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联系电话
论文范文 当前位置: > 写作指南 > 论文范文 >

“诗”“骚”中爱国精神之探微 

时间:2016-09-13 09:38来源:www.hexinqk.com 作者:詹柔敏 点击:
【摘要】诗骚作为先秦时期北方中原文化与南方楚文化的文学结晶,在创作题材上涉及广泛,但都不离爱国主题,主要以政治讽喻、征戍报国诗为主。以《诗经》与《楚辞》为代表,二者在创作表现、艺术手法、视角上对爱国主题的诠释有所异同。本文以《诗经》为主,
  【摘要】“诗”“骚”作为先秦时期北方中原文化与南方楚文化的文学结晶,在创作题材上涉及广泛,但都不离爱国主题,主要以政治讽喻、征戍报国诗为主。以《诗经》与《楚辞》为代表,二者在创作表现、艺术手法、视角上对爱国主题的诠释有所异同。本文以《诗经》为主,辅以《楚辞》的分析,浅较其表达爱国思想的各具千秋。
 
  【关键词】《诗经》;《楚辞》;爱国思想;比较
 
  中国文学有着独具特色的民族形式、美学理想和发展道路。作为其源头的先秦文学,由于文史哲不分的独特性,愈加受到现代学者的重视。而“诗”“骚”分别是先秦时期北方中原文化和南方楚文化的文学结晶,以其各自的思想、艺术成就和鲜明的特色,成为我国古典诗歌的两大典范。二者在创作题材上虽涉及广泛,其中都不离爱国精神主题:政治讽喻、征戍报国等满怀爱国激情的诗歌,在《诗经》与《楚辞》中占大幅比重。因为诗骚异质异构,二者在创作表现、艺术手法、视角上对主题的表达各有千秋,下面以《诗经》为主,加以《楚辞》的分析,浅析二者表达爱国精神的异同:
 
  一、歌颂热血与浪漫瑰丽的对比
 
  西周时期,随着诗歌描写现实意象的萌芽,《诗经》成为富有现实主义精神文学作品的第一座里程碑,广泛反映了西周年间至春秋中期的社会生活。其中,征戍诗和政治讽喻诗歌是这个时期具有现实性的爱国题材诗歌。这类诗作有40余篇,占《诗经》诗篇总数的10%,以士兵视角描写战争的多达一半。内容主要反映了先秦时期、周王朝内部及其与猃狁、荆楚等少数民族部落之间的军事冲突。这些诗歌中,有一部分是正面歌颂战争,表现了参战士卒保家卫国的大无畏精神,如《秦风·无衣》、《小雅·六月》。《六月》通过描写周宣王时北伐猃狁终获胜利,表现了对猃狁的愤怒,显示周军英勇报国的民族热血。《无衣》中以“与子同袍、与子同泽、与子同裳”展现战士克服困难,“修我戈矛、修我矛戟、修我甲兵”反映了士卒共同御敌的决心。这些正面叙写战场的诗表现了周民族抵御外侮的精神,是《诗经》中所反映出的爱国主义现实色彩。
 
  《诗经》中用宏大的征戍场面表现的爱国精神,而屈原怀着的是将楚国推向繁荣富强道路的进步理想。孜孜不倦地追求进步理想是屈原长篇抒情诗《离骚》的主旋律。他理想通过针砭时弊、清明政治,在七国纷争的历史关头让楚国称霸,以此表达屈原爱国诗人的伟大情怀。《离骚》前部分是诗人对自己大半生斗争史的回溯,主要描述诗人当时的雄心壮志和被奸佞陷害下的悲惨遭遇;后半部分是诗人在神话世界中对前途的探索,描述诗人救国无门的苦闷和对报国的坚持。屈原采用丰富的神话题材,通过幻想构成奇特的情节。为了振兴邦国他主张实行“美政”,竭忠尽智,却“信而见疑,忠而被谤”;满怀“存君兴国”之志,却遭谗流放。《离骚》不同于《诗经》中英勇抗敌的爱国表现,屈原是通过浪漫主义手法展示忧国忧民的满腔热血,谱写忠国的悲愤之歌。
 
