心、统计源核心、EI核心等投稿辅导咨询与写作指导的问题。 投稿辅导咨询电话:18915033935 投稿辅导客服QQ: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1003158336@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