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语文教育是基础教育中的基础之基础,是社会、民族和个体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教育,新世纪进行语文教育现代化是教育必然的要求。大学语文是高校实施通识教育的重要课程。教师应根据具体情境,在教学实践中要强调创新性,在教学方式上要呈现多样性,探索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本文探索的主要教学方法有五种,包括多媒体教学、难点剖析法、设疑讨论法、情景式教学法,为大学语文教育现代化提供了新的思路。
【关键词】大学语文;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
大学语文是高校实施通识教育的重要课程。语文通常是指“语言文字”或“语言文学”,它既是人类交流思想、学习各种知识和从事各种工作的基础工具,又是人们涵养品行的重要方式,综合性、工具性、知识性和思想性是语文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突出特点。“文道兼养”是古今中外公认的语文教育观,语文教育的目的不仅在于培养学习者的语文能力,还在于通过语言文字的学习提高学习者的文化修养,培养道德情操。正因为如此,语文教育在基础教育阶段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语文教育是基础教育中的基础之基础,是社会、民族和个体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教育,新世纪进行语文教育现代化是教育必然的要求。如何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促进语文教育现代化成为我们探讨的一个课题。
一、多媒体教学法
多媒体教学具备传统教学方式所不具备也达不到的独特优势,传统的教学方式经常是体现不出师生之间的平等和谐,更多是一个问,一个答。多媒体教学就避免了这一点,学生不再是只通过听力器官,而是感官、视觉和听力等多器官互相配合的一个听课过程,学生的地位提高了,主人公地位凸显出来了,教师变成了领路人和课堂的指挥官,双方在平等的地位和和谐的气氛中共同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学生的听课效果更好了。如有些作品的背景材料、比较阅读材料乃至课堂训练材料,均可即刻向学生展示,这样不仅节省了课堂教学时间,而且有利于学生的知识积累,提高教学效率。同时,多媒体辅助语文教学,能给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视听材料,有较强的直观性和感染性,大大改善了人脑获取知识信息的感官功能,增强了视觉与听觉接受教学信息的效果,并能使学生扩大视野,丰富生活,从而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另外,多媒体计算机有目的、有计划、有控制地传输信息,可以优化语文课堂教学结构,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教学形式更加活泼,教学环节更加紧凑。
在大学语文的课堂教学环节中,学生学到的更多是国外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情况,这些内容用多媒体这种新颖形象的方式展示出来,能够远远胜过教师的口头描述和课堂板书,它会更直接、更生动。多媒体教学可以把原本冷冰冰和枯燥的字母,用形象的图片、音频和视频等方式活生生地展现给学生,为教育客体创造更好地受教育环境,激发他们的灵感和积极性,使大学语文教育教学发生了革命性变化。因而,多媒体手段不仅可以帮助焕发学生的潜力,使学生变得积极;又可以帮助指导教育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养成主动和自主学习的意识;还可以培育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大学语文课堂的传统教学方式在课时量有限的情况下,很难做到既兼顾教学内容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又兼顾知识传授的实际效果。但是新颖的多媒体教学方式就可以达到这个效果,多媒体本身的传播效率快、容量大等优势,就可以使多媒体具有比教师口授更丰富和更直接的资源。快节奏、高效率的多媒体教学方式既可以压缩繁杂的语言,又可以紧缩时间,加大知识的密度和宽度,使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就对课堂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内容进行了多次的优化整合和仔细梳理,无论是重难点,还是教学大纲,都可以在多媒体上清晰地体现出来。可以说,多媒体手段为大学语文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条件,迎合了新时代大学生的心理需求,更有效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提升了教学效果。
二、难点剖析法
大学语文课讲授的作品,可以说都是名篇佳作,都有其深厚的思想内涵与鲜明的艺术特色。如果教师只按照作者生平、写作背景、主题思想、艺术特点等统一的模式去讲授,那一定会事倍功半,引起学生反感。有鉴于此,我们首先从作品的难点、疑点切入,组织好课堂教学内容。这可以说是难点解析方法,也可以说是研究型教学法。如《诗经·秦风·蒹葭》究竟是一首什么样的诗,争议颇大:有人认为是怀人诗,有人认为是朦胧诗,有人认为是爱情诗等等。我们讲解此诗时,一是将它与国风中的婚恋诗进行类比,从情感特征、情景描绘、幽会场所等方面辨析;二是从民歌抒情达意的特点考察;三是揭示“兴”法的多样功能及其在《蒹葭》诗中的具体作用;四是依据考古资料印证该诗的环境描写与情感抒写上的独特之处。这样讲授,不仅扩展了学生的视野,引起学习的兴趣,初步领会了分析的方法,而且把握了此诗抒情上的特点,即重在爱情追求过程中的真诚、执着、缠绵情感的表达。音韵节奏的美与纯真情感的美相融合,正是此诗传唱数千年的魅力之所在,自然也就丰富了学生的审美感受。类似的作品还有白居易的《长恨歌》,至今学术界还在争论其主题的内涵。我们则从诗人是如何处理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关系入手,结合诗人对天宝盛世、李杨爱情的怀念及其盛世不再、爱情悲剧的遗憾等复杂心态,深入细致地进行分析,力图贴近诗歌的本意,做出合乎情理的解释。即使有些作品看似没有疑点,其实学生未必真懂。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学生早已熟知,会背诵的不少,但当我们提出这样的问题:作为“寻梦”者的诗人,他所写的“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的含义是什么?奇怪的是没有学生能回答出来。我们就可以从徐志摩与康桥的关系及其人生追求目标讲起,引导学生去领略此诗体现出的“柔美幽远的意境”和“清新飘逸的风格”。当然,这种教学方法的目的,不是要求学生接受统一的答案,恰恰相反,是教会学生如何去思考问题,敢于提出个人的见解,且又能自圆其说。
