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在提供便利的同时也潜藏着不可忽视的危害。尤其是对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而言,这种利弊展现得更为明显。本文从互联网环境的影响展开分析,探讨了互联网环境下青少年存在哪些道德问题,以及如何针对这些问题展开良好的道德教育。
【关键词】互联网环境;青少年教育;道德教育;德育措施
当今社会,以互联网为主导的科技革命无疑彻底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甚至引发了一场巨大的教育革命。一方面,大家充分享受着互联网技术所带来的便利生活;另一方面,互联网环境所带来的危害与弊端也同样令人担忧。尤其是在“网民”渐趋低龄化的情况下,青少年的道德教育面临着重大挑战。这既启发我们应该注意区分互联网环境下的利弊因素,也要注重分析青少年学生在网络环境下所产生的道德问题,以便更好地引导青少年走向道德教育的正途。
一、互联网环境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
当互联网进驻学校教育体系之后,它所带来的巨大改变和积极影响是无可估量的。随着信息化技术在教学课堂的普遍应用,传统的教学课堂不仅变得生机蓬勃,就连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也提高了不少。学生们不仅可以在互联网上冲浪、获取广阔的网络信息,开拓自己的知识视野,还能借助丰富的学习资源展开自主学习。甚至利用互联网的交互性打造更为宽广的学习平台,与学生之间或者与教师保持一种交流互动学习氛围。除此之外,网络环境的开放性也为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保持紧密的合作关系提供了便利,这对于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而言无疑是一场新的机遇。
然而,我们依然无法忽视互联网环境中所存在的那种良莠不齐的网络信息和其他特性,会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以及青少年的道德教育产生不可估量的消极影响。尤其是当学生们过分沉溺于网络环境中难以自拔时,这种危害就表现得更为明显。首先,互联网特有的独享空间,可能导致青少年学生出现人际关系淡薄的问题。当青少年沉浸在网络环境中,受网络交流的隐匿性和随意性保护后,就容易表现出放任自己、不再关心现实世界、甚至慢慢迷失自我、产生失落感和孤独感等。其次,互联网环境中的有害信息也会毒害青少年的道德意识。网络世界既是一个信息宝库,也是一个泥沙俱下的信息垃圾场,各种暴力情色信息糅杂在一起,对于心智尚未成熟、好奇心较强且自制力较差的青少年学生而言,容易产生“角色认同错位”的问题。
二、互联网环境下青少年道德问题分析
随着网民年龄的日趋低龄化,互联网环境下的青少年道德问题也日渐引人关注。尤其是部分青少年长期沉迷于网络世界中,更是容易出现网络道德败坏和言行不当的问题。比如,针对互联网聊天平台上的随意性和隐匿性,许多学生都会表现出一些随意放纵的不良言行。如有些青少年在上网聊天时会使用不文明的语言,甚至使用脏话或带有人身攻击性的语言。还有的学生存在价值观念模糊的现象,认为网络上根本没有必要遵循诚实守信这一道德品质。因而在网上聊天时会做出欺骗对方的行为。还有的学生会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以及团结协作观念较差等问题。以上这些现象均表明,当今社会青少年在互联网环境下的价值观念十分模糊,难以意识到欺骗行为的严重性和危害性。部分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表现得文质彬彬,但是在网络环境中却做出种种欺骗行为、甚至不道德的行为。这对当前的青少年道德教育而言是一项重大的挑战和困扰。
三、互联网环境下加强青少年道德教育的措施
1、管理与发展并重,营造良好的网络空间
要想让青少年学生免受不良网络信息的影响,学校在实施道德教育的过程中,就应该从营造健康良好的网络空间的角度,帮助学生对上网内容进行过滤和筛选,采用计算机技术设置一些禁止搜索的权限等。其次,学校也应该加强网络管理人员的技术水平,指导他们积极防护网络病毒和流氓软件的对网络环境的侵袭,营造安全健康的互联网环境。除此之外,学校也应该积极利用网络环境中的有利资源,借助这些资源促进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比如,在校园网环境中给学生创造适合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知识情境。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引导学生在网络上获取有益于身心健康的信息与知识。并且在日常的学科教育中,不断渗透互联网教学资源,让学生学会区分网络信息中的有效资源和垃圾资源。又或者给学生提供科学合理的研究性学习方法,提高学生利用网络资源研究学习问题的能力。同时,针对青少年学生喜欢在网络上与他人分享交流信息的特征,学校还可以在学校平台上搭建专门对学生开放的自由论坛。鼓励学生在论坛上发表文明的观点,让学生们在思想碰撞中互相进步和提高。
