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放任型治理方式下,品牌所属企业给予其他品牌价值共建成员充分的自由,在品牌价值共创过程中由成员自主决策,品牌所属企业在此过程中不进行干预,成员的行为选择完全出于自身意愿和个人感情,则在品牌参与行为和品牌公民行为中,共创行为更具创造性,但同时由于受控程度低,品牌共建网络成员的行为一致性难以保证,相对难以聚焦于品牌建设。
引导协调型治理方式相比强权控制型治理方式,在施加品牌所属企业的影响时更加温和,倾向于更多考虑其他品牌共建网络成员的利益、体现对成员在共创中自身积极性和能动性的尊重。因此,品牌共建网络成员将获得更高满意度,因而贡献于品牌价值共创的意愿将获得明显提升,同时这种风格的治理方式又施加了围绕品牌建设的适度引导,避免成员对品牌价值共创目标的偏离,最有可能产生高于基础水平的品牌参与行为和品牌公民行为。
4总结
本文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得出了基于社会化网络的品牌治理框架中的构成要素,分别是治理文化、治理规范、网络关系和治理方式的结论。
品牌治理的作用在于通过保障品牌价值共创活动,实现品牌价值增加,品牌治理的四个维度在此过程中从不同角度合力完成了品牌治理的使命。合作的文化在品牌治理中的作用在于提供开展品牌价值共创的氛围和对品牌价值共创的基本认识,因此是品牌治理的基础要素;品牌治理规范,无论是明文规定还是无形规则,都是开展品牌治理实现品牌价值共创的保障,是品牌治理的核心要素;网络关系则反映出品牌治理对象的结构特点,是品牌治理的实施空间;治理方式是品牌治理的手段和对品牌共建者施加影响的方式,与品牌治理规范相结合,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品牌治理施加影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Davis D F.The Effect of brand equity in supply chain relationships[D].The University of Tennessee,Knoxville,2003:144157.
[2]Jones R.Finding sources of brand value:developing a stakeholder model of brand equity[J].Brand Management,2005,13(1):1032.
[3]Foley J & Kendrick J.Balanced brand: how to balance the stakeholder forces that can make or break your business[M].San Francisco:JosseyBass,2006:101153.
[4]Merz A M,He Y,Vargo S L.The evolving brand logic: a servicedominant logic perspective[J].Journal of Academy of Marketing Science,2009,37(3):328344.
[5]Hatch M and Schultz M.Toward a theory of brand cocreation with implications for brand governance [J].Journal of Brand Management,2010,17(8):590604.
[6]王彦勇.基于利益相关者的品牌治理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管理学院,2013:4849.
[7]Burt R S.The contingent value of social capital[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1997,42(2):339365.
[8]Lavie D.Alliance portfolios and firm performance:a study of value creation and appropriation in the U.S. software industry[J].Strategy Management Journal,2007,28(3):11871212
|
核心期刊网(www.hexinqk.com)秉承“诚以为基,信以为本”的宗旨,为广大学者老师提供投稿辅导、写作指导、核心期刊推荐等服务。 核心期刊网专业期刊发表机构,为学术研究工作者解决北大核心、CSSCI核心、统计源核心、EI核心等投稿辅导咨询与写作指导的问题。 投稿辅导咨询电话:18915033935 投稿辅导客服QQ: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1003158336@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