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联系电话
论文范文 当前位置: > 写作指南 > 论文范文 >

绘画性视野下《红楼梦》黛玉形象的文化蕴含(2)

时间:2013-08-22 14:36来源:核心期刊网 作者:蒋雯 点击:
二、黛玉的哭中国文士的心灵写照 《红楼梦》中的黛玉图除了以竹为画面的主要背景外,黛玉的神态也是画面的精华所在。在曹雪芹绘制的许多黛玉图中,颦儿有一个共同的神态,那就是哭。 第二十六回,黛玉在怡红院受了
  二、黛玉的哭——中国文士的心灵写照
  《红楼梦》中的“黛玉图”除了以竹为画面的主要背景外,黛玉的神态也是画面的精华所在。在曹雪芹绘制的许多“黛玉图”中,颦儿有一个共同的神态,那就是哭。
  第二十六回,黛玉在怡红院受了气,“也不顾苍苔露冷,花径风寒,独立墙角边花阴之下,悲悲戚戚呜咽起来。原来这林黛玉秉绝代姿容,具稀世俊美,不期这一哭,那附近柳枝花朵上的宿鸟栖鸦,一闻此声,俱‘忒楞楞’飞起远避,不忍再听。”⑥曹雪芹用他美丽的笔调营造出如此诗情画意的场景:点点苍苔、幽幽花径,善感的颦儿在花阴下低低哭泣,花儿、鸟儿这样的“无情”之物看到忧伤的黛玉顿时也变为“有情之人”了。它们为黛玉的哀伤而哀伤、为黛玉的泪水而幽鸣。正如诗中所云:“颦儿才貌世应希,独抱幽芳出绣闺;呜咽一声犹未了,落花满地鸟惊飞。”⑦人与物情感的交织造出了一种“诗境”,这也是中国画所要表现的特点之一。“黛玉哭花阴”是《红楼梦》甚至是中国古典小说中写哭写得最美的、最诗情、最富画感的一段文字了,与《聊斋志异》中婴宁的笑相映成趣。
  周汝昌曾说:“东坡‘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也早成名言;但我要为之进一解:不妨说成‘诗即是画,画即是诗’。雪芹擅此二长,所以他的文字兼有诗画之美。”⑧如“那林黛玉倚着床栏杆,两手抱着膝,眼睛含着泪,好似木雕泥塑的一般”⑨。曹雪芹用他惯常的画家笔触,白描出黛玉含泪时的情状,生动且传神,怪不得脂砚斋忍不住批道:“竟画出‘金闺夜坐图’来了。”
  黛玉善泣、爱哭,哭成为黛玉的标志之一。曹雪芹“比比如绘”地画出黛玉之哭,匠心何在?他想寄自己、寄千古文人的悲哭于黛玉形象,用黛玉之悲泣画出他们心里的沉重。
  《红楼梦》是曹雪芹沉痛绝望的一支悲歌,他泣道:“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无材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⑩这里有他的无奈、沉痛,与古代文人的歌哭相通,刘鹗在他的《老残游记》中写过这样一段话:“《离骚》为屈大夫之哭泣,《庄子》为蒙叟之哭泣,《史记》为太史公之哭泣,《草堂诗集》为杜工部之哭泣,李后主以词哭,八大山人以画哭,王实甫寄哭泣于《西厢》,曹雪芹寄哭泣于《红楼梦》?名其茶曰‘千芳一窟’,名其酒曰‘万艳同悲’者,千芳一哭,万艳同悲也。”他们“有身世之感情,有家国之感情,有社会之感情,有种教之感情。其感情愈深者,其哭泣愈痛”{11}。所以他们并不是为自己而哭,而是为生命深处的使命感而歌哭。而黛玉的那声声悲泣、种种哭状正是曹雪芹主要用来表达这种千年不变的情感体验的。
  黛玉葬花,画面随着文字流动,意境随着《葬花吟》深远。沉哀入骨的哭声、吟诗声是画外之音。曹雪芹设计这个葬花的情节灵感可能来自唐寅。《艺圃撷馀》云:唐寅“轩前庭半亩,多种牡丹花,开时邀文徵仲、祝枝山,赋诗浮白其下,弥朝浃夕,有时大叫痛哭。至花落,遣小■一一细拾,盛以锦囊,葬于药栏东畔,作落花诗送之”。黛玉之哭、黛玉葬花与唐寅之哭、唐寅葬花从某种意义上说是相同的。他们是为时代而歌哭。他们沉痛的喊声与叹息是为王朝的没落而发出的。《红楼梦》这曲挽歌是曹雪芹为清王朝送行,他对时代有着近乎残酷的清醒认识,与此同时,他又感到无比沉重,这种矛盾的心理使得他画出的黛玉哭态带有一种绝望的意味。为时代歌哭,黛玉哭出了志士文人心灵的又一层沉重感。
  陈衡恪在评论文人画时,曾说过:“不在画里考究艺术上功夫,必须在画外看出许多文人之感想。”{12}一幅幅凄美哀伤的“黛玉悲泣”图“凝聚着千古文人生命意兴和审美情感”,是他们心灵的写照,这便是画外之音。“在黛玉形象上,我们仿佛可以看到千古文士孤鸿般缥缈的身影,听到他们探索、徘徊的足音和隐约、悠长的喟叹。”{13}这也是画外之音。
  曹雪芹在画潇湘馆内的黛玉生活画卷时,用他画家的笔墨呈现出一幅幅诗意且蕴含着深厚的文化象征意味的“黛玉图”。画上竹林幽幽,画上黛玉泪水涟涟,画外文士喟叹、文化怅然……
  {1}洪振快:《〈红楼梦〉古画录》,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16页。
  {2}陈元龙编:《历代赋汇》,江苏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1245页。
  ③④⑤⑥⑦⑨⑩曹雪芹著,脂砚斋评,邓遂夫校订:《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庚辰校本》,作家出版社2010年版,第267页,第523页,第378页,第426页,第426页,第431页,第74页。
  ⑧周汝昌著,周伦玲编:《红楼艺术魅力》,作家出版社2006年版,第81页。
  {11}刘鹗:《老残游记》,刘德隆:《刘鹗及老残游记资料》第1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73页。
  {12}陈衡恪:《论文人画之价值》,原载1921年出版的《绘学杂志》第二期,选自《中国画讨论集》1932年版。
  {13}孙敏强:《作为中国古代文士心灵史的象征》,《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31卷第4期。
 


  核心期刊网(www.hexinqk.com)秉承“诚以为基,信以为本”的宗旨,为广大学者老师提供投稿辅导、写作指导、核心期刊推荐等服务。
  核心期刊网专业期刊发表机构,为学术研究工作者解决北大核心CSSCI核心统计源核心EI核心等投稿辅导咨询与写作指导的问题。

  投稿辅导咨询电话:18915033935
  投稿辅导客服QQ: 论文投稿1002080872 论文投稿1003158336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1003158336@qq.com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论文  
热点论文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9-1503-3935
微信号咨询:
18915033935
网站简介 核刊总览 普刊专栏 期刊验证 学术答疑 服务流程 写作指南 支付方式 信用说明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提供投稿辅导 论文投稿 投稿辅导 核心期刊检索 核心投稿辅导等服务,本站刊载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
并不意味着本站认同,部分作品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或相应的机构;若某篇作品侵犯您的权利,请来信告知:100315833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