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雅明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指出,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已与传统艺术有了本质区别,这种区别在于传统艺术光晕的凋萎和消逝。艺术的机械复制技术使得艺术的崇拜价值让位于展览价值,改变了艺术为少数人专有的局面,大众参与艺术从而成为可能。对艺术品机械复制的过程,便是机械复制反映新东西的过程。这一过程中,艺术品的灵晕渐趋凋萎以致完全消逝,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便以这种破坏性的方式宣告了和传统艺术的分野。 关键词:机械复制灵晕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 一、序言:本雅明对机械复制时代艺术的再思考与新对待 正如本雅明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序中所言:“上层建筑的转变却要比(经济)基础的转变慢得多。它花了半个多世纪方在文化的各个方面表明了生产条件的变化。只有在今天我们方能说明这种转变的形式。” 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变革,社会的经济基础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艺术作为文化领域中具有审美价值的独特部分,自然不可避免地开始转变。 “过去作为传统承继下来就具有权威,权威历史性地呈现就成传统。本雅明深知在他的时代发生的传统的断裂和权威的沦丧是无法补救的。他的结论是必须寻求对待过去的新途径。”本雅明一方面清楚认识到,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以其可复制性和短暂性取代了传统艺术作品的独一性和永恒性,这种转变促成灵晕的凋萎和消逝;另一方面,本雅明也同时关注灵晕被废弃后的价值,这种价值即是艺术复制技术对人民大众的双重作用(物化作用和解放作用)。本雅明认为大众参与促就大众文化的发展而最终致使旧的统治阶级自身破灭这启发我们以现代复制技术的眼光重新思考与对待艺术的结果。 对艺术品机械复制反映新东西的过程中,艺术品的灵晕渐趋凋萎以致完全消逝,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便以这种破坏性的方式宣告了和传统艺术的分野。 二、打破原作的在场,本真性受到扰乱 传统艺术是具有本真性的,其先决于原作的时间与空间在场,即“在碰巧出现的地方的独一无二的存在。”本真性是外在于任何形式的复制能力的,因此对于一个传统艺术作品的复制而形成的赝品,原作显然要更加权威。 然而机械复制则在两方面打破了这种权威:一方面,它有可能更加独立于原作。另一方面,“技术复制能把原作的摹本置入原作本身无所到达的地方”,甚至“在半途中迎接欣赏者”。 这样艺术作品本身存在的质地已经贬值,原作时空的在场性完全被打破,本真性受到扰乱直至被逼入绝境。机械复制品脱离传统时空的领域,转而通过众多的摹本排挤了原作的独一无二。这种排挤便是灵晕凋萎和消逝的第一步。 三、贴近的欲望,审美距离的缩小 本真性之外,对艺术的感知手段也悄然变化。如果说对传统艺术的鉴赏是一种分离式的静观,那么对机械复制艺术的鉴赏则是一种极端的介入。机械复制时代的鉴赏者看照片不需像看画那样去展览馆,听音乐更不用前往乐团演出的现场。 这种情况的出现主要得益于技术的可能,机械复制技术的确为此创造了条件。然而在此之外,艺术鉴赏者的欲望也尤为突出。大众影响的日益增长,使得对艺术的鉴赏产生一种贴近的欲望。作为鉴赏者的大众不再满足于静观,希望无限地贴近来尽可能缩小这种审美的距离。 这样,大众实际上通过接受复制品来占有艺术对象。尽管大众“从内容方面获得的贴近并不能减少对象在外观方面仍然保持着距离”,即无论多么贴近依然存在距离,但是这种贴近的欲望使得鉴赏者对艺术对象本身极端的介入。如果将灵晕定义成“一种距离的独特现象”,那么大众过分缩小与艺术对象审美距离的鉴赏行为势必造成了灵晕进一步的凋萎。 四、从仪式中解放,崇拜价值让位于展览价值 所谓本真性的扰乱和距离感的消失,可以在艺术品展览价值全面超越崇拜价值中得到很好的诠释。艺术品的展览价值和崇拜价值是各有侧重的两方面,在传统艺术中崇拜价值占主要部分,而机械复制艺术则更侧重于前者。这种转变经历了一个历史过程,这个过程也是灵晕凋萎与消逝的过程,转变的最终完成标志着艺术被拉下神坛,灵晕也纯然丧失。 艺术总是被置于一种“传统的织体之中”,而在传统语境下,艺术的独一无二性往往被建立在“表达崇拜的基础上”。艺术原初为仪式服务,其价值也蕴含其中,即“起源的使用价值”。所以传统艺术的美起先即为一种世俗崇拜,重视的是或巫术或宗教仪式的某种价值表征。 艺术作品在被人接受、估价的过程中最初便更加重视这种自仪式的使用价值而来的崇拜价值,此时艺术存在本身的意义要高于被人观赏的意义。从现实层面来说,传统艺术也的确更适合崇拜而不方便于观赏,比如宗教雕塑总是置于神圣的教堂甚至还被白布蒙上。 但是机械复制使得艺术作品越来越方便展览。肇端于照相术,展览价值慢慢取代崇拜价值,人类的面部表情是“灵晕最后一次散发出它的芬芳”。而此后依赖于摄影术的艺术复制使得艺术已完全进入展览领域,走向了大众鉴赏的新阶段。 参考文献: [1]布汉娜·阿伦特.启迪:本雅明文选[M].张旭东,王斑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 [2]保罗·瓦雷里.艺术片论[A].布汉娜·阿伦特.启迪:本雅明文选[C].张旭东,王斑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 [3]杰夫·刘易斯.文化研究基础理论(第二版)[M].郭镇之等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 [4]董学文.西方文学理论名著摘要[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3. [5]周立斌.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及其演变[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
核心期刊网(www.hexinqk.com)秉承“诚以为基,信以为本”的宗旨,为广大学者老师提供投稿辅导、写作指导、核心期刊推荐等服务。 核心期刊网专业期刊发表机构,为学术研究工作者解决北大核心、CSSCI核心、统计源核心、EI核心等投稿辅导咨询与写作指导的问题。 投稿辅导咨询电话:18915033935 投稿辅导客服QQ: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1003158336@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