2、引导青少年了解网络价值,提高自制力
考虑到青少年学生上网冲浪更多是一种自发性的行为,学校在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和管理的过程中,还要有意识地提高学生的自我约束力和自我调控的能力。让学生具备明辨是非和趋利避害的能力,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在互联网环境中不会遭到不良信息的危害,同时又能合理利用互联网本身的有效资源。尤其是针对那些并不能清楚分辨网络价值的学生,他们在互联网环境下只会利用网络聊天、打游戏和浏览新鲜刺激内容等,教师更应该加强指导,提高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其次,针对青少年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特殊时期,自制力较为薄弱的特点,教师在开展道德教育时也应该有意识地提高学生的自我意识。帮助那些存在网瘾问题的学生,克服上网成瘾的习惯,并建立好自身的发展目标和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合理安排生活时间,有限制地上网。当然,提高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应激能力,指导他们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也是道德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任务。为此,教师可以经常组织学生参加一些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体验社会生活的过程中,逐渐培养良好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沟通技巧等。教师还可以联系学生家长,让家长一起引导和监督学生保证一定的上网时间,实行公开上网和限时上网,逐渐培养青少年学生的自我监控能力。
3、培养具备网络素质的德育教育工作者
在互联网环境下开展青少年德育教学工作,不仅要从学生自身行为习惯的完善出发,还要保障有一支具备了良好网络素质的优良师资队伍。让他们在充分了解互联网环境的情况下,能够起到一定的道德模范作用,并且为学生树立文明上网的网民好榜样。其次,这些从事德育教育工作的教师们,也应该充分掌握互联网环境下的网络交流工具和学习工具,只有这样才能保障在同一网络平台上与学生进行广泛的交流,及时解答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所面临的问题,给予积极合理的建议;并且还要充分挖掘网络化的教学手段,及时获取和发布思想道德教育方面的有效信息,成为一名合理的互联网环境下的德育教育工作者。
四、小结
网络环境下的青少年道德教育是一项十分艰巨且较为复杂的社会工程。它需要学校从管理者的角度,为学生营造健康安全的绿色上网环境;也需要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培养文明的上网习惯,提高学生的自治力和心理应激能力。此外,还需要教师提升自己的网络素质,将网络环境与道德教育结合起来,一方面充分运用互联网环境中的有利资源;另一方面则借助互联网平台加强与学生的交流,拉近师生关系,正确引导学生成为互联网时代的合格网民。
【参考文献】
[1]从卫东,高青芝.网络文化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与思考[J].绥化学院学报,2005(04).
[2]李晓临.网络对青少年心理造成的负面影响及对策探讨[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1(03).
[3]李晓临.网络对青少年心理造成的负面影响及对策探讨[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1(03).
[4]吴正国.应对网络世界的诱惑——青年学生网络心理问题初探[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03).
|
核心期刊网(www.hexinqk.com)秉承“诚以为基,信以为本”的宗旨,为广大学者老师提供投稿辅导、写作指导、核心期刊推荐等服务。 核心期刊网专业期刊发表机构,为学术研究工作者解决北大核心、CSSCI核心、统计源核心、EI核心等投稿辅导咨询与写作指导的问题。 投稿辅导咨询电话:18915033935 投稿辅导客服QQ: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1003158336@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