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是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趋势。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推进,高校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加强,然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存在诸多问题。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内涵出发,结合实际分析当前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能够为高校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提出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内涵
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是相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抽象化、封闭化和模式化而言的,主要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应当以人为本,立足于生活,在生活中寻找契机,形成以人为主体、以生活为中心、以教育为导向的教育模式。
所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就是强调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要以学生为根本,以现实生活为中心,关注大学生的生活世界,以提高大学生的生活质量、完善大学生的人格、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注重大学生的生活实践和情感体验,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富含教育价值的生活资源,使学生在生活的体验中受到教育与熏陶,从而全面提升大学生的素质。
生活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以生活为根基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关注生活、关注人生、关注发展的思想政治教育,它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重要理念和重要方式。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时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推进,高校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加强,但思想政治教育并没有完全摆脱抽象化、封闭化、模式化的弊端,在教育活动中所灌输的思想观念、行为规范等脱离了学生主体的发展需要,悬置在现实的生活之上。这种理论教育与现实生活的脱节现象,造成了大学生知与信、言与行的背离,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陷入了低效的困局。现如今高校当中开设了多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思修道德修养等,旨在从多角度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念。但就目前情况来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未达到应有的效果,其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脱离现实
思想政治教育凌驾于生活之上,教育内容脱离现实生活,是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较为突出的问题。我国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主要涉及了政治理论教育、思想道德教育以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和民主法治纪律教育等多个领域和方面,但长期以来,在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很多高校过分重视政治理论的教育,从而使教育内容单一化、抽象化,较为空洞。同时由于教学内容缺乏与时俱进,回避现实问题,只局限于空洞的理论说教,从而使人难以信服甚至产生逆反心理。实际上,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为学生指明政治方向,使其坚定政治立场,还要积极开展生活教育,解决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面临的各种问题及困惑,从而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
2、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较为单一
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方法主要有理论灌输法、实践锻炼法、榜样示范法、自我教育法等,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着“我讲你听”“我打你通”的单向灌输方式,缺乏对热点、难点问题的相互探讨,难以调动客体的学习主动性。目前许多高校开展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大多仍以课堂教育为主,采用以教育者为主的讲述式、单向灌输式教育,虽然这种教育方式具有观点鲜明、时间集中等优势,但难以调动客体进行思考、学习的积极性存在很大局限。同时,就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而言,大学生思想品德素质的提高决不是仅仅通过灌输这种教育形式完成的,若长期以其作为主要的教育方法来开展教育活动,就会出现教育工作较为表面化和形式化,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大大减弱,难以收到预期成效。另一方面,还会导致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失去兴趣和热情,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仅仅停留于课堂灌输和理论层面。
3、思想政治教育呈现知识化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知识化现象”,这种知识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使得学生在课堂内所学的知识与生活分属于不同的空间,从而使大学生对学校理论课堂所灌输的价值规范知而不行,言而不信。如果大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不认可、不理解,那就很难提高思想上的认识,更谈不上行为的改变,这样思想政治教育也就难以奏效。高校将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主渠道,用枯燥的理论体系去灌输人,用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去考核人,这种教育过程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规律,即认识—认同—内化,使得本来包含知、情、意、信、行于一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演变成了抽象、形式化的知识条目及其论证体系,从而造成学生思想道德双重人格的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知识没有真正内化为教育对象的意志信念,并进而转化为他们的外在行动。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实现路径
1、积极开展生活教育
开展生活教育是高校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重要途径。这要求高校要充分考虑大学生本身的生活状况和实际需要,并以他们在生活中困惑的问题或关心的现象为中心,结合他们的实际生活体验,动用各种教育资源,加强对大学生生活的指导。
生活教育涵盖了学生的生活、健康、学习、交往等多个方面,由于当前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复杂多变,同时他们又缺乏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因而由学业、就业、人际交往、恋爱等问题引发的危机屡见不鲜,这严重危害了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因此,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教育中要高度重视这些生活问题和大学生发展之间的关系,大力开展职业就业指导、理想信念教育、人际交往教育等,引导青年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帮助他们尽快的走出问题阴影。我们可以效仿欧美国家,在高校当中设立心理咨询机构和生活指导机构,不仅能够提高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兴趣度与认同感,还能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2、重视校园环境的隐性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的微观环境主要包括了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区环境等,其中学校环境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校园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阵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展开,需要校方营造积极和谐的校园环境,充分发挥校园隐性教育资源的作用。
和谐的校园物质环境包括各种建筑设施,人文景观,绿化美工等,这些清洁整齐且富有人文气息的设施建筑,会营造一个充满活力、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使学生感受到学校的人文关怀,养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和谐的校园环境仅仅依靠校园基础设施建设是不够的,还要营造和谐的校园人文环境,让学生在良好的人文环境中受到熏陶,从而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身的修养。因此,学校要加强校风、班风建设,通过思想引导,营造好学修德的文化氛围;要充分发挥青年学生的同辈群体效应,使学生在同辈间轻松、友好氛围的沟通交流中,潜移默化地形成自己的思维结构和正确的价值取向,以达到自我教育、自我提升的目的。如学生社团建设,使学生在交流互动中产生思想共鸣,从而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吸收。再如,树立优秀榜样,进行榜样示范,可以激发学生找到差距并向榜样看齐。
3、综合运用多种教学策略
要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就要提高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课的兴趣、热情,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上决不能单一使用理论灌输,要注重多种教育手段和教学方法的综合。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除了进行理论灌输外,还应综合使用榜样示范法、实践锻炼法等,使学生的认识不能仅停留在理论层面。同时,我们还应借鉴欧美高校进行公民教育的诸多方法,如价值澄清法、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等,在进行主导价值观灌输的同时,积极引导受教育者进一步思考与反思,进行自我教育。此外,课外活动为学生提供了践行其所学到的知识、技能以及价值观的机会,使学生能增强感性认识,树立尊重他人、团队协作、奉献精神等,有助于他们形成集体主义原则。因而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必须重视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的教育作用,要积极创造条件,引导青少年投入社会实践。例如,可以组织青少年参加力所能及的生产劳动和爱心公益活动、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和勤工俭学活动等。
4、有机融入网络虚拟世界
在“互联网+”时代,网络迅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方式,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行为规范和价值取向。在“互联网+教育”这一特殊视角下,互联网对人们的学习生活,即知识传播、技能习得、品德养成,对教育教学,事实上已经构成了巨大的影响。高校大学生是受影响人群中重要而庞大的群体,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已经与互联网完全融为一体。因此,构建生活化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就必须关注网络虚拟世界,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总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要与学生的生活现实紧密联系,使学生感受到思想政治培养的重要作用,在学习生活中培养自身的思想政治素养,建立起良好的思想道德观及人生价值观。
【参考文献】
[1]陈兰荣,张震.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6(1):124-125.
[2]颜旭彪,孔琳.论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趋向[J].观察与思考,2011(7):88.
[3]柳礼泉,陈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研究述评[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1):23.
[4]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7):98.
[5]赵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研究[D].中山大学,2015.
|
核心期刊网(www.hexinqk.com)秉承“诚以为基,信以为本”的宗旨,为广大学者老师提供投稿辅导、写作指导、核心期刊推荐等服务。 核心期刊网专业期刊发表机构,为学术研究工作者解决北大核心、CSSCI核心、统计源核心、EI核心等投稿辅导咨询与写作指导的问题。 投稿辅导咨询电话:18915033935 投稿辅导客服QQ: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1003158336@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