  二、“诗”中矛盾情感与“骚”中忠怨之情
 
  《诗经》中四十余首征戍徭役诗由于时空跨度大、叙事抒情背景和角度各异,因此表达的情感较为纷繁。但是从民族文化心理来说,绝大部分篇章的主旋律是相近的:包含浓郁的感伤情绪。这也是《诗经》战争诗描写视角上的一大特点,即作者爱国情怀与厌战情感的矛盾。由于周人重农尊亲的民族文化心理特点,他们将战争徭役看作对农业生产与伦理亲情的破坏。其中,最为闻名的有《小雅·采薇》和《豳风·东山》。《采薇》从一个士兵的角度,抒发了他对于战争的感受。这首诗以采薇起兴,由薇菜的初生、生长、变老喻示诗人在外出征时间之长。诗中既表达了作者对外侮强敌的愤怒(“不遑启居,猃狁之故”)和克敌制胜的豪情(“岂敢定居,一月三捷”),但又表现了久戍不归的战士对故乡的思念和自身遭际的哀伤。尤其是最后一章悬想士兵久战后归家的情景“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战士报国热情与思乡之情矛盾地交织,使这首反映爱国题材的诗有了极大的艺术感染力。《东山》在表现诗人对战争的怨恨情感更为鲜明。“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描写了一位士兵近乡情怯的复杂情感。整首诗熔现实、回忆、想象于一炉,细腻地展现了一个老兵对战争的厌倦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可见,《诗经》中的战争诗融合了共御外侮的勇敢精神与哀怨的复杂情感,生动反映了周代社会战争的历史。
 
  屈原《九章》之作同样时空跨度很长。据后人分析,《九章》中的作品并非皆是屈原流放时所作,故其内容、风格也不尽相同。其中有基调开朗乐观的《橘颂》,是屈原早期的作品;而其他作品大多作于楚怀王时期因谗被疏或顷襄王时期被流放时,反映了作者悲惨命运与忠怨之情。《九章》多直赋其事,表达其复杂的心曲和凄苦的忠怨之情。《哀郢》开头描写百姓因避难而四散逃亡景象,继而写诗人离郢时对国破家亡的悲哀,并对楚统治误国罪行加以批判,结尾以“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表达诗人至死不忘故都的真挚情感。蒋之翘表示《哀郢》于《九章》中最为凄婉。司马迁也将《哀郢》视为屈原重要代表作品,称悲其忠于君国,嫉邪悯民的情志。屈原后期作品大多都是采用直抒哀怨的方式表达报国无门的苦闷。这也是楚辞在相同爱国情怀下,不同于“诗”创作和情感的角度。
 
  三、政治讽喻之异同
 
  除了征戍诗外,讽喻诗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爱国思想的一种呈现。《诗经》中的政治讽喻诗主要集中在二雅,《楚辞》中也有相当的讽喻诗在思想内容与情感特征上对《诗经》有所继承。二者皆将国家动乱归为统治的腐败黑暗,批判奸佞臣人的谗言,期望通过劝谏唤醒君主政治上的改革。然而在规谏的写作立场和角度上,《雅》讽喻诗主要是采取对现实尖锐的批判,痛斥卑鄙小人,希望自我的声音能让君王听见。而《楚辞》更具有个人意识,着力于表现自我的内心情感。他们更为露骨对君王进行批判,甚至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我的政治主张。在对君王劝谏方式与作者情感深度上,《楚辞》较《雅》相比,有了相当大的进步。
 
  从上述比较中可知,“诗”“骚”对于爱国题材都有各自艺术风格:“诗”主要从战况和士兵矛盾情感正侧面反映了群众热爱国家的感情;“骚”则分别运用了浪漫主义艺术手法与直抒胸臆,表达了对祖国的忠心及对个人遭遇的哀怨。此外,《楚辞》对《风》《雅》也有继承和发展,“诗”“骚”可谓是中国文学上爱国思想的萌芽。正如屈原所言:“道思作颂,聊以自救兮。忧心不遂,斯言谁告兮?”“诗”“骚”在先秦时代可谓是隐性的文化自觉,但今日却成为中华文化的两块瑰宝,永褒其艺术精华和民族精神的光辉。
 
  【参考文献】
 
  [1]褚斌文.《诗经》与《楚辞》[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1.
 
  [2]乔力.诗经楚辞选[M].太白文艺出版社,2004,1.
 
  [3]陈一平.“诗”“骚”辨异[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5).
 
  [4]马兰.烽烟尽处清角吹寒——《诗经》征戍诗士兵形象解读[J].作家杂志古典文学新探,2010(12).


  核心期刊网(www.hexinqk.com)秉承“诚以为基,信以为本”的宗旨,为广大学者老师提供投稿辅导、写作指导、核心期刊推荐等服务。
  核心期刊网专业期刊发表机构,为学术研究工作者解决北大核心CSSCI核心统计源核心EI核心等投稿辅导咨询与写作指导的问题。

  投稿辅导咨询电话:18915033935
  投稿辅导客服QQ: 论文投稿1002080872 论文投稿1003158336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1003158336@qq.com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论文  
热点论文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9-1503-3935
微信号咨询:
18915033935
网站简介 核刊总览 普刊专栏 期刊验证 学术答疑 服务流程 写作指南 支付方式 信用说明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提供投稿辅导 论文投稿 投稿辅导 核心期刊检索 核心投稿辅导等服务,本站刊载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
并不意味着本站认同,部分作品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或相应的机构;若某篇作品侵犯您的权利,请来信告知:100315833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