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联系电话
论文范文 当前位置: > 写作指南 > 论文范文 >

再探“寻根文学”的发生 李政晓

时间:2016-09-10 15:41来源:www.hexinqk.com 作者:李政晓 点击:
【摘要】新时期文学经过伤痕文学、反思文学和改革文学之后,出现了一股寻根潮流。寻根文学作为一个重要的历史节点,有其产生的内外因。首先,文革后的文化热催生了文学领域的寻根。其次,在全球化语境下,拉美魔幻主义进入中国,使中国作家产生了文化共鸣,
  【摘要】新时期文学经过伤痕文学、反思文学和改革文学之后,出现了一股“寻根”潮流。“寻根文学”作为一个重要的历史节点,有其产生的内外因。首先,“文革”后的“文化热”催生了文学领域的“寻根”。其次,在全球化语境下,拉美魔幻主义进入中国,使中国作家产生了文化共鸣,通过“寻根”倾注了对传统民族文化的认同。
 
  【关键词】寻根文学;文化热;全球化;拉美魔幻现世主义
 
  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成为中国作家获此殊荣的第一人,引发了学界对莫言作品的研究,以及与莫言处于同一时期的作家作品研究。莫言在八十年代中期成名,他的作品以“乡土”情节为主要书写对象,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我们可以用莫言这把钥匙去打开“寻根文学”的大门。任何文学形式的产生与发展都与当时的时代背景分不开,寻根文学也不例外,让我们回到八十年代的知识场域,重新再探寻“寻根文学”的兴起。八十年代被称为“寻根年”,学界具体以1985年为界,这一时期掀起了一股“文化寻根”的浪潮。在此之前,中国经历了一番巨变,文坛也随之变化,可以了解到寻根文学的发生大致归结于两个因素,既内因与外因。
 
  一、政治变革、文化复苏,国内学术界出现文化热
 
  简单来说,内因就是当时我国的国内形势。建国以后,我国出现了一系列的政治变革,人们的思想、生活也随之变化。文学成为政治运动的发声器,最终也成为了政治的牺牲品。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打破了文人长期失声的状态,也迎来了思想的大解放。文学作品又再一次成为人们发声的利器,开始对文革进行批判,揭露社会惨剧,形成了“伤痕文学”。随后,国人开始痛定思痛反思文革产生的历史原因,就出现了“反思文学”。内省之后,就得找寻中国社会文学的出路,自然出现了“改革文学”、“知青文学”、“军旅文学”等思潮,这都是顺应时代政治需要而产生的文学思潮,都是政治变革的产物。这个时候,知识分子们急需一种新的文学方式去表达自己,而不是一味的为政治服务。文学思潮的形成也当时的社会形式是分不开的。新中国成立以后,革命叙事一直是文学的主旋律,但仍有一些作家避开时代主题,讴歌日常生活,其中不乏自然风光与民间俗事的创作。“文革”结束以后,思想得到解放,这类作品也逐渐多起来,一些清新简洁的文学作品更受到读者的喜爱。例如“知青文学”,许多知识分子响应国家号召“上山下乡”,把自己的青春岁月献给土地。但是,艰苦的生活、广阔的视野、孤独的灵魂、内心的失落造就了他们独特的生活体验。最后这一大波人有许多成为了“寻根文学”的主力,把异域风情归结到自己的“根”上。
 
  到了80年代,我国进入经济建设阶段,人们的物质生活得以提高,开始注重精神内涵的追求。一些人认为,“五四”新文化运动造成了新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分离。对于我国民族的传统文化,我们不应一棒子打死,要弘扬优秀的民族精神与传统文化。所以,渐渐在国内形成一股“文化热”,许多文人投身到民族文化的重建当中来,到了八十年代中期达到高潮,“寻根”这一主题脱颖而出,成为当下中国文化的出路。这里的“根”是民族的根,每个民族都必须要有根,才能在文化之林站稳脚跟。其实,在80年代初期由“文化热”引起了一股文化风俗小说写作,代表作有邓友梅的《烟壶》、《那五》,陆文夫的《美食家》,汪曾祺的《大淖纪事》、《受戒》等,这些小说对中中华民族文化和地方本土文化进行了抒写,算是“寻根文学”的前奏。直到1984年12月在杭州举行了一次文学座谈会,许多文人对寻根文学进行了探讨,还发表了韩少功的《文学的根》、郑万隆的《我的根》、李杭育的《理一理我们的根》等文章,引发了学界的高度重视。之后寻根文学作品如雨后春笋般澎湃生长,这一时期的寻根作品符合当时的时代需要,是新时期文学发展的必然结果。
 
