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渔光曲》连映八十四天的票房神话为切入点,用电影史观的眼光深入横向的分析《渔光曲》连映八十四天的外部成因有三点:联华公司内部本身原因,金城大戏院与联华公司的合作和影片上映时酷热难耐的气候。
【关键词】《渔光曲》;八十四天;联华公司;金城大戏院
一、联华公司内部原因
在当时上海的电影公司中,联华公司的出品相对而言是比较注重品质的。这种不只是盯着“生意眼”而且还能够沉下心来“精耕细作”的创作理念,为世人所称道。因此联华也成为了当时的电影工业格局中的一方“霸主”。《渔光曲》一片于1933年8月21日投入拍摄起至1934年6月10日在上海金城大戏院试映止,共历时约10个月,如果从蔡楚生提交、修改剧本之时算起的话,这个时间跨度也许还要再长一些。一部影片拍了将近一年之久还未露庐山真面目,在当时不能不让人感到有些惊诧,为当时所绝无仅有,可见联华对这部影片所付出的心血。我们再来做一个对比,在拍摄速度上,快则如天一公司要求新聘导演每月须拍出一部片子,慢则如第一部声片《歌女红牡丹》耗时6个月也即告完成。即便是在一贯对导演的“慢性子”抱有极大容忍度的联华公司当中,蔡楚生的前一部影片《都会的早晨》拖了半年之久已经被催促了,更不用说《渔光曲》了。可见,《渔光曲》将联华拍摄影片缓慢的作风表现的淋漓尽致,因此像联华这样的拍片缓慢作风,必定会陷入一种尴尬的境地,常常让联华公司陷入片源不足的境地,以至因无法收回足够的资金而入不敷出,从而导致了其经营业绩的每况愈下。
在《渔光曲》放映的这84天内,联华公司具体又处于怎样的境况之下呢?当时的联华公司刚进入六月份,工厂寂静如祠堂,并没有人开工,除了《渔光曲》可映之外,或许与其火爆程度相关使联华工厂变得懒惰不堪,致使无其他影片可以在短期内接班。而后进入八月,这种情况并没有缓解:吴村的《风》刚刚映毕,谭友六的《酒色财气》尚在摄制当中,孙瑜的《大路》方才开拍不久,而孙师毅为蔡楚生预计开拍的新片《新女性》所撰之剧本又遥遥无期。这样的情况下,观众也就不得不走进影院去观看这部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渔光曲》了。可见,联华公司出品缓慢的症状非但未在此时有所缓解,反倒越发恶化,闹起了青黄不接、一时无片可拍的“片荒”。
二、《渔光曲》上映的“地利”——金城大戏院
金城大戏院在1934年2月1日开业,位于上海北京路与贵州路的路口,影院内部设施相当完善,拥有一千八百六十个座位,且使用了当年最新型的声片发音机。不但这样,金城大戏院有着上海独一无二的设备那就是冷气设备。这样的完善设施的影院在当时的上海可称得上是稀罕物。
我们客观的说,金城大戏院的规模设施在当时的上海影院中算是很上档次了。但金城大戏院开业之后却并未同大光明、国泰、南京和大上海等影院一起争夺利润丰厚的西片市场,而是干起了放映国产片的业务。应该说,这种选择一方面也许缘于经营者本身特有的经营理念与文化观念。
另一方面,还有一种说法,金城戏院这么做是有一定苦衷的。因为当时西片特别是好莱坞影片在上海的首映市场早已被上面提到的有限的几家豪华影院所垄断,后来者如金城大戏院若要插足进来实际上几无可能。所以在这样的情势下,金城将自己定位于一家专映国片的首轮影院,也是出于迫不得已。
其实早在1934年5月,金城大戏院依然命运不佳,眼看着到手的《姊妹花》被新光抢去,明星公司的《姊妹花》摄毕之时正值年底,而影片计划在新年年头档播放,年底的经济周转势必受到影响。于是明星公司曾向新光当局要求预支6000,不曾想到被明星以价格太高拒绝。这一消息被金城得知,立马愿意支付1万购得首映权,金城最终同意预支8000定金。所以在这失败之后,着眼与上海多家制片公司,可以稳定其片源的也就联华一家了。
