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民本思想的含义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向前发展,孙中山先生的民本思想将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进行了有机融合与发展,形成了中国近代的民本主义思想。当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需要将中国古代民本思想,近代民本思想特别是孙中山先生的民本思想进行挖掘和整理,实现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更好发展理清思路。
【关键词】民本思想;大同理想;和谐社会
民本思想是我国古代儒家在政治观方面的一项重要内容,中国古代传统观念认为民众是民族、国家和社会的基础,对国家、社会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唐代就有“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经典语句,黄宗羲在《原君》中指出:“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臣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在黄宗羲看来,君主及其臣僚们应当是天下的仆役,民众是君臣们为之服务的主人。
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孙中山先生的民本思想,经历了一个循序渐进、逐步积累不断发展与升华的历程。孙中山先生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国家社会发展的源动力,中国古代民本思想在他的思想中体现得很充分,他多次引用中国古代思想家的民本思想来阐释他的思想,如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尚书》中的“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思想;孔子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思想;朱熹的“国以民为本”的思想等。孙中山先生将这些思想看作是他的民本思想的传统文化渊源和实行民主主义的思想基础。他把以“民”为主体的三民主义,作为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在政治理念上也实现了由传统的民本思想向近代民主主义的飞跃。中华民国建立后,他主张团结全国人民,“建设一世界上最富强最快乐之国家为民所有、为民所治、为民所享者。”
一、民权主义与民本思想
孙中山先生强调指出:“中国自有历史以来,没有实行过民权,就是中国(在辛亥革命之后)十三年来也没有实行过民权。但是我们的历史经过了四千多年,其中有治有乱,都是用君权。到底君权对于中国是有利或有害呢?中国所受君权的影响,可以说是利害参半。”但是针对中国人的传统习惯以及几千年的根深蒂固的文化影响,强调民权对国家、社会以及公众的作用,应该更容易被接受和理解。中国古代开始有民权的思想,在奴隶社会就有人强调民权。大思想家孔子的就主张过天下为公的思想观念,这种思想就是主张平民百姓民权的大同世界。又'言必称尧舜',就是因为尧舜不是家天下。尧舜的政治,名义上虽然是用君权,实际上是行民权,所以孔子总是宗仰他们。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又说:‘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他在那个时代,已经知道君主不必一定要的,已经知道君主一定是不能长久的,所以便判定那些为民造福的就称为‘圣君’,那些暴虐无道的就称为‘独夫’,大家应该去反抗他。由此可见,中国人对于民权的见解,二千多年以前已经早想到了。
二、民生主义与大同理想
孙中山先生说:“将来倘能成立新国家,另有新组织,则必不似旧世界之痛苦。预料此次革命成功之后,将我祖宗数千年遗留之宝藏,次第开发,所有人民之衣食住行四大需要,国家皆有一定之经营,为公众谋幸福。至于此时,幼者有所教,壮者有所用,老者有所养,孔子之理想的大同世界,真能实现,造成庄严华丽之新中华民国,且将驾乎欧美而上之。”孙中山先生对资本主义国家在工业化的进程中暴露出的大量的社会问题有着深刻的认识,其中贫富差距过大就是其中重要的一个问题。他通过对西方社会的研究认识到社会之所以进步,是由于社会大多数的经济利益相调和,中国的发展要有自己的思想,不能盲目地仿效西方。他提出民生主义,其目标就是整个国家中社会成员的共同富裕。而我们社会主义的本质的终极目的也是共同富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民生主义中最重要的就是农民的土地问题,其内容就是“平均地权”。主要的落脚点在于防止社会出现两极分化,体现了孙中山先生敏锐的政治触觉和对人民群众在国家中的重要性的认识。平均地权的思想不仅体现了孙中山对土地问题的关注,更高程度上体现了对社会公平的态度。
三、思想建设与道德发展
孙中山先生非常重视中国文化复兴。他认为中国古代优秀文化,是全世界文明史上最有价值的人类精神文明的结晶。实现全人类的真正解放,必须要以中国固有的传统道德基础,将国家的进步,社会的发展,都直接和中国传承的优秀道德文化充分结合在一起,中国未来的发展才有希望,我们世界人类才能得到真正的和平,而文明的进化,也才有真实的意义。在思想一方面,先生的民族主义同时就是大同主义的基础。孙中山先生认为,中国民族应该为世界大同而尽力。而达目的的方法,第一步就是要恢复中国民族固有之道德文化,因为这一个道德文化,是人类同胞精神的产物,要把这一个道德文化的精神恢复起来,以之救国并且把他来做统一全世界的基础,才是完成了中国人在全人类中的使命。
中国共产党提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我们社会主义的未来描绘了美好的愿景:五千年的中华文明有着其独特的魅力,从中国传统优秀文化视角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行阐释,可以充分体现中华文化的价值。几千年以来,和谐在中华民族主流思想中的地位始终没有改变。中国共产党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吸取中华传统思想文化的精华的基础上进行的创新发展。这与孙中山的“儒家民本”思想是一脉相承的,是孙中山民本思想的继续和发展。孙中山先生民本主义思想理论在当时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引导和带领中国民众从封建专制的奴役中觉醒。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在继承和发扬孙中山先生以民为本的思想的基础上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摆在第一位,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历史时期,加强对孙中山的民本思想的研究,在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将其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将结合起来,将会对未来国家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孙中山先生将中国古代优秀的民本思想运用到现实的社会中、生活中,由理论升华成了现实的科学。这是我们中国历史上乃至于人类历史上的历史性的飞跃。当然,与我国传统和谐思想相比,当前正在建设中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蕴含的内容更丰富,更具有创造性。
总的说来,孙中山先生的民本思想与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在很多方面重合。首先,农民问题是孙中山先生和中国共产党摆在首要的必须解决的问题,孙中山先生出身农村,对农民的生活环境和工作环境有着切身的体验,同时在与农民的交往中认识到农民蕴含的巨大力量。其次,孙中山先生和中国共产党都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国家现代化作为一个重要的目标。孙中山先生认识到要国强民富,就必须发展实业,振兴国家经济。而以胡景涛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提出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实行新兴工业化道路,最终的目标实现共同富裕,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再次,在国家经济增长的方式方法上,孙中山先生和中国共产党都主张将国内国际因素有效结合起来,都主张在对外开放的基础上寻求突破和发展。在国际交往和交流中,以国家利益为重,同时注意不损害和保护国家民族企业。最后,他们的终极目的都是为了达到共同富裕,消除剥削,消除阶级,真正体现社会公平和正义。孙中山主张对收入高的私人资本征收所得税和遗产税,以防止这些资本控制国计民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继承了这一思想,并且有所发展,有所创新。
【参考文献】
[1]孙中山.中国革命史[M].孙中山全集,中华书局,1985,7:39-60.
[2]孙中山.三民主义、民族主义[M].孙中山选集,人民出版社,1981:660-670.
|
核心期刊网(www.hexinqk.com)秉承“诚以为基,信以为本”的宗旨,为广大学者老师提供投稿辅导、写作指导、核心期刊推荐等服务。 核心期刊网专业期刊发表机构,为学术研究工作者解决北大核心、CSSCI核心、统计源核心、EI核心等投稿辅导咨询与写作指导的问题。 投稿辅导咨询电话:18915033935 投稿辅导客服QQ: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1003158336@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