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瓜我们不吃,留种子,带回家明天在我们自己地里头种。”为了怕别人误摘了,父亲在那两只翠绿圆润的葫芦瓜上写了二个字:种子。说这样别人就不会摘了。我好奇地看,这写了字的地方,有点液体渗出来,慢慢就凝固了,带点褐黄色。随着瓜长大,那“种子”两个字也拉得很长,几乎要覆盖了瓜的身长。后来架子上的绿叶丛中又长出几只瓜来,我觉得瓜已经够留种了,一只瓜也应该有几十粒种子,于是仿效父亲的书法,在瓜上写了两个字:吃的!
瓜成熟了,被我们摘来煮了,但那味道至今已都想不起,那一段和父亲守候仓库的岁月却还清晰如昨。
小时候我家是一拖瓦房下面连着草屋,父亲想要一个天井。好在隔壁幺娘家的两拖房子间有个院坝,就成了我们共同的天井。我八岁那年,一场大火吞没了半条街,我们只得换地方修房子,房子建在黑龙场镇上,场镇前面是岷江,一条叫鸿化堰的古堰绕在场镇背后,场口上一棵十多人才能合抱的黄桷树和一座龙女寺,是这个地方明显地标,也是从这里走出去的游子最难以磨灭的记忆。
这次如父亲所愿我们家有天井了!
那是在两拖瓦房之间,由两道砖墙围成的天井,不是四合院里那种十分标准的天井,但一样实现着采光、透气、凉晒衣物、栽种花草的全部功能。父亲从高台喊人挑来两棵树,一棵是台柚,一棵是川西常见的红桔,树栽下后,那片绿荫支撑起了孩子对甜蜜果实的向往。结果红桔是没有能挂上果,柚子在多年后成为了天井里最为硕果累累的风景。
柚子种在靠水巷子的墙边,墙是红砖的,父亲叫我背点锅炉房烧煤留下的炭渣回来,是那种有烟煤高温燃烧后结了釉的炭渣。那东西轻巧得很,丢在河里都是浮漂子一般,如同多年后我在藤冲看到的火山石,我打了几个来回就背回了一堆炭渣。于是父亲开始了他的“雕塑”:在地下挖了一个很大的坑,埋下一个大水缸,之后调好水泥,手执弯刀,开始在那堆炭渣里选材料,作点砍剥,抹点水泥,就沿着墙往上砌,看了半天才明白,父亲是在造一座假山:山体很大,呈宝塔形的,到中间出现了个小平台,有悬崖,有峭壁,有山洞,有象鼻形的姿态,又有笔架形的造型,从水缸池逶迤而来,沿着墙体直升到一米五左右,才渐渐融合在墙体上,之后把地下的水缸装满水,放了几尾鱼。又在那奇峰异岭的假山上植点青苔,栽几株小草,再泼水。只一上午,一个雨后青山,潮平水阔的“山水景观”就形成了。父亲很满意他的“作品”,很满足地点燃一支叶子烟,手捧茶壶,坐在一旁静静地欣赏,叫我们要记得给“山”浇水,让青苔青草“活稳”,说只有它们长好,
“山”才有灵气。
父亲的水景观是很成功的。多年后,姐夫从部队回来,在我们家洗衣裳,真是把那假山下的水缸当作了一口井,不断从里面舀水,直到水见了底,才发现是一个错觉。
父亲离开这美丽的人世间很快就六个年头了。这些年来我不时想,要如何才能写出他处处弥漫着美学的生活?怕写不好,而父亲那种善于发现美好、平凡中向上的生活观,仍在我心中延伸着。
|
核心期刊网(www.hexinqk.com)秉承“诚以为基,信以为本”的宗旨,为广大学者老师提供投稿辅导、写作指导、核心期刊推荐等服务。 核心期刊网专业期刊发表机构,为学术研究工作者解决北大核心、CSSCI核心、统计源核心、EI核心等投稿辅导咨询与写作指导的问题。 投稿辅导咨询电话:18915033935 投稿辅导客服QQ: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1003158336@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