这样一来,联华就顺理成章地成为了金城的供片商;相应地,金城大戏院也成为了联华当时在上海放映首轮影片的唯一渠道,后来也为《渔光曲》的首映提供了唯一的“舞台”。综上所述这样一个新兴的完善设备的影院给《渔光曲》连映八十四天的记录创造了一个有利的空间环境。
三、《渔光曲》放映的“天时”——酷热天气
在当时的上海,到了夏季炎热高温的天气使主张在室内活动的影院生意惨淡,炎热高温的气候就不可避免地对主要集中在室内进行的影片放映活动造成极大的威胁和破坏,因为天一热,除了不得已为生活奔走外,谁都懒得出去,当然更没有什么人愿意进入那些无力配备制冷设备的热腾腾的电影院中了,因此,一般在当时的影院营业中,春季和秋季是影片放映的最佳季节,次之是冬天,最不好的就是夏季了。夏季的时候,影院中的观众数目寥寥,景象非常的凄惨,但却是不得不承认的事实。没有人会愿意在热气腾腾的电影院内擦着汗欣赏电影。这对于影院经营者而言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而在《渔光曲》放映的时候,正好赶上那年的六月中旬,正是初夏,上海的天气可谓是酷暑难耐,我们从《申报》的一篇文章中可知:“虽扇不停挥,仍是汗出如浆,各马路柏油,到处溶化,一班苦力及人力车夫,莫不叫苦连天,冷饮店家家客满,利市三倍。”如此高温不下的天气,一直持续到七月中旬以后,才因几场小雨而略有缓解。
那为何在这样的天气中《渔光曲》依旧可以连映84天呢?在《渔光曲》首轮放映期间,让观众争相进入金城大戏院的,与其说是《渔光曲》本身影片魅力等这样的影片本身的因素,倒不如说更多的还是那些发生在影片之外我们所说的“天时”与“地利”。也就是上海当年酷热难耐的天气以及金城大戏院的冷气设备。具体言之,从影院的角度来讲,由于握有冷气设备这张“王牌”,在夏季,对其他专映国片的影院能够产生很大的威胁。在这样的炎热天气,金城大戏院则可以不在乎,反倒刚好可以利用这一点让自己具有一种得天独厚的优势,将更多的、被竞争对手不得不拒之门外的观众招揽到自家门前,从而坐享其成。酷暑之中,当时的观众没有更多和更好的国产新片可供选择,只能被动地迈入在硬件条件上独此一家的金城,客观上成就了《渔光曲》一家独大的异常局面。在这里,酷暑高温恰好为其创造了一个难得的良机。
当时的电影公司和影院往往会在夏季采取收缩性策略,其表现为一方面“影戏院方面为了顾客稀少,开映好片子未免太不划算,所以拿次等片子来敷衍”,以至于电影院在夏季常年都不会出好片,是当时电影圈的旧例;另一方面,影片公司一般也不愿选择在这个季节将有分量的影片送去影院,以免业绩受到天热的影响。因此,许多专映国片的影院一到夏季要么选择歇业,等待秋凉后再营业,要么就只能勉强放一些重映的旧片以打发淡季。而在《渔光曲》首映期间,就有人注意到\:也有几家戏院想放一放胆子开映佳片吸引观众的,但影片公司又恐怕卖座恶劣,这些归根到底都是因为天太热。这么看来,有竞争力的国片公司的主动让出档期,则无疑让《渔光曲》这部影片的“连映”更成为了没有对手的战斗。
【参考文献】
[1]程季华,等,编著.中国电影发展史[M].中国电影出版社,1963.
|
核心期刊网(www.hexinqk.com)秉承“诚以为基,信以为本”的宗旨,为广大学者老师提供投稿辅导、写作指导、核心期刊推荐等服务。 核心期刊网专业期刊发表机构,为学术研究工作者解决北大核心、CSSCI核心、统计源核心、EI核心等投稿辅导咨询与写作指导的问题。 投稿辅导咨询电话:18915033935 投稿辅导客服QQ: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1003158336@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