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联系电话
论文范文 当前位置: > 写作指南 > 论文范文 >

学校社会工作介入大学生学业倦怠问题的必要性和路径探讨

时间:2016-09-26 08:57来源:www.hexinqk.com 作者:臧采薇 点击:
【摘要】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的趋势,我国的高教事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随之而来也出现了大学生学业倦怠这一日益严峻的问题随着社会工作在我国的起步与发展,学校社会工作介入学业倦怠问题开始被提上议程,在一些中小学已经开始了试点,而在高
  【摘要】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的趋势,我国的高教事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随之而来也出现了大学生学业倦怠这一日益严峻的问题随着社会工作在我国的起步与发展,学校社会工作介入学业倦怠问题开始被提上议程,在一些中小学已经开始了试点,而在高校,学校社会工作介入学业倦怠问题还处在理论探讨阶段,本文将结合当今我国高校大学生学业倦怠现状讨论学校社会工作介入大学生学业倦怠问题的必要性并就如何在高校引入学校社会工作解决学生学业倦怠问题展开路径探讨。
 
  【关键词】学校社会工作;学业倦怠;学术环境因素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的趋势下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然而大学生学业倦怠问题也日益严峻。学业倦怠是指“学生对学习没有兴趣或缺乏动力却又不得不为之时,就会感厌倦、疲乏、沮丧和挫折,从而产生一系列不适当的逃避学习的行为。”(杨丽娴,2004)学业倦怠造成大学生学习成绩下降,自信心降低,从而加重厌学心理,形成恶性循环,造成竞争力下降,严重影响大学生今后的发展(如就业)。
 
  一、我国大学生学业倦怠现状及表现
 
  已有的研究表明,我国大学生存在较为严重的学业倦怠现象,这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2008年3月《中国青年报》刊登题为“厌学情绪弥漫大学校园”的文章,作者杨东平声称:“大约52.6%的高校教师普遍认为‘现阶段高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另就有关权威调查显示:“25%以上的学生逃基础课,约20%的学生逃专业课,50%左右的学生逃公共课。”逃课现象从侧面反映了我国大学生中普遍存在较为严重的厌学情绪,而厌学情绪是学业倦怠的直接反映。除了逃课以外,近年来,在大学中还出现了一种“隐形”逃课族,不同于传统逃课族,这些“隐形”逃课族的学生按时到校上课,但是注意力并不在课堂,随着手机在大学生中的普及,大学生的课堂生活变成了上网聊天、刷微博、朋友圈、逛淘宝、玩游戏、看电视等,而对于所学知识甚至一无所知,“身在曹营心在汉”,这样的被动学习,效率低下可想而知。无论是屡禁不止的逃课现象还是近来愈演愈烈的“隐形逃课”现象都在说明:当今我国大学校园中学生学业倦怠问题不容忽视,应当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解决大学生学业倦怠问题。
 
  二、大学生学业倦怠的成因分析
 
  在以往的研究中,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学生学业倦怠的成因进行分析并从各自学科提出解决学生学业倦怠问题、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对策,涉及领域主要有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教育学主要从教学制度、教学方法探究导致学业倦怠的原因,如萨玉龙、霍雨霞(2016)《多样化教学方法对高职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影响》;而心理学则是从学业倦怠主体的心理层面进行探究,如王小新、苗晶磊(2012)《大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自尊与学习倦怠关系研究》、杨康妮(2013)《大学生核心自我评价、学业支持感知与学业倦怠关系研究》他们认为学生之所以产生学业倦怠主要是学生自身心理认知偏差、兴趣降低等个体层面的原因。而社会学则从多个角度对影响学生学业倦怠的因素做以考察,认为学生学业倦怠是内因(个人认知、心理等因素)与外因(学校、家庭、社会)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如陈燕(2007)《对当前大学生学习倦怠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中,问卷编写涉及自我评价因素、社会因素、专业因素、教师关怀因素、家庭因素、考试因素、同伴关系因素、同学影响因素、学校环境因素、教学因素等。本文从社会学的视角出发,认为导致大学生学业倦怠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解决大学生学业倦怠应当从多方面因素入手,调动各方面资源改变导致大学生学业倦怠的因素,创造条件,促进学业倦怠问题的解决,这方面学校社会工作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学校社会工作解决大学生学业倦怠的优势与必要性
 
