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联系电话
论文范文 当前位置: > 写作指南 > 论文范文 >

压抑与向往

时间:2016-09-10 15:38来源:www.hexinqk.com 作者:魏傲雪 点击:
【摘要】清末到民国初期的中国,处于社会重要的历史转折期。这一时期的特殊性使得人们的审美形态有所不同,所有的文化艺术形态基本上都围绕着民族兴亡、救国图存的主题来进行。这一时期的文学插图表现形式上无不是从如何触动人们心灵、释放压抑情绪、向往美
  【摘要】清末到民国初期的中国,处于社会重要的历史转折期。这一时期的特殊性使得人们的审美形态有所不同,所有的文化艺术形态基本上都围绕着民族兴亡、救国图存的主题来进行。这一时期的文学插图表现形式上无不是从如何触动人们心灵、释放压抑情绪、向往美好生活三个层面来表现,插图艺术不可避免的带上了揭露社会黑暗、激发人民热情、救国家于危难的时代色彩。这一时期的特殊性使得当时的插图拥有一种独特的、不同于古代插图与现代插图的魅力。
 
  【关键词】民国初期;文学插图;审美取向
 
  清末到民国初期,古老的中国正处于国内革命战争中阶级的斗争逐渐扩大到文化领域,民族危机加深的特殊历史阶段。这一时期一些文学家鲁迅、周扬、瞿秋白等为了反帝反封建斗争的需要,引入了马克思主义的美学与艺术理论并对其进行翻译,提倡文艺与革命斗争的结合,倡导艺术应该为民族性的革命战争服务。革命性与斗争性成为时代的主题。这一时期的特殊性使得当时的插图拥有一种独特的、不同于古代插图与现代插图的魅力。也为当时的人们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与心境提供了生动的形象描绘,为人们认识当时的文化内涵具有巨大的帮助和重要意义。
 
  一、心灵的触动
 
  心灵不是指头脑,也不是指心脏,它不是我们身上的任何器官或某个部分,而是一种抽象的、我们自己能够感受到得概念。它随着我们的生长而进行着发展变化,在某些时候我们的心灵受到触动,从而改变我们的某些行为和想法。在艺术形象尤其是典型形象中,到处都显现着凝聚着创作主体的真挚感情,没有情感的艺术枯燥无味,没有思想的艺术空洞而又浮夸。这样的艺术根本不能引起人们的共鸣。
 
  清末到民国初期的中国正处在一个特殊的年代。在长期的压迫下,质朴的中国人民被禁锢在一个狭小的范围,默默忍受着一个个黑暗的日夜。一些文学作家开始试图用描述现实社会的人的作品来唤醒人们的神智。如鲁迅、矛盾等人的文学作品,将人们的麻木和悲痛表现的淋漓尽致。在这些文学作品中的插图也在作者的笔下有了触动人心的力量。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有丰子恺1939年出版的《漫画阿Q正传》,丰子恺用毛笔创作出阿Q的形象,简洁而精确,在这幅插图中阿Q脸微侧,皱眉、眼角下拉,头发稀疏却又刚硬,在后边绑了个小辫子,双手背后,穿着打了补丁的衣服,腰间还插着旱烟袋,表现出自己的得意却又无法摆脱现实的形象,这是一幅震撼心灵的作品,为当时人们的麻木状态和自欺欺人的心理敲响了警钟。
 
  二、压抑情绪的释放
 
  压抑是指人们将不被自己接受的思维观念与任性冲动等等情绪在自己无法察觉的情况下压抑到无意识中去,或者是将不愿意回忆的记忆遗忘在主体记忆之外,避免自己受到冲动和影响,不被紧张、焦虑等情绪带到生活中去。压抑起初并不是一种防御机制,只是在意识与潜意识之间出现明显的“裂缝”之时它才会出现。压抑的本质在于将某些东西从意识中移开,并保持一定的距离。被压抑的痛苦经历或心灵冲突,并未真正消失,只是掩藏在无法察觉的潜意识中,并经常以某种方法变现出来,从而得到短暂的释放和满足。
 
  民国时期的人们,经常以某种方式来压抑情绪。这种情绪不能释放的压力使得许多人的性格变得扭曲而怪异,很多人被情绪所困,受不了强烈情绪冲击的人们,几乎没有了对未来的畅想,只是在盲目地活着。
 
  人们总是会自我保护。而在清末到民国初年那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的中国人,则在痛苦与压迫中艰难的生活着。他们学会了用压抑的方法进行自我保护,并将所有的负面情绪隐藏,然后如死水一般地活着。他们的情绪就像一座火山,但却没有爆发,在日复一日的灰尘积累中死死地掩埋,无法看到重见天日的迹象。水满则溢,堆积在潜意识中的负面情绪,就像是水,而人们的承受能力就像一座水库,当水满了的时候如果没有适量的排放,而又继续不断地往里边加水水库会因此而崩溃的。
 
