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提到教育资源配置就会想到教育公平与效率,它们既是教育资源配置中的大问题,又是基本原则和价值取向。本文从分析教育公平与效率两者的概念入手,试图厘清存在于教育财政资源配置中的公平与效率问题,以期找到一个更加公平有效的教育财政资源的配置方式,从而促进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教育财政资源配置;教育公平;教育效率
我国教育财政资源配置之所以存在问题,原因是有限的教育财政资源,而其分配的不合理就导致了供给与需求的矛盾。这一矛盾的主要表现就是教育财政资源配置的公平与效率问题。教育财政资源配置必须坚持公平与效率的原则,才能优化配置。
一、教育公平与效率的内涵
1、教育公平
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教授提出教育机会均等观点:(1)入学机会的均等;(2)受教育过程的机会均等;(3)取得学业成功的机会均等。著名教授谈松华提出一个观点,即在确保义务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能被绝大多数人平等地享有的大前提下,政府和国家要为追求更高层次知识的人提供更广阔的学习平台和机会,来促进经济的发展和人才的不断开发利用。
教育公平主要就是教育权利平等和机会均等,有以下四个标准可以评判教育资源公平。(1)进入教育体系的机会均等。(2)参与教育机会的均等。(3)教育成效的均等。(4)教育对生活前景机会的影响均等。
2、教育效率
“所谓教育的效率,一般有两种含义:一是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程度,在一定条件下,当一切可利用的资源都被用于教育而没有被闲置或浪费时,可称之为实现了较高的效率;二是教育资源的投入与产出之比,在一定的教育资源下,提供的教育机会越多,所能培养的合格人才越多,教育效率就越高。”
本文认为教育效率说的是教育投入与教育产出之间存在着的某种关系。教育投入主要是指一个国家(地区)发展本地区教育所用到的所有资源,主要指经济财政方面的资源。而教育产出则包括直接产出和间接产出,直接产出就是指各级各类的学校所培养出的人才,间接产出则是指这些人才和劳动力投入市场后所创造出的财富和价值。
同样有几个标准可以来评估教育资源配置效率的有效与否。(1)教育资源配置机制是否扩展了人们选择的自由。(2)教育的个人收益率与社会收益率是否相等或相近。(3)教育收益的外部性是否内部化。(4)教育的产出质量水平是否提高。(5)教育结构系统是否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在运用经济学原理分析教育配置效率时,我们不能只关注到教育产出的最大化,而忽视了教育的投入。因为教育效率强调的是,首先要通过增加教育资金的投入,来改进技术、提高技能,达到成本降低的目的,最终得到提高教育产出的效果。教育的目的不仅是培养人才,更重要的是要把这些人才和劳动力投入到生产实践中来创造价值。
二、教育资源配置公平与效率的问题
1、教育机会不公平
教育机会的不公平主要是在义务教育阶段里被提到。我国的义务教育在城乡和地区之间的差异很明显,城市以及较发达地区的子女受义务教育的覆盖率要超过农村及不发达地区。虽然随着《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通知》的下发,城乡义务教育在向着均衡的方向转变,但受到经济和财政体制的限制,城市的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教育资源仍然是农村所不能比的。
我国对义务教育的重视程度在不断提高,城乡的中小学生生均教育经费都有了很大的提高,说明政府在竭力采取措施保障城乡、地区义务教育的机会公平。但要继续加强向农村地区教育经费的倾斜力度,着重改善农村地区的教学条件以及教师待遇,以保障农村的教学水平。
2、教育资源配置效率低下
在我国,教育领域里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就是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率低下。公共教育经费没有落到实处、未被合理使用,是造成我国教育落后国外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政府从公民手中取得了大量的税收后却不为公民造福,人们享受不到应得的受教育权利,那么政府的教育成本就会增加。一旦出现这样的成本大大超过收益的情况,就可知是政府的调节失灵了。
在国家财力有限的情况下,在非义务教育阶段,谁接受教育就应该由谁考虑支付教育费用。政府的责任一方面是向个人提供适当的激励,比如贷款、贫困补助等政策方面的支持,以代替向学校缴纳大量的办学经费;另一方面,政府应该通过适当的激励政策,吸引居民将存款投资于教育消费。这些都有待体制和观念的转变。从经济学角度来说,我国教育资源配置效率问题的根源聚集在资源的供给不足对体制和观念的影响,它直接限制了教育的投资发展。
三、教育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实现教育的公平与效率是教育资源配置的价值取向,同时也是评估教育资源配置效果的指标。改革开放中提出的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也同样适用于教育资源的配置问题。对于教育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我国学者大多认为是对立统一的。他们认为两者既有对立的一面,又有统一的一面。教育资源的高效配置是实现教育公平的物质基础;而教育资源的公平配置是教育资源有效配置的有力保障。
美国的格林提出了“平等与最善”原理,其中,平等原理是指所有的人享有在最低限度上与提供给其他人同等程度的优质(平等)教育的权利,最善原理是指所有人都享有对他来说是最好的教育权利。
因此,对待不同阶段的教育我们应该采取不同的、与之相适应的教育财政配置方式。义务教育阶段,我们要采取平等原理来配置教育财政资源,使所有社会成员能基本地能享受同等教育财政资源,实现最基本的教育公平。而在非义务教育阶段,这里主要说高等教育阶段,则要采取最善原理,有差别地、有针对性地对不同地区的不同需求配置不同的教育资源。
四、教育财政资源配置中的公平与效率
经过前面的分析,我们知道,教育财政资源配置的公平就是指在执行国家制定的教育计划时,政府要采取各种不同的方式手段来分配教育财政资源,从而使不同层次的人都能公平地享有同等的教育资源,使每个人都能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因此实现教育财政资源公平配置的对策有提高农村贫困地区教师的工资,降低教师的流动率,保障农村的教育水平;建立城乡教师的交流沟通机制,鼓励城市的年轻教师去农村支教,实现城乡教师教学水平的共同提高;改革教育经费的投入,经费多向农村地区倾斜,以实现农村地区义务教育的全面覆盖。
教育财政资源配置是政府实现教育目标而采取的手段,因此有效的配置可以加快目标的实现,追求教育财政资源的有效配置是必然的。教育财政资源的有效配置是指在实现教育政策目标的时候,最大限度的使用了资源,不同地区不同层次的教育都采取了适合的配置方式,财政资源没有或只有很少的闲置和浪费。这样的教育财政资源配置就是我们追求的,就是有效率的。
因此,教育财政资源配置的公平与效率二者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
【参考文献】
[1]﹝美﹞亨利·莱文.曾满超,等,编译.高科技、效益、筹资与改革——教育决策与管理中的重大问题[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95:287.
[2]薛天祥.高等教育公平和效率的内涵及其关系[J].高等教育研究,1998(4):31.
[3]宁本涛.教育财政政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194.
[4]翁文艳.教育公平与学校选择制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5.
|
核心期刊网(www.hexinqk.com)秉承“诚以为基,信以为本”的宗旨,为广大学者老师提供投稿辅导、写作指导、核心期刊推荐等服务。 核心期刊网专业期刊发表机构,为学术研究工作者解决北大核心、CSSCI核心、统计源核心、EI核心等投稿辅导咨询与写作指导的问题。 投稿辅导咨询电话:18915033935 投稿辅导客服QQ: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1003158336@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