三、设疑讨论法
课堂讨论也是大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方法之一,它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实践能力的作用比较明显。课堂讨论的作品,最好是名家名篇,而且一定要主题内涵深刻、丰富,艺术手法精湛、多样化。如鲁迅的《伤逝》,内容涉及到个性解放、妇女解放、知识分子的道路、女性人格独立与经济地位的关系等多方面的问题,其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运用,也使得这篇小说艺术表现上是多种方法的有机融合。再如张爱玲的《金锁记》,是心理分析小说的杰作,又是中西艺术方法结合运用的典范。课堂讨论的步骤,通常是教师事先布置参考资料,提出思考题,学生课余在认真阅读作品和相关论著的基础上撰写评论文章,或发言提纲(计入平时成绩),再由学生推选代表发言、讨论,最后教师作归纳总结,但不作结论。通过讨论,一是可以师生互动,活跃课堂气氛,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二是可以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可以有助于学生思考什么才是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爱情观。课堂讨论突出了学生动脑去“悟”。在教师的“激发、诱导、点拨”下,学生自己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学生不仅亲自经历了像伟人马克思那样思索问题的过程,更重要是体验了思索问题过程中的酸甜苦辣,对自己辛苦“悟”得的结论有一种特殊的成功体验,这种体验给学生的身心带来了愉快,这种愉快使学生进行探索的激励因素,一个人的成就就是在这样的渴望体验成功愉快的需要下取得的。反之,教师将自己的思路强加于学生,灌输使学生品尝不到独立自主成功而获得的愉快,将失去学习兴趣。
课堂讨论的内容要精心设计,这是讨论能否起到成效的关键,肤浅的内容会使课堂讨论流于形式,艰深的内容则会使课堂讨论失去生气;低于学生能力的问题会使学生厌烦,超出学生能力的问题又会使学生摸不着边际。因此,讨论的问题要难易适中,联系实际,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引发学生思考、争论、求异、求新。讨论形式应该力求多样,如提问式、对话式、交流式、辩论式等,无论采取哪种形式,都要事先公布题目,给学生一定的准备时间,需要教师的引导。可采取下面三种形式:一是提示引导式,即在教师的提示指导下逐步展开讨论,由易到难、由表及里,及时调控讨论进程并加以总结;二是群体互补式,即教师首先出示讨论内容,然后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归纳小结后由组内代表在全班汇报讨论意见;三是自由辩论,即让学生围绕讨论内容各抒己见,自由辩论。关于讨论法的使用,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随机应变,活学活用。在学生讲述和讨论的过程中,虽说教师不能越姐代危,但对讨论过程的适当调控却是必要的,期间尤其需要把握好度,以不干预为原则。为此,教师通过对讨论作用的评价来加以导控,保证讨论的一致方向。
四、情景式教学法
“文章不是无情物”,在大学语文课堂上,无论老师还是学生,如果上课时没有激情,缺少对所学内容的热爱,不能随其喜而喜,随其悲而悲,随其感而感,这样的课就会淡而无味,教学目的的完成也成问题。在学生学习大学语文过程中教师应善于创造各种有利于学生积极参加、自主学习的外部的情境,变换教材呈现方式以求生动形象,激发和维护学生对知识的认知内驱力,让学生充分运用各种学习器官进行感知,提高学习效率。情景式大学语文教学具体来讲,就是借助一些特殊的教具、先进的教学仪器、教辅设备等等模拟营造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然后再加入教师的教学语言,把学生带入一个类似于真实情境的语境中,让他们有了切身的体会,并且有效而积极地调动自己的学习积极性,加强教学效果,增强他们对大学语文知识的理解能力。
比如,在赏析《黛玉葬花》选段时,《黛玉葬花》选自《红楼梦》二十七回、二十八回,这一情节侧重表现林黛玉的诗人气质、奇文逸思,及其多愁善感的悲剧性格。情节的高潮是葬花,葬花意在怜花悼花,怜花本身是自怜,悼花意在伤己。学习时为了引导学生把握这一点,我采用阅读《红楼梦》原著、影视资料等辅助手段,加深了学生对古典小说精华的认识和理解。同时在课堂尾声,还会根据剩余时间设计一些问题,如“贾宝玉娶了林妹妹会怎样?”“你会娶林妹妹这样的人么?为什么?”“林妹妹在当今时代会生活得如何?”让学生展开想象,发表见解。实践证明,通过讨论,学生更能准确把握林黛玉的性格特征,有助于教学目标的完成。
综上所述,课堂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每位大学语文教师都应掌握若干得心应手又确有实效的教学方法,并且能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教学方法的运用是与教师的学术造诣、情感投入、语言表达密切相关的。一位优秀的大学语文教师,应学有专长、见解深刻、敢于创新、且能满怀激情,运用简洁、流畅、生动而幽默的语言授课,才能取得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刘淼.当代语文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59.
[2]杨建波,陈鑫.大学语文:高开课率背后有隐忧[N].中国教育报,2013-09-27(3).
|
核心期刊网(www.hexinqk.com)秉承“诚以为基,信以为本”的宗旨,为广大学者老师提供投稿辅导、写作指导、核心期刊推荐等服务。 核心期刊网专业期刊发表机构,为学术研究工作者解决北大核心、CSSCI核心、统计源核心、EI核心等投稿辅导咨询与写作指导的问题。 投稿辅导咨询电话:18915033935 投稿辅导客服QQ: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1003158336@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