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哈佛教学法的启示,近几年来我尝试着鼓励学生多思考、多发表自己的见解,然而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往往会因为学生的思考与自己的“课前预设”偏差太大而打断学生的思考。我在最近一堂复习课上就差点犯了这样的错误。
教学片段:【例】函数f(x)的定义域为{x|x∈R,x≠0},一切x、y∈R,都有f(xy)=f(x)+f(y)。判断函数的奇偶性,并证明。
在我出示完例题后几分钟,就有一个同学主动走上讲台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令x=y=1,则f(1)=f(1)+f(1)
所以f(1)=0
又令x=x,y=,则f(1)=f(x)+
f()=0
学生做到这里,似乎感觉到自己走不下去了,思考一会儿以后就主动走下了讲台。
接着,第二个同学走上讲台提出自己的想法:
令x=y=1,则f(1)=f(1)+f(1)
所以f(1)=0
令x=y=-1,则f(1)=f(-1)+f(-1)
所以f(-1)=0
所以f(1)=f(-1)
令x=y=2,则f(4)=f(2)+f(2)=2f(2)
令x=y=-2,则f(4)=f(-2)+f(-2)=
2f(-2)
所以f(2)=f(-2),所以函数f(x)
是偶函数。
第二个同学的思考激发了大家的灵感,几乎“一窝蜂”地要上黑板解答这个问题。我选了一个同学板书了他的证明过程:
令x=y=x,则f(x2)=f(x)+f(x)=
2f(x)
令x=y=-x,则f(x2)=f(-x)+f(-x)=
2f(-x)
所以f(x)=f(-x),所以f(x)是偶函数。 |
核心期刊网(www.hexinqk.com)秉承“诚以为基,信以为本”的宗旨,为广大学者老师提供投稿辅导、写作指导、核心期刊推荐等服务。 核心期刊网专业期刊发表机构,为学术研究工作者解决北大核心、CSSCI核心、统计源核心、EI核心等投稿辅导咨询与写作指导的问题。 投稿辅导咨询电话:18915033935 投稿辅导客服QQ: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1003158336@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