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认知传统中承继的信息处理和图灵计算的观念完全排除了意识和意识的体验,使第一代认知科学理论以三大基本假设为基础:(1)认知状态是具有心理内容的计算一表征的计算关系;(2)认知过程是具有心理内容的]计算一表征的计算操作;(3)计算的结构和表征都是数字符号]的。 因此,在认知主义的心智理论中,计算一表征就成了“阿基米德点”人类的认知以数字计算机的运行为摹本;认知过程就是抽象的符号式的心理表征;心智活动的方式就是符号操作;这些符号具有表征世界,或者表征以某种方式运行的世界的功能。显然,这种认知主义的假设隐含着关于心理世界和物理世界二元分立的三个哲学前提:(1)我们处在一个拥有独特性质的物理世界中;(2)通过内在地表征这些性质我们可以再现这个世界;(3)存在一个内在的与客观的物理世界相分离的实现心理表征的主观世界。这三个假设共同建构了关于世界以什么方式存在,以及我们是谁、我们如何知晓世界的一系列不加怀疑的二元论承诺。 但是,认知主义的最大困境是,抽象的符号计算如何可以表征外部世界,计算机如何具有意向性,表征内容的意义何在?他们的解释是,基于表征的计算能够在大脑或机器中用符号编码的方式物理地实现,这种物理的实现就与世界建立了意义关联。正如1976年纽厄尔和西蒙的“物理符号系统假设”所断言,物理符号系统具有产生智能行为的充分必要条件。显然,这只有在承诺所计算的符号既是物理的又包含语义才有可能。在这一点上,计算主义者派利夏恩认为:表征本身就是涉身性的桥梁,因为计算根本上就是语义的,计算机的句法已经反映或编码了语义,因此计算机具有意向性,计算就是消除语形和语义(物理与心理的)“解释鸿沟”的桥梁。福多(J.Fodor)从因果解释的角度提出,心理意向的实现机制就是符号化的思维语言的计算,这是“我们所具有的唯一真正严格的认知科学(科学的心理学)”。意向状态之间的因果关系就是由纯形式的计算过程一符号序列的转换得到实现的,计算就是符号的因果性及其语义性的中介桥梁。 但是,认知主义最初把心智过程理解成大脑内部的符号计算时,完全排斥意识和意识经验,心智就被分隔成两个完全不同的区域:个人主观的心理状态与大脑中实现的符号计算状态,这种大脑计算的心智过程与内在的意识经验的分离,引发一系列的“心、一身难题”(1)“见象学”的心一身问题:作为计算机的大脑如何拥有主观的意识经验?(2)“计算”的心一身问题:大脑如何完成推理、信念和意识经验的计算?(3)心一心问题:计算的心理状态和主观意识经验的心理状态之间是什么关系?显然,每一个问题都是前述的“解释鸿沟”的某种变体。而接下来我们将看到,生成认知进路如何在“生命之心”的框架下重述“解释鸿沟”并将其转化成“身一身问题”。 (二)生命中的心智 瓦雷拉和汤普森主张,在生命与心智之间存在深刻的连续性一心智是生命之心(mindinlife),这种主张包含着三重义涵。首先,生命的最根本的特征是自创生性和自治性。二者是指一个自组织生命系统具有的特性,由自身内生的、自组织的和自我控制的动力机制决定。其次,意向性包含主观体验,是“主观的鲜活的身体”的内在基本特征。所谓“主观的鲜活的身体”不是笛卡尔意义上物理的身体,而是有生命的活的有机体,是在生活世界中包含意识的主观体验的生命有机体。因此,对于意识和意识经验的解释必须从生命的自创生性、自治性和意向性三者的内在关联的视角进行解释。再次,在整体论意义上,生命包含有机体、主观的鲜活的身体和生活世界(life-vorld)三大要素,在这种观念下,心智是生命之心。 从上述的生成进路的基本主张中,我们获得了对于“解释鸿沟”的一种非物理主义的因果说明,同时对于意识和意识的体验又是一种目的论说明。汤普森声称,这种目的论与可能滑向设计论立场的外在目的论有着重要的区别,它是一种被称为“自然目的论”的“内在目的论”形态。依照这种目的论,生命不是依赖外在设计的结构性或功能性的造物,生命本身具有一种特殊的内稟性,包含着一种自创生的“自然的目的性”。这种目的性完全不同于上帝造物或人工造物的设计的目的性,而由一种作为自我生产和自组织的有机体的内在机制决定。它的特征是生命中“先在地”就包含着意识和意识经验,包含着自我性和意义的生成,或者说,其目的性是内稟的自我性和意义的自生成性。 因此,意识和意识经验的产生将不服从物理的因果律,而是通过有机体的自组织系统的部分与整体的互惠因果作用涌现出来。自组织过程使大脑、身体与环境耦合成为一个动力系统,其因果律体现为系统内局部与整体的循环因果性(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互惠影响)。这种循环因果性就是心智产生于生命这个自治系统的自组织过程的涌现机制。 (三)生成进路如何消解“解释鸿沟” 显然,这种生命之心的结论与传统对“意识难题”和“解释鸿沟”问题的理解有着重大差异。如果以“生命中主观的鲜活的身体”概念取代二元分立的对于“意识难题”进行说明,最初的‘心、一身问题”就转换成为了“身一身问题”。所谓的“鸿沟”不再是两个根本不同的本体(心灵一肉体)之间的“鸿沟”和心理一物理的“鸿沟”而是存在于涉身性的两个生命子类一即作为生命有机体的身体与具有感受体验和意向活动的、在环境中运动着的鲜活的身体之间的关系,因此,也就不存在心理一物理的绝对鸿沟和心一身的绝对对立了。鲜活的身体就是生命身体在环境中的运动状态,包含着意识和意识经验。意识和意识经验是生命有机体在生存中与环境打交道所生成的东西。 可见,生成进路就是试图理解作为一种自治系统的鲜活的身体、它的意义的生成,以及现象世界是如何构成的。如此推论,大脑就未必是意识产生的最小充分条件,大脑不过是有机体的一个器官。因此,不是大脑具有心智,而是有意识地与世界打交道的、作为整体的有机体的、活生生的人具有心智能力。在生成认知进路的倡导者看来,这种对于意识和意识体验的说明为“解释鸿沟”搭建了一座“自然主义的新桥梁”。他们的代表人物赫利(Hurly)和诺伊(Nog)还对目前寻求意识神经相关物的NCC进路的错误根源做出了说明:事实上并不存在与特定意识内容相匹配的大脑神经相关物。通过经验研究案例,他们讨论了关于知觉意识经验的三种不同类型的“解释鸿沟”。(1)绝对鸿沟:为什么神经过程终究会产生意识经验?类型鸿沟:为什么某种神经活动刚好产生的是视觉体验而不是听觉体验?(3)类型内部个例鸿沟:为什么某种神经活动产生的颜色体验,刚好是看见红色的体验,而不是绿色的体验?赫利和诺伊认为,神经科学关注的不应是绝对鸿沟,而应着力研究类型鸿沟和个例鸿沟。 |
核心期刊网(www.hexinqk.com)秉承“诚以为基,信以为本”的宗旨,为广大学者老师提供投稿辅导、写作指导、核心期刊推荐等服务。 核心期刊网专业期刊发表机构,为学术研究工作者解决北大核心、CSSCI核心、统计源核心、EI核心等投稿辅导咨询与写作指导的问题。 投稿辅导咨询电话:18915033935 投稿辅导客服QQ: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1003158336@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