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校校园网络媒介的编辑力
时间:2016-05-26 14:25来源:核心期刊网 作者:杨晓帆 点击:
次
【论文摘要】编辑缔构论应用于高校校园网络媒介研究,即缔造学校文化结构的学校文化缔构力、创建文化结构模式的文化符号建模力和传播文化讯息的校园讯息传播力。这三条基本规律的互动交流,可以促进新旧文化教育资源互补更新、共生融合,形成源源不断的文化
【论文摘要】编辑缔构论应用于高校校园网络媒介研究,即缔造学校文化结构的学校文化缔构力、创建文化结构模式的文化符号建模力和传播文化讯息的校园讯息传播力。这三条基本规律的互动交流,可以促进新旧文化教育资源互补更新、共生融合,形成源源不断的文化教育体系,从而实现自由、和谐、全面发展的教育终极目的。
【论文关键词】高校校园网络媒介;学校文化缔构力;文化符号建模力;校园讯息传播力
Abstract The application of three principles of Redactology to the study of campus network media, is innovation principle for university culture, creation principle for cultural symbol and communication principle for campus information. The three principles are a kind of mechanism formed by three connected particular contradictions in the context of campus network media, interaction between them can promote complementary creation and cross fusion for new cultures resources and old education resources during the process of practice, which could form a viable ongoing cultural education system to realize the ultimate target of education for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human freedom.
Key words campus network media; innovation principle for university culture; creation principle for cultural symbol; communication principle for campus information
1 前言
“编辑缔构论”的创始人王振铎先生认为,一切编辑活动大体上都可以用三条基本原理来概括,即文化缔构原理、符号建模原理和讯息传播原理。这三条原理概括了整个编辑活动的基本规律。本文就以这三条编辑学原理为出发点,简要分析高校校园网络媒介活动的三条基本的特殊规律。
2 高校校园网络媒介活动的三条基本规律
学校文化缔构力 文化缔构原理认为,编辑活动贯穿于整个精神文化创作品的创造、编修、审核、选择等有序化过程中,缔造着记载人类精神发展历程的整个文化结构及其历史。作为广大师生了解各类信息、查找学校资料、编撰校史及年鉴的最便捷的平台,校园网络媒介充分发挥了其即时性、全面性、互动性、纵深性的优势,逐渐成为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赋予其新的内涵与特征。
1)校园网络媒介是学校文化的集中体现。学校文化是一个学校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和具体体现,它包括学校的历史文化传统,以及被广大师生员工所普遍认同的价值观念、文化观念、生活观念等意识形态,并一直贯穿于整个校园的教学、管理、科研、生活等各个方面,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网络媒介则是以网络为媒介,以文化为内核,在开放的校园虚拟空间中自由实现多元文化信息的创造、获取、传播、交流与融合,是学校文化的延伸和拓展,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信息传递及时、覆盖范围广、资料重访率高、形式多样等优势,大大增强了先进文化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是教育者传播主流文化和先进文化的重要手段和前沿阵
地;它不仅为师生构筑起一种全新的网络生活方式,而且深刻地影响和潜移默化地改变学生的认知、情感、思想与心理,带来传统校园文化建设中师生观念的不断更新,从而进一步构建网络时代新的学校文化格局。
