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传播中的思想文化领域全球化问题
时间:2016-05-31 13:52来源:核心期刊网 作者:屈波 点击:
次
【论文摘要】经济全球化早已成为当今最热门也是最敏感的话题,全球化到底是什么?又意味着什么?它会对世界各国产生怎样的影响?这一直都是世界各国和各领域的专家研究与思考的问题。而事实上,思想文化领域的全球化比经济和科技领域都来得广泛而不引人注目
【论文摘要】经济全球化早已成为当今最热门也是最敏感的话题,全球化到底是什么?又意味着什么?它会对世界各国产生怎样的影响?这一直都是世界各国和各领域的专家研究与思考的问题。而事实上,思想文化领域的全球化比经济和科技领域都来得广泛而不引人注目。这不是简单的互通有无的过程,而是激烈的生存竞争,它关系到世界占大多数人口的发展中国家人民生活的幸福和尊严。思想文化全球化的主要工具无疑是国际大众传播媒体,那么国际传播到底是什么?它如何作用和影响思想文化领域的全球化?本文将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分析,研究它对当今社会和世界各国带来的巨大影响。
【论文关键词】国际传播 全球化 影响 策略
全球化到底是什么?它又意味着什么?它会对世界各国产生怎样的影响与问题?这一直都是世界各国乃至不同领域的专家研究与思考的问题。我们都知道经济全球化早已成为当今最热门也是最敏感的话题。而事实上,思想文化领域的全球化比经济和科技领域都来得广泛而不引人注目。这不是简单的互通有无的过程,而是激烈的生存竞争,它关系到世界占大多数人口的发展中国家人民生活的幸福和尊严。思想文化全球化的主要工具无疑是国际大众传播媒体。那么国际传播到底是什么?在传播学中,传播被定义为信息的交流与分享。国际传播就是跨国界、跨民族的信息交流与分享。这些传媒依靠现代电讯手段,把信息传达给远距离的受众。
20世纪末,国际传播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即以互联网为媒体的交互式传播为特征的 “无中心”传播。有人指出,互联网的出现,使大众传播一夜之间变得 “平等、民主”化了。但问题依然存在,如:在交流的过程中不可能摆脱一种几乎是终极的阻碍——文化差异的存在,而文化的差异又被不平等的文化势力固化了。这使得国际传播中的全球化与地方化问题的研究显得更加重要与迫切。
一、国际传播及国际传播理论
“国际传播”尚无一个广泛认同、准确描述的界定。有人认为“国际传播是世界各国政府之间、人民之间的一种相互关系和相互影响。因而,国际传播的研究是一种有各国文化的政府和人民的传播,它所努力体现的一种政治、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关系和互动行为”。国内学者关世杰教授认为“国际传播是跨文化传播”,当然国际传播研究的是国家问题,侧重于大众传播,起源于国际政治和国际关系的研究。而美国的学者罗伯特·福特纳认为“国际传播的简单定义是超越各国间的传播,即在各民族、各国家之间进行的传播”。
总之,国际传播就是跨国界、跨民族的信息交流与分享。它包括的形式极其广泛:书籍、报刊、杂志等印刷媒体;广播、电视等电子媒体;卫星电视、网络等新媒体;电影、录像带等音像媒体;邮件、电话等电信媒体;跨国旅游、留学和移民;跨国宗教活动、文艺演出、展览、体育赛事;外交、军事活动及国际会议。国际传播的研究对象不可能囊括林林总总的传播现象,我们研究的重点是大众传媒给当代社会和国家带来的影响,因此,国际传播可以界定为由大众传媒支持、具有全球化视点,供不同国家和地区交流与共享的信息的流动。
从国际传播的产生就出现了各式各样的理论,许多的理论争议集中在如何对当今形势的进行归类。安娜贝丽·斯雷伯尼教授认为20世纪60年代后国际传播领域被以下三种知识范式所主导:
传播与发展范式:源于20世纪60年代早期的发展主意思想。主要焦点:是关于新兴独立的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性质与发展的障碍问题。主要观点:认为发展中国家的传统价值观是政治参与和经济活动的主要障碍物,而政治参与和经济活动恰好又是发展的关键因素。实施的策略是运用推广传播媒介的作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采纳了他们设计的思想并进行了实施,创造了新的价值的同时也出现了问题,即这种发展是放在一种进化论的、内生的方式中来看待,它加剧了发展中国家的依附性。
“文化帝国主义”范式:是建立在对帝国主义的旧式批判基础上的“依附”范式。认为技术转让、媒介硬件的国际性流动,伴随着文化产品这种“软件”的流动,非但没有能帮助第三世界国家的发展,实际上加重了依附、阻止了真正的发展。“文化帝国主义”和“媒介帝国主义”模式都试图入侵全球性的发展动态和各种相互关系,诸如对外政策的各种旨趣和资本主义扩张以及媒介的基础设施和内容之间的联系。这种范式的假设:诸如消费主义和个人主义等西方的文化价值观在各种媒介文化中被含蓄的表达,这些节目的输入决定性地改变了第三世界的文化环境。
这一范式带来三种批判:从时间纬度来看,正是“文化帝国主义”这个术语使得帝国主义所产生的许多深沉的、文化上的效果变得模糊了。如:“本真性”和“土著性”的讨论;针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各种新的现实而提出的修正主义的“文化多元主义”范式。由于媒介环境结构更加复杂,西方费解的主导地位已经让位给多种多样的媒介行为者和媒介产品的流动。同时,“一股更为强大的、趋向于更高度的全球化和大企业联合化的潮流出现了”;对“文化帝国主义”模式进行概念上的挑战。主要来自一些分析媒介效果的新的方法,这些方法质疑“霸权的”模式所偏好的“国际皮下注射器”的假设。如将“积极受众”和“多义性”的论据用到国际传播中等。
修正主义的“文化多元主义”范式。它关注的是全球范围的、多元而具地方特色的、独立而快乐的媒介制作者、媒介产品以及由此而出现的全球性的众多的文化流动圈。当然这种范式在某种程度上抽空了控制问题、文化盗用问题和媒介效果问题。
在这种背景下,安娜贝丽·斯雷伯尼教授认为有必要从第四种视角公正的看待全球和地方之间动态的张力以及全球性与地方性界限的变动。套用特林·明—哈(1987年)的修辞方式:这种观点称为“地方中的全球,全球中的地方”。
|
核心期刊网(www.hexinqk.com)秉承“诚以为基,信以为本”的宗旨,为广大学者老师提供投稿辅导、写作指导、核心期刊推荐等服务。
核心期刊网专业期刊发表机构,为学术研究工作者解决北大核心、CSSCI核心、统计源核心、EI核心等投稿辅导咨询与写作指导的问题。
投稿辅导咨询电话:18915033935
投稿辅导客服QQ:
1002080872、
1003158336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1003158336@qq.com
|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