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联系电话
论文范文 当前位置: > 写作指南 > 论文范文 >

徐悲鸿中国画的艺术特色

时间:2016-09-20 09:21来源:www.hexinqk.com 作者:安超 点击:
【摘要】徐悲鸿是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推动者,主张中西合璧改良中国画,绘画题材真实,能够引起欣赏者的共鸣。徐悲鸿热爱艺术,他的作品体现了爱国主义精神,为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 【关键词】徐悲鸿;写实性;鉴赏 徐悲鸿是我国绘画史上的艺术大师,也是杰
  【摘要】徐悲鸿是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推动者,主张中西合璧改良中国画,绘画题材真实,能够引起欣赏者的共鸣。徐悲鸿热爱艺术,他的作品体现了爱国主义精神,为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
 
  【关键词】徐悲鸿;写实性;鉴赏
 
  徐悲鸿是我国绘画史上的艺术大师,也是杰出的美术教育家。20世纪上半叶,中国的艺术进入现代时期,徐悲鸿为了扭转中国画模仿、套作的艺术观念,他将中西方绘画融为一体,西方绘画的写实性为传统中国画的革新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徐悲鸿在绘画理论和实践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被国际评论界誉为“中国近代绘画之父”。徐悲鸿的中国画作品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山水、人物、鸟兽、花卉,无不有落笔之神。徐悲鸿在传统的基础上,吸取外来的艺术技巧,丰富了中国画的表现方法,他提倡作画必须写实,画人做到“惟妙惟肖”。美术是一种静态的视觉艺术,它包括实用艺术和造型艺术。素描作为绘画的基础,一开始我们就十分注重画面的构图和节奏。徐悲鸿的中国画正是在传统的基础上有所改良,他反对一味的临摹古人,他提倡写生,感受大自然,注重描绘生活场景,书写自己内心的思想感情。徐悲鸿学习西画的写实技巧,注重刻画细节,推陈出新,绘画题材贴近自然和生活,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和共鸣。
 
  “师造化”是徐悲鸿艺术思想的基础和核心,他反对作画者不接触自然,只依赖《芥子园画谱》进行模仿,或者一味的临摹古人的作品,不讲求创造,从而断送了中国画。笔墨与素描的融合徐悲鸿明确地说:“学习素描并非以西画改造国画,而是融会所长,发展传统。”因此,徐悲鸿在中国画中强调素描的重要性,把素描融入笔墨,从而形成了“水墨加明暗”的人物画创作方法。这种将笔墨和素描相融合的方法继承了中国画传统的绘画精髓——笔墨意趣,在中国画创作中恰到好处地运用素描,避免了徐悲鸿所认为的传统中国画常见的缺乏科学写实造型、明暗光影等方面的问题,并且较好地解决了中国画笔墨转换的问题,也就是所谓的“科学性写实造型”。“科学性写实造型”吸收了与近代自然科学成果有关的光影、解剖、比例、透视的写实造型,这些造型因素已经被融会到笔墨之中,是以笔墨的形式出现的。在徐悲鸿的探索中,笔墨是服从于造型要求的,其追求笔墨与“形似”的统一。“写实主义”最早是欧洲文艺理论术语,侧重对现实生活中真实细节的表现,但徐悲鸿看中的是欧洲“写实主义”坚持写生,“体物之精”、“构境之雅”的精神。他认为这种精神与中国传统优秀绘画的精神是一致的。概括能力、画龙点睛等是徐悲鸿最为肯定的中国画特色。
 
  师法造化、师法自然可以使中国在历史上引以为骄傲的山水画恢复生机。然而山水画还不是绘画的全部,对于人物画的振兴,徐悲鸿提出应该把表现人的活动放到中心位置上,这就要求抛弃独尊山水、不会画人的状况。他指出,绘画要以人为主体,尽量以人的活动为题材,而不管是画古代人物和现代人物,这同样也是恢复师法造化优秀传统的基础条件。
 
  徐悲鸿在南北朝谢赫所著《画品》中“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这六法的基础上创造革新,得出自己绘画特色的新七法:位置得宜、比例正确、黑白分明、动态天然、轻重和谐、性格毕现、传神阿堵。
 
  徐悲鸿的《奔马》:运用饱酣奔放的墨色勾勒头、颈、胸、腿等大转折部位,并以干笔扫出鬃尾,使浓淡干湿的变化浑然天成。马腿的直线细劲有力,犹如钢刀,力透纸背,而腹部、臀部以及鬃尾的弧线很有弹性,富于运动感。采用了豪放的泼墨和劲秀的线描写意方法,着重刻画马的神韵和气质。整体上看,画面前大后小,透视感较强,前伸的双腿和马头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似乎要冲破画面。这幅画不仅表现了马的精神和特征,更赋予画家自己的个性和理想,为振兴民族艺术而奋斗。
 