  面对越来越严重的大学生学业倦怠问题,要求学校社会工作介入的呼声越来越高。学校社会工作,是将社会工作的理论、方法及技巧运用于教育机构和相关设施当中,致力于改善学习环境和条件,帮助有困难的学生提高适应学习和生活的能力,通过与学生、家长及学校和社区的互动,协助预防和解决学生问题,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学校社会工作解决大学生学业倦怠问题的必要性有以下几点:
 
  首先,影响大学生学业倦怠的因素错综复杂,存在个体间的差异,不同的因素对不同的大学生个体会产生不同的影响。这决定了在解决大学生学业倦怠问题时要针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可“一刀切”。传统的解决手段,无论是加强考勤管理还是思想政治教育,都容易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和个体的特殊性,流于“一刀切”的形式主义,不能针对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对症下药。而学校社会工作引入专业社会工作中的个案介入和小组介入的工作方法,针对不同学生的特殊情况、不同因素导致的不同类型、不同表现的学业倦怠,采用不同的手段对导致大学生学业倦怠的因素进行干预,力图将不利因素的影响降至最低,促成个案学业倦怠问题的有效解决。
 
  其次,影响大学生学业倦怠的因素,以个人因素为主,但不能忽视造成这些个人因素背后的其他环境因素。一些学业倦怠看似是由个人因素造成的,事实上是多种社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如对所学专业缺乏兴趣,看似是个人因素,实际上与课程设置不合理、专业知识与实际应用不相契合等原因密切相关,这就不单纯属于个人因素。过去学校为应对这方面学业倦怠总采取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辅导的方式,从转变学生的认知、调整心态等角度出发,而缺少对造成学生学业倦怠的学校、社会、家庭因素的关注,从根本上创造条件、解决学业倦怠问题。学校社会工作迎合了当代学生工作中整体性工作思路的需要。他们强调“人在情境”,运用整体系统的意识去关注社会要素对问题学生产生的综合性、威胁性影响,了解问题学生在学校、家庭及社区中所处的不利位置,并在此过程中为其奔走、呼吁。对于学业倦怠问题的解决,学校社会工作者应当做的,不仅仅是对学生个人心理上的疏导和认知上的矫正,更应该关注导致大学生学业倦怠的各方面环境因素,如学校环境、家庭环境、社会环境等。
 
  最后,学生学业倦怠问题的解决涉及多方面的主体,不仅仅是学生,还包括学校管理者、教师、家长以及社会各界,解决学生学业倦怠问题需要多方主体的共同努力,不单单是转变学生认知和态度,更重要的是构建家庭—群体—组织—社区的社会支持系统。学生的学业倦怠不仅仅是学生的认知问题,也涉及到学校管理者、教师、家长的认知,如近年来愈演愈烈的“隐形”逃课现象就与学校管理者和教师的纵容息息相关。很多高校的管理人员认为,这部分学生很乖,不捣乱,只要不要添麻烦就行,但是从“学生为本”的理念来看,这种放任不管,其实是一种变相的默许纵容,导致学生看不到学习的重要性,只要“坐等毕业”就行。很多教师只是要求学生按时上课,按时考勤就可以,殊不知这是这种教师的默认,助长了大量“隐形逃课”族的产生,需要矫正的,不仅仅是大学生对学习的错误认知,更是很多高校管理员、教师以及社会各界对学习的认知。学校社会工作作为一项专业的社会服务工作,其服务对象包括学生、教师、学校管理人员等,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端正各主体对学习的认识。在这里,学校社会工作者通过社会调研,了解学生存在的问题,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运用多种手法,在学生和资源系统之间及资源系统彼此之间建立联系,修正学生和资源系统以及资源系统之间的互动,增进学生在资源系统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学校社会工作介入大学生学业倦怠的路径探讨
 