  二、全球化下外来文化的刺激
 
  自从文化寻根得到文人的追捧以来,寻根作品便络绎不绝的出现,使“寻根文学”迅速崛起,除了本土文学发展的自身需求以外,还离不开当时全球化的影响。改革开放以后,打开了一扇与世界接轨的大门,不单经济全球化,各国文化也开始碰撞。八十年代的中国也处于全球化的浪潮之中,大量的西方理论如存在主义、结构主义、魔幻现实主义、精神分析法、黑色幽默等文学理论进入中国,让这个自诩五千年文明的泱泱大国开始自省,让长期处于以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手法写作的作家们目不暇接。作家们开始大量的吸收外国的理论思想、文学观念、写作手法,许多文学都在进行实验性的创新。
 
  对他们刺激最大的就是加西亚·马尔克斯获奖,这位哥伦比亚的魔幻现实主义作家在1982年以作品《百年孤独》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震动了中国文坛,引发了中国文坛的深思。马尔克斯以玛雅文化为自己的立足点,力在发扬拉丁美洲的印加文化。让中国作家找到了方向,看到的发扬中国本土文化的曙光。在《当代文学中的寻根意识》中陈思和就提到:“拉美魔幻现实主义作家关于印第安文化的阐扬,对中国年轻作家是有启发的,那些作家都不是西方典型的现实主义作家,而是‘土著’”。“马尔克斯的获奖,毋庸讳言是对雄心勃勃的中国年轻作家的一种强刺激。”所以,中国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文化寻根”热潮与“寻根文学”的兴起,除了与自身因素有关以外,也与外国文化的传入,尤其是魔幻现实主义的引进有很大的关系。
 
  作家们开始思考中国在世界全球化的大时代背景下,如何立身世界之林,我们的民族文化在未来要如何走,这些都是我国在转型时期要面临的问题。韩少功先生认清了这个现实,“当年的‘寻根’发生在全球化大浪初起之时,它承担着中西文化对话的任务,是在寻找民族传统之根,这不光是文学的使命,而是一切非西方民族绕不开的命题。”外国的文学理论要如何为我国文学所用,我们不能一味的借鉴,还要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理一理我们的‘根’,也选一选人家的‘枝’,将西方现代文明的茁壮新芽,嫁接在我们的古老、健康、深植于沃土的活根上,倒是有希望开出奇异的花,结出肥硕的果。”随后,很多作家汲取我国的民族文化,以获的写作素材或者灵感,开始自己中国化的魔幻现实主义写作,使“寻根文学”取得巨大成就。
 
  三、结语
 
  “寻根文学”是我国新时期文学思潮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一时期出了许多可读性强的文学作品。莫言的《红高粱》、阿城的《棋王》、王安忆的《小鲍庄》、张承志的《北方的河》、郑义的《老井》、贾平凹的《商州初录》等作品都是“寻根文学”的代表作。韩少功的小说《爸爸爸》,以一个“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式的桃花源为落脚点,讲述了一个位于边缘山区鸡头寨的故事。作者以湘西蛮夷之地和巫楚文化为原型,把社会背景架空,构建了一个他笔下荒蛮原始的社会。随后的作品《女女女》,把环境置于现代生活中来,但依旧有原始文化的代表。文中的幺姑还有老家的村民都是原始文化的缩影,她们原先坦率真诚、忠厚老实、循规蹈矩,但是融入城市里面以后,却变得冷面铁心、自私自利、假公济私。这些作品放到现在来看,仍然具有深刻的意义。所以,再次探寻“寻根文学”的发生,对当代作家的写作依然具有指导性作用。
 
  【参考文献】
 
  [1]陈思和.当代文学中的寻根意识[M].第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84-85.
 
  [2]韩少功.寻根群体的条件[J].上海文化,2009(5):158-159.
 
  [3]李杭育.理一理我们的“根”[J].作家,1985(9).


  核心期刊网(www.hexinqk.com)秉承“诚以为基,信以为本”的宗旨,为广大学者老师提供投稿辅导、写作指导、核心期刊推荐等服务。
  核心期刊网专业期刊发表机构,为学术研究工作者解决北大核心CSSCI核心统计源核心EI核心等投稿辅导咨询与写作指导的问题。

  投稿辅导咨询电话:18915033935
  投稿辅导客服QQ: 论文投稿1002080872 论文投稿1003158336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1003158336@qq.com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论文  
热点论文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9-1503-3935
微信号咨询:
18915033935
网站简介 核刊总览 普刊专栏 期刊验证 学术答疑 服务流程 写作指南 支付方式 信用说明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提供投稿辅导 论文投稿 投稿辅导 核心期刊检索 核心投稿辅导等服务,本站刊载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
并不意味着本站认同,部分作品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或相应的机构;若某篇作品侵犯您的权利,请来信告知:100315833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