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2技术路线水土流失普查,将充分应用统计报送、地面抽样、遥感解译、定位查验、空间分析、模型判断等技术方法和手段。通过统计报送获得全国1981—2010年30a(1981年前未建站的区域,登记建站以来的)降雨、风等气象资料,计算分析获取影响水土流失的降雨侵蚀力、风力因子等外营力因素;利用国家普查土壤资料,计算全国不同土壤的侵蚀特性;利用DEM提取影响水土流失的地形因子;通过对等遥感数据解译与反演分析获得植被、表土湿度、年冻融日循环天数、日均冻融相变水量等侵蚀影响因子;利用野外调查单元数据经过空间分析获得水土保持工程措施、耕作措施因子、地表粗糙度等侵蚀因子;利用侵蚀模型定量计算土壤流失量,综合分析水蚀、风蚀、冻融侵蚀的分布、面积和强度。 本次普查中,为获得充分的现场资料,按照分层抽样方式确定75846个野外调查单元(水蚀68155个,风蚀4924个,冻融侵蚀2767个)。在每个野外调查单元内,现场调查各种水土流失影响因素的状况。 2.2侵蚀沟道普查内容与指标 2.2.1普查内容与指标水蚀区侵蚀沟道普查内容包括沟道的地理位置、沟道特征、危害等。不同的沟道对象,普查指标不同。 (1)泥石流沟道普查指标:包括泥石流沟道的位置、流域面积、主沟长度、沟道纵比、危害等。 (2)崩岗普查指标:包括崩岗的位置、面积、平均深度、沟口宽度、崩岗类型等。 (3)侵蚀沟道普查指标:包括侵蚀沟道的位置、面积、长度、纵比等。 2.2.2技术路线侵蚀沟道普查,将充分利用遥感影像、地形分析、现场访问和勘查等技术方法和手段。利用遥感影像与DEM提取侵蚀沟道基本信息,通过野外调查进行复核、完善,汇总得到普查成果。 (1)泥石流沟道。由县级普查机构通过野外调查获取沟口的地理位置和沟道方向,并填写活动状态及危害等;由省级普查机构在此基础上利用DEM和遥感影像提取沟道特征属性,完成调查的汇总工作。 (2)崩岗。由县级普查机构进行现场调查,获得各项指标,由省级普查机构汇总。 (3)侵蚀沟道。由省级普查机构利用DEM和遥感影像提取沟道,并建立沟道清单(包括相关属性),下发县级普查机构进行现场复核。普查流程见图4。 2.3水土保持措施普查内容与指标 2.3.1普查内容与指标在本次普查中,“水土保持措施”是指为防治水土流失,保护、改良与合理利用水土资源,改善生态环境所采取的工程措施和植物措施,不包括农业耕作技术措施。 水土保持措施普查指标包括基本农田、水土保持林、经果林、种草、封育治理及其它措施的面积,淤地坝的数量、已淤地面积,坡面水系的控制面积、长度,以及小型蓄水保土工程的数量、长度。 水土保持治沟骨干工程是指是为提高小流域坝系的防洪能力,减少水毁灾害,在沟道中修建的库容为5.0×105~5.0×106m3的控制性缓洪、拦泥淤地工程。治沟骨干工程普查指标包括治沟骨干工程名称、控制面积、总库容、已淤库容、坝顶长度、坝高和所属项目等。 2.3.2技术路线水土保持措施普查,以各级政府及其部门的统计资料、公开发布的年鉴等为基础数据源,并结合实地抽查,综合分析得到县级行政单位(即以县级行政单位为单元)水土保持措施的类型、数量,省级普查机构充分论证、复核修正,得到普查成果。 水土保持治沟骨干工程普查,以工程设计、验收资料为基础资料,采用现场逐坝调查方法,获取各项指标,并经省级普查机构复核确认。 3、普查组织与进度安排 3.1组织机构 为加强对水利普查工作的领导,国务院成立了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领导小组,并设立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普查的组织和实施工作。在领导小组办公室,下设了水土保持专项普查工作组,具体负责水土保持普查工作。 3.2进度安排 按照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的统一安排,普查工作在2010年启动,至2012年结束,历时3a。包括前期准备、清查登记、填表登记、汇总发布等4个阶段。水土保持专项普查工作组根据水土保持普查特点,按照水利普查总体安排,制定了水土保持普查各年度任务计划。 (1)2010年编制普查技术材料,完成普查试点,开展普查培训,完成气象资料收集、基础资料整理、全国面上的水土流失因素信息提取和野外调查单元确定。普查技术材料由水土保持专项普查工作组组织完成,并按照规定分发给相关机构;基础资料由水利部统一购置、处理,并根据普查需要分发到省级和县级普查机构;省级普查机构,主要负责收集和整理省级工作必需的资料,完成水土流失野外调查单元范围划定,并分发相关资料,协调与指导县级普查工作;县级普查机构,主要负责完成气象资料收集,协助做好水土流失野外调查单元范围划定。 (2)2011年全面实施普查、数据质量检查与审核、数据报送等。县级普查机构主要负责野外调查单元水土流失调查,侵蚀沟道实地核实和水土保持措施统计登记等;省级普查机构主要负责野外调查单元水土流失数据处理,侵蚀沟道提取,水土保持措施数据审核论证等;流域机构主要负责全国侵蚀沟道数据汇总,流域数据抽样评估与审查,技术支持等,水土保持专项工作组和技术协作机构负责技术支持,问题研究与解决方案制订,数据初步汇总处理等。 (3)2012年数据汇总、结果论证和成果整编发布等,主要由水土保持普查专项工作组、流域机构、技术协作机构等共同完成。 4、普查预期成果 水土保持普查成果包括反映全国水土流失、侵蚀沟道、水土保持措施以及相关影响因素的图件、表格、文字报告和数据库。 (1)普查报告。全面总结普查工作的组织、实施和技术等,分析我国水土流失及其治理的布局、数量和动态变化。 (2)普查图件(册)。针对不同范围、不同管理需要,按照全国、流域、行政区划制作相关图件(册),为小流域综合治理、区域水土保持规划、流域规划等提供不同分辨率下的数据支持。 (3)普查数据库及其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库包括气象、地形、土壤、植被、措施等水土流失影响因素数据,水土流失、侵蚀沟道、水土保持措施的数据(包括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普查获得的视频、影像和音像数据等。管理信息系统将实现普查数据的处理与上报、普查数据存储与管理、数据分析与评价、信息查询与应用等功能。 |
核心期刊网(www.hexinqk.com)秉承“诚以为基,信以为本”的宗旨,为广大学者老师提供投稿辅导、写作指导、核心期刊推荐等服务。 核心期刊网专业期刊发表机构,为学术研究工作者解决北大核心、CSSCI核心、统计源核心、EI核心等投稿辅导咨询与写作指导的问题。 投稿辅导咨询电话:18915033935 投稿辅导客服QQ: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1003158336@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