  综合以上分析,学校社会工作的介入将有效促进大学生学业倦怠问题的解决,对于学校社会工作介入学业倦怠问题的解决,学者也进行了相关的研究,然而目前对于该问题的研究依然十分薄弱。由于我国高校学校社会工作还处在理论探讨阶段,关于高校学校社会工作者的具体工作模式设计还处在讨论中,学校社会工作进入高校学生服务体系依旧任重而道远。关于学校社会工作如何进入高校,学术界也展开了探讨。
 
  一些学者主张将学校社会工作引入高校学生工作体系,这为高校社会工作的发展提供了一条较为可行的路径,关于学校社会工作以何种模式嵌入高校学生工作体系,学界主要有“引入说”和“构建说”两种模式。“引入说”即在原有的高校学生工作体系中引入社会工作的理念和方法,使之适应新的情况。例如在高校思想教育工作中引入“助人自助”的理念,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热情,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从而解决学业倦怠问题。具体介入方法上,有学者主张以学生为主体的参与式介入,以学生为本,综合考虑学生的具体情况,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作用,鼓励学生自我决定和自我服务。采取个案介入和小组介入的组织形式和可持续发展模式,旨在解决问题的持久性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构建说”主张重新构建高校学生工作体系,将学生工作中属于学校社会工作的范畴独立出来构建与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体系、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并行的学校社会工作体系,培养社会工作人才,建设专业的社会工作团队,成立专门的工作机构,为学校社会工作的开展提供平台,促进高校社会工作专业化、规范化的发展,以应对新时期高校学生工作新挑战。
 
  学校社会工作介入学生学业倦怠问题,具体的介入层面可分为微观介入、中观介入和宏观介入。微观介入即针对个案提出的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如针对导致案主学业倦怠的个人、家庭因素进行干预,对学生和家长进行思想教育和心理辅导,使之端正对学习的认识,摆脱学业倦怠的困扰;中观介入即通过平日汇集的个案以及学校社会工作者对本校学生进行的大范围调查,发现导致本校学生学业倦怠的主要的学校环境因素,并对其进行干预,学校社会工作者需要发挥联动作用,促成学生与教师、学校管理者的多方沟通和交流,使学校管理者和教师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业需求,共同致力于改变导致学生学业倦怠的不利因素。宏观介入即对于那些长期的、学校内部无法直接干预的因素,如涉及教育制度改革,需要学校社会工作者向有关部门反映情况,表达学生的利益诉求让教育的改革向着惠及学生的方向。
 
  【参考文献】
 
  [1]杨丽娴,连榕.学习倦怠的研究现状与展望[J].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02).
 
  [2]刘芳.新时期学校社会工作开展的必要性研究——与学校心理咨询相比较[J].社会工作实务研究,2008(9).
 
  [3]刘扬,章国昌.学校社会工作介入高校学生管理的可行性及路径分析[J].南昌航空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3(1).
 
  [4]孙跃.我国高等院校学校社会工作介入模式研究[D].南开大学,2009.


  核心期刊网(www.hexinqk.com)秉承“诚以为基,信以为本”的宗旨,为广大学者老师提供投稿辅导、写作指导、核心期刊推荐等服务。
  核心期刊网专业期刊发表机构,为学术研究工作者解决北大核心CSSCI核心统计源核心EI核心等投稿辅导咨询与写作指导的问题。

  投稿辅导咨询电话:18915033935
  投稿辅导客服QQ: 论文投稿1002080872 论文投稿1003158336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1003158336@qq.com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论文  
热点论文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9-1503-3935
微信号咨询:
18915033935
网站简介 核刊总览 普刊专栏 期刊验证 学术答疑 服务流程 写作指南 支付方式 信用说明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提供投稿辅导 论文投稿 投稿辅导 核心期刊检索 核心投稿辅导等服务,本站刊载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
并不意味着本站认同,部分作品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或相应的机构;若某篇作品侵犯您的权利,请来信告知:100315833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