  在我看来,我们所处的时代,国际艺术学习与交流日益频繁,网络时代的到来更是实现了信息全球化。徐悲鸿作为现代中国著名画家、教育家,他强烈的民族创新精神与社会责任意识是当代美术教育的宝贵的精神财富。
 
  徐悲鸿艺术作品构图的特点:
 
  徐悲鸿的《巴人汲水》创作于1937年。取材于重庆底层劳动人民的生活场景,徐悲鸿被劳动人民不畏艰辛的精神打动。构图独具匠心,这幅作品在构图上作者为了强调台阶的高,于是将两张宣纸竖着接在一起,画面十分出彩,高300厘米,宽62厘米,显的细高,从而在视觉上赢得了众人的焦点。与此同时,充分的表现出山势的陡峭和劳动人民挑水的艰辛生活场景。画面中的人物描绘生动传神,有聚有散,近景中景远景层次分明,整幅画面分为三个段落,舀水、让路、登高,劳作的繁重和汲水的艰辛呼之欲出。他通过对人物的动态表情,肩膀、臂膀。腿部肌肉的刻画,表达了自己对劳动人民的无限同情。
 
  《泰戈尔像》是徐悲鸿的代表作品之一,创作于1940年,人物描绘为侧面,画面呈方形,构图饱满,画家用墨线的穿插、疏密、浓淡、转折变化充分的表现出大文豪家泰戈尔银色的须发和厚重的长袍,面部结构清晰,神情自然,眼睛的刻画细致入微,凝视远方,好像在构思新的诗篇。一手拿笔,一手拿纸,动作自然。背景为一片树林,树枝上站着两只鸟,与他作伴,画面宁静自然,传统的人物肖像画都没有背景,这是徐悲鸿的创新之举,更有生活情趣和艺术意蕴。背景的密和人物服饰比较疏的线条形成强烈的对比,背景色彩比较重,同时也烘托出人物的白发苍苍和浅色的衣服。无论是从构图还是色彩,作者将泰戈尔的身份特征和形象特征抓的十分准确,这幅作品是在他画的多幅作品的基础上创作而成的,水墨灵动,写实性很强,可与西方的油画相媲美。
 
  中国画传统构图讲究布势、主宾、取舍、疏密、虚实、对比、均衡、色彩、装饰等。山水画在构图法则上有“五字法”的形象性的概括描述;按照之、甲、由、则、须五个字的结构样式分割画面空间,从而,画面更加有主次,有层次和节奏感,艺术意境也显现出来了。徐悲鸿作品的构图在传统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绘画题材贴近生活,艺术作品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画面构图严谨,主次分明,虚实相生,设色也十分的讲究,色彩和谐中有对比,清新自然,充分表现了画面的意趣和情趣。
 
  徐悲鸿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卓越贡献为后世所重,他倡导到生活中去,以大自然和人的活动为表现对象丰富中国画,其作品贴近百姓生活,能够引起鉴赏者内心的共鸣。我们要学习徐悲鸿的创新精神,不能只是临摹古人的作品,年轻的一代,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一切从实际出发,按照科学规律办事,勇于创新和实践,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为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张俊东.徐悲鸿的“师造化”[J].书画艺术,2007(5).
 
  [2]徐冀.徐悲鸿中国书画名家画语图解[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核心期刊网(www.hexinqk.com)秉承“诚以为基,信以为本”的宗旨,为广大学者老师提供投稿辅导、写作指导、核心期刊推荐等服务。
  核心期刊网专业期刊发表机构,为学术研究工作者解决北大核心CSSCI核心统计源核心EI核心等投稿辅导咨询与写作指导的问题。

  投稿辅导咨询电话:18915033935
  投稿辅导客服QQ: 论文投稿1002080872 论文投稿1003158336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1003158336@qq.com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论文  
热点论文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9-1503-3935
微信号咨询:
18915033935
网站简介 核刊总览 普刊专栏 期刊验证 学术答疑 服务流程 写作指南 支付方式 信用说明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提供投稿辅导 论文投稿 投稿辅导 核心期刊检索 核心投稿辅导等服务,本站刊载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
并不意味着本站认同,部分作品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或相应的机构;若某篇作品侵犯您的权利,请来信告知:100315833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