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联系电话
论文范文 当前位置: > 写作指南 > 论文范文 >

浅析高校校园网络媒介的编辑力(2)

时间:2016-05-26 14:25来源:核心期刊网 作者:杨晓帆 点击:
3)互动性交流完成创造性重构。在与原有文化结构体系进行交流对撞的过程中,如果经过个性化加工的新文化碎片不能有效地融入原有文化体系,则可能会被原有文化体系排斥在外而处于游离的状态。随着游离的文化碎片的不

  3)互动性交流完成创造性重构。在与原有文化结构体系进行交流对撞的过程中,如果经过个性化加工的新文化碎片不能有效地融入原有文化体系,则可能会被原有文化体系排斥在外而处于游离的状态。随着游离的文化碎片的不断增多,其所带来的文化冲击力会导致原有文化体系的重组与变形,从而创造形成一个新的文化结构。这一过程可称之为“创造性重构”。整个“创造性重构”的过程不仅包括个人意义的文化重构,还包括通过交互重组的社会化文化缔构。通过校园网络媒介的交互性特点,师生个人的独创性文化建构在相互碰撞中而被社会整体文化结构体系所吸纳,从而使个人文化知识的创新,汇聚成为整体文化结构的创新。随着网络文化体系的不断发展,校园网络媒介的这种创造性文化重构功能对学生的影响也将不断地拓展与延伸。
  校园讯息传播力 讯息传播原理认为,编辑活动就是采集信息,整理为讯息,并对讯息成品进行选择和加工,使之纳入特定的传播媒体,以实现传播目的、效果和方式的组织性缔构性劳动。网络媒介下的校园文化传播仍然具有教育、引导、渗透、规范等功能。因此,各高校应主动占领网络媒介,积极引导和开展主流文化宣传教育,从而使校园网络媒介的讯息传播力发挥正能量。
  1)加强网络道德素养教育。互联网是一个可以自由发挥网民个性的开放空间,然而,其无束性和匿名性所带来的混乱无序却一直遭人诟病。如何在校园网络媒介环境下营造一个整体和谐的网络文化氛围,成为各高校亟待解决的中心议题?首先,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文化观和道德观,引导学生遵循网络基本秩序,抵制网络不良信息,学会健康文明上网,努力营造健康有序的网络环境。其次,要把网络道德和网络技术置于同等重要的层面,不仅要重视培养学生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拓展专业知识的能力,还要通过网络道德教育增强学生的信息鉴别和分析能力,教会他们利用校园网络媒介提升自己的信息素养和安全意识。此外,还要广泛开展学生网络心理辅导与咨询教育活动,引导学生以健全的网络人格适应网络环境,使他们逐步成为网络世界的主宰者和建设者。
  2)培养一批网络德育教学工作者。要提升高校校园网络媒介信息传播的思想性、教育性和指导性,就必须重点培养一批专兼职结合的德育教学队伍。这支队伍既可以包括校院领导、专家学者,也可以包含相关部门负责人、学生辅导员,甚至可以涵盖中青年教师及部分学生干部等多个群体,从而使这个多层面的网络德育教学队伍成为校园网络信息的收集者、发布者、传播者与管理者。同时,还可以组织有关专家学者开设网络学习指南专题辅导,引导学生合理利用校园网络媒介进行专业学习和技能发展,真正使互联网这个知识宝库发挥正效应、正能量。兼职的网络德育工作者还可以联合校内的网络红客和网络评论员,在校内论坛上就热点问题进行主动导贴,积极跟贴,及时发布正面观点,及时引导网上舆论,从而切实有效地发挥网络德育教学的实效性。
  3)引导网络舆论新格局。针对一些重要而敏感的网络信息,要进一步规范完善有效的管理制度体系,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全面清除、过滤各种不良信息,并及时纠正、教育校园网络媒介中出现的不当言论,甚至还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参与学校网络文化建设,以学生的视角、观点及语言对热点问题进行正面分析与讲解,使他们理性认识现实生活与网络生活的各种关系,从而有效发挥校园网络媒介的文化教育功能。不仅如此,还可以利用校园网络媒介的多媒体融合优势为传统学校文化活动渲染气氛,通过校园微信、数字图书馆、云教室等现代化校园互动媒体,可以开展网上网下相结合的丰富文化活动,从而使学校传统文化生活焕发新的生机。
  3 结语
  “学校文化缔构力”“文化符号建模力”“校园讯息传播力”是校园网络媒介在其活动范围内所联结的三个特殊矛盾形成的一种机制。这种机制不是静止的,而是运动的,在实践的运动过程中,校园网络媒介这三条基本的内部特殊规律循环往复、螺旋上升成为周期性的规律。学校文化缔构力是文化符号建模力与校园讯息传播力的基石与归宿,它推动着二者的生发与延展;文化符号建模力是学校文化缔构力与校园讯息传播力的途径与载体,它的发展会促使二者发生质变与重构;校园讯息传播力是学校文化缔构力与文化符号建模力的效果与方式,它使二者的功能得到不断的拓展与更新。这三条基本规律间的互动交流,可以催生、促成新的内容,而这些新的内容便是人类新鲜的精神文化资源。这些新文化资源与旧的教育资源不断互补更新、共生融合,形成源源不断的、具有生命力的文化教育体系,从而实现人的自由、和谐、全面发展的教育终极目的。这不仅是学校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更是人类文化发展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王振铎,赵运通.编辑学原理论[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7:2-46.
  [2]谢新洲.网络传播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32-50.
  [3]雷跃捷,辛欣.网络新闻传播概论[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1-216.
  [4]夏晓红.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M].济南:泰山出版社,2008:26-89.
  [5]张怀琛.关于网络信息传播“碎片化”的思考[J].青年记者,2010(12):39-40.
  [6]王竹立.新建构主义:网络时代的学习理论[J].远程教育杂志,2011(2):11-18.
  [7]顾佳隽.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浅析[J].青年记者,2011(11):69-70.
  [8]史秀璋.校园网络文化研究与探索[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08(2):32-35.



  核心期刊网(www.hexinqk.com)秉承“诚以为基,信以为本”的宗旨,为广大学者老师提供投稿辅导、写作指导、核心期刊推荐等服务。
  核心期刊网专业期刊发表机构,为学术研究工作者解决北大核心CSSCI核心统计源核心EI核心等投稿辅导咨询与写作指导的问题。

  投稿辅导咨询电话:18915033935
  投稿辅导客服QQ: 论文投稿1002080872 论文投稿1003158336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1003158336@qq.com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论文  
热点论文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9-1503-3935
微信号咨询:
18915033935
网站简介 核刊总览 普刊专栏 期刊验证 学术答疑 服务流程 写作指南 支付方式 信用说明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提供投稿辅导 论文投稿 投稿辅导 核心期刊检索 核心投稿辅导等服务,本站刊载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
并不意味着本站认同,部分作品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或相应的机构;若某篇作品侵犯您的权利,请来信告知:100315833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