2)校园网络媒介是宣传学校文化的重要窗口。作为高校的主流传播媒介之一,校园网络媒介不仅是广大师生交流、学习、参与学校管理、政务公开、展示才能的平台,也是展示学校精神风貌、宣传学校文化的重要窗口。它可以很好地避免纸质媒介信息传播渠道单一、双向性与互动性差、信息检索方式落后等局限性,为广大师生快速有效地提供自由选择的空间。校园网络媒介上的新闻、视频、图片等板块的内容都可以随时、重复地点击查看,这种以图、文、声、像的形式,传送大量感官的信息,更具有可观性和可感性,为学生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
通过校园网络媒介,学生可以了解校内外重大新闻和学校的新近动态,在方便其生活和学习的同时,还能够有效引导学生的价值取向,推动三大校园精神文明的建设。通过在网络媒介上推送一些寓教于乐的互动内容,校园网络媒介可以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来影响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培养他们的人生价值观,从而进一步促进大学生的心灵建设,塑造大学生的优秀品质。
3)校园网络媒介是创新学校传统文化的前沿阵地。高校是问道解惑的发源地,学校文化承担着以培养创新精神为核心的使命。学校文化建设不仅需要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方向保持一致的内涵建设,也需要用新技术手段实现学校文化引导、宣传、凝聚的核心功能。随着高校校园网络媒介的普及与完善,学校的传统文化格局将会在网络媒介文化的冲击下发生本质化改变,新旧文化格局将在不断的对撞过程中彼此吸收融合,并逐渐形成新的主流文化,被广大师生员工所认同。这种新的文化格局将进一步促进学习模式、教学模式乃至知识技术的改革与创新,从而进一步引领和发展学校文化建设中的创新文化。
因此,把校园网络媒介研究引入学校文化建设的总体规划中,探索以网络媒介文化为核心的校园文化建设,不仅是广大师生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提升人文素养,实现自我价值的有效途径,更是促进学校主流文化持续健康发展的不竭动力与坚实基础。
文化符号建模力 符号建模原理认为,文化符号是以硬性物质材料作为载体,用以指物表意、传播交流的软性物质结构。而整个人类的编辑活动,就是利用各种不同的文化符号实现文体模式与媒体模式的缔构过程。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 互联网逐渐渗入高校的各个层次和角落, 并通过其独特的网络符号重构方式,创造出一种以现代技术、文化、教育、价值为核心内容的文化结构模式。
1)碎片化信息累积共享文化资源。在网络连接形成的文化交流时代,信息的发布者与接收者可以进行无障碍转换与对接。因而,人类各种文化的交流与对撞在网络中不仅能够得以充分展现,还可以实现有效交融。在高校这个文化交流的密集地,校园网络媒介更是为广大师生筑建了一所不受时空限制的多维“校园”。在这样一个协同学习的环境中,学生可以通过校园网络媒介进行搜索点击、交流互动,并对原始文化碎片与信息进行简单的拼接、剪贴与述评,创造成为文化建构体系的一个原始的素材,并通过网络媒介形成文化共享与交流,构成具有时代特色的网络文化模式。这种创造性的文化累积过程,不仅可以挖掘学生的思维潜力,促进其个性的发展,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从而为培养良好的创新素质打下基础。在这一点上,校园网络媒介对于传统教育模式而言,具有更加深远的意义。
2)个体加工形成文化多元结构。当校园网络媒介中的知识或信息碎片累积到一定程度时,学生的思想会逐渐发生质的飞跃,也就是说他们会对某些零碎的文化资源形成初步的认知与理解,并通过对语言、规则及概念的分析与应用,找到这些知识碎片的某些共性与特性,并经过个体化加工、组合与改造,以及校园网络媒介的信息交流与分享,实现与原有的文化体系的对接与交融,从而构建具有共性特点的个体文化结构模式。由此,通过校园网络媒介,广大师生可以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参与世界文化的历史进程,以及多元文化所带来的自由、平等与竞争,并在与各种观点不断的交流对撞中,他们的思想逐渐成熟与理智,最终形成多元化网络文化结构。
|
核心期刊网(www.hexinqk.com)秉承“诚以为基,信以为本”的宗旨,为广大学者老师提供投稿辅导、写作指导、核心期刊推荐等服务。
核心期刊网专业期刊发表机构,为学术研究工作者解决北大核心、CSSCI核心、统计源核心、EI核心等投稿辅导咨询与写作指导的问题。
投稿辅导咨询电话:18915033935
投稿辅导客服QQ:
1002080872、
1003158336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1003158336@qq.com
|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