  一批拥有先进思想的先驱者,看到国家危难人民麻木的民族危亡状态后,开始寻求新的出路。一部分爱国之士出国寻求新的文化理念,一部分在国内提倡者各个方面的改革。这个时代,让所有的一切都开始了新的发展变化。一些以救亡图存为责任的文学作者,开始了贴近中国社会现实的文学作品创作,力图将麻木悲哀的人民唤醒,使整个中国发生新的转变。而对于苦痛的中国人民来说,情绪的爆发正是一个好的契机。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的优秀文学作品,插图作品也应运而生。1900年鲁迅的小说《孔乙己》被创作为连环画插图本,其中有一幅图,描述的是在鲁镇的酒店中,一群人正在街上说笑,孔乙己站在人群中间,穿着带补丁的长袍马褂,手上端着什么,其他人都在对着他看,双手插着袖筒,有种嘲笑的意味,他却依然悠闲自得,看起来有些迂,两条狗在画面下方欢快的走过。这依旧是平常的时代景象,我们却能从中看到一个时代的悲哀。一个读书人沦落到这种地步,而且依旧没有思想上的变化,旁边的众人对其嘲讽、麻木的看着笑话。这触动了许多人的心灵,使人们看到了社会生活的另一种面貌。
 
  国外文学作品的引入也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变化起到了推动作用。1927年,北新书局出版了鲍文蔚翻译的《法国名家小说杰作集》,其封面是由司徒乔创作的,画面整体有些抽象,一个具象的人物背影在画面的左下方斜坐着,右边似乎站的有人。一些装饰性的线条与墨点散落在画面周围,有种淡淡的意味,整个画面空白的地方很多,当并未给人空的感觉,而是在空白中让人感受到了一种轻微的压抑。
 
  外国革命文学作品的引入与中国国内文学作品的创作让中国人看到了现实社会的具体状况。批判现实的文学的出现及革命性文学的创作为人们的情绪释放打破了一个出口。而插图作品则在群众对文学作品的理解中占据了一席之地。大部分文化水平不高的农民,通过通俗易懂的插图描述,认识到书中所描绘的场景和意图,使得人民的整个思想也慢慢地发生了转变,就像打开闸门的水库并形成一股洪流。
 
  三、美好生活的向往
 
  清末到民国年间是一个特殊的年代,政府的腐朽、西方侵略者入侵使得人民身上的包袱更加沉重。一些文学作家出于对未来生活的向往创造了一些优秀的艺术作品,也引入了一些优秀的国外文学作品,而这些,也引起了渴望平稳而美好未来的底层人民群众的共鸣。
 
  1933年,世界书局出版了王尔德著,由宝龙翻译的《王尔德童话集》,以其特殊的社会视角描述了纯美的世界,从故事中可以看到一颗未泯灭的童心并能够看到美好的心愿。但同时也看到美好背后的阴暗。
 
  1926年开明书店出版的丰子恺做插画的《爱的教育》这部书,讲述了亲人、师生、朋友等等之间的情感关系,描述了一个近乎理想的世界。丰子恺用毛笔绘制的插图,充满了其“诗意”的韵味,也表现了书中所描述的情感抒发。在1938年再版的《爱的教育》中用钢笔再次绘制了插图,并着重描述了细节与刻画人物内心,体现了人生的哲学,并给人以和上个版本不同的感觉。
 
  清末民国初年人们的审美价值取向与以往相比有所不同,在美这个世界通用的认知下,中国的审美理念更多的是从救国的基础出发,并且融入了强烈的时代感和民族性,我们无法想象在那个年代的人民是如何熬过那艰难岁月的,而从当时的艺术形态和文化形态的转变中,我们可以窥视到人们的心理状态。
 
  【参考文献】
 
  [1]鲁迅.木刻纪程[M].铁木艺术社,1934,8.
 
  [2]张斌.丰子恺诗画[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10.
 
  [3]邱正伦.审美价值取向研究[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7.
 
  [4]刘丰杰.插图艺术[M].山西:山西出版集团,2008.4.


  核心期刊网(www.hexinqk.com)秉承“诚以为基,信以为本”的宗旨,为广大学者老师提供投稿辅导、写作指导、核心期刊推荐等服务。
  核心期刊网专业期刊发表机构,为学术研究工作者解决北大核心CSSCI核心统计源核心EI核心等投稿辅导咨询与写作指导的问题。

  投稿辅导咨询电话:18915033935
  投稿辅导客服QQ: 论文投稿1002080872 论文投稿1003158336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1003158336@qq.com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论文  
热点论文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9-1503-3935
微信号咨询:
18915033935
网站简介 核刊总览 普刊专栏 期刊验证 学术答疑 服务流程 写作指南 支付方式 信用说明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提供投稿辅导 论文投稿 投稿辅导 核心期刊检索 核心投稿辅导等服务,本站刊载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
并不意味着本站认同,部分作品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或相应的机构;若某篇作品侵犯您的权利,请来信告知:100315833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