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以年中国各省面板数据为样本,研究人口空间分布和人口净迁移对区域经济增长收敛性的影响。结果显示:中国的区域经济增长已经出现空间聚集现象,主要表现为东部地区集中偏高,西部地区集中偏低;随着改革的深入和经济的发展,东、中、西部三大区域的省际经济差异表现为长期趋同;但城市人口空间分布不合理,大城市、特别是特大城市已出现人口规模不经济抑制区域经济的增长;劳动力的省际迁移已出现过度的现象,因此劳动力的适度回流将有助于区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各省的经济发展仍然依赖于固定资产投资、基础设施发展水平和城乡储蓄,因此生产要素在空间上的不合理聚集,更容易导致区域经济发展两极化。
【关键词】劳动力流动,区域经济,空间计量
—、问题提出及文献概述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劳动力的大规模迁移为经济增长做出了举世瞩目的贡献,但在总体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区域经济差距却不断拉大。缪尔达尔的累积循环因果关系理论认为,区域经济差距由于经济累积作用呈逐渐扩大的趋势。但威廉姆森的倒“”形理论、弗里德曼的外围理论和赫希曼的不平衡增长理论则都认为区域经济差异变化是一个不断波动的过程。对此,国内外均有学者从发散和收敛的角度对这一波动趋势进行理论和实证分析。早在年等(运用新古典经济模型趋同模型测度了美国和日本等个国家的经济收敛状况。等(总结了种类型的区域收敛并采用收敛和收敛研究了年美国区域经济的收敛情况,从空间角度揭示了区域经济收敛的动力机制。
国内相关研究中,蔡昉、都阳(研究发现中国地区经济增长中存在着俱乐部趋同和条件趋同的现象,指出实施西部开发战略的含义在于创造条件使地区经济增长形成趋同的趋势,投资的重点应该选择那些能够改进西部地区经济增长条件的领域。刘强(把劳动力流动纳入趋同检验,发现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收敛性具有显著的阶段性和区域性。
全国分为大区域运用向量自回归模型,来研究区域经济的互动关系和溢出效应。盖文启等采用马尔科夫链改进的灰色预测法对中国未来年的经济发展态势进行了预测揭示了中国未来区域经济发展收敛性的方向。段平忠、刘传江、毛新雅、翟振武(等学者采用新古典模型分析中国人力资本、人口净迁移对区域经济增长收敛的影响。大多偏向于研究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和区域经济的溢出效应及收敛性,鲜有关于中国城镇化进程中人口流动、分布情况与区域经济增长空间联动性的分析,基于此,本文以年中国个省份数据为样本运用空间滞后回归模型和散点图,对中国省份经济增长的收敛性进行测度,并分析劳动力流动与区域经济增长的联动作用。
二、研究方法及数据说明
一)研究方法
新古典经济模型是由等(在分析区域经济增长的收敛性问题时提出的,由于人类的生产经营活动总是在一定时间和地域范闱内进行的,根据空间计量经济学理论某一地域的某种经济现象与邻近地域的同一经济现象是相关的。因此,考虑到区域经济的空间相关性,本文将带有权重矩阵的空间滞后因子加入到新古典经济模型中,
二)数据来源与检验
实证研究主要选取年各省的面板数据(剔除不临接的海南省),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和各省统计年鉴。为避免出现伪回归,先对数据进行平稳性检验(检验),经检验各变量序列均平稳。主要变量定义为:省经济增长率指各省人均的年增长率;省经济发展水平(指各省人均对数值;人口规模指以城市人口规模的自然对数值来反映劳动力存量;劳动力净迁移率是省人口增长率减去其人口自然增长率;固定资产投资率为固定资产投资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基础设施水平〃以各省的公路覆盖率为代理变量;城乡储蓄率指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省际收入差距是各省城镇居民人均收入与全国城镇居民人均收入的差距(以标准化后的人均收入为代理变量);往返便利程度(以各省的公路覆盖率为代理变量;邻接省份的经济增长率(识指邻接区域的经济增长带来的影响;邻接省份的经济发展水平指邻接省份经济发展水平带来的影响。
三、实证结果及其分析
一)中国省际经济差异的趋同测度
在刻画中国省份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时本文选取人均的变异系数和泰尔指数两项指标来测度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绝对差异的变化情况变异系数卜泰尔指数穴山。其中,为省的人均,为省的占全国总量的比重,变异系数和泰尔指数越大说明各省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越大。描述了年中国个省份人均水平差距的演变趋势。从图可以看出,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省际经济差异逐渐拉大,但年的年大饥荒迫使中国政府对资源进行重新配置,使差异降低;年计划经济体制下,随着国内经济的发展,省际经济差异缓慢拉大;改革开放以后,年随着市场经济的开启,由于东北、华北等一些老工业基地经济不景气,加上广东、浙江、福建等省经济迅速崛起,经济差异逐渐减小;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由于资源禀赋的差异,省际经济差异逐渐变大,说明市场机制真正开始对中国经济有显著作用是在年以后年以后,随着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等战略的实施,省际差异再次逐渐缩小。
为进一步考察东部、中部、西部三大地区经济增长的异同,将中国省际经济差异划分为三大地区的内部差距进行比较。图的变异系数变化趋势显示,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经济省际差距主要以东部地区为主导,但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这种主导作用正在逐渐削弱;东部地区省际经济差异一直比中、西部高,中部地区的经济差距较小且该基本格局一直没有改变;西部地区年以前省际经济差异一直维持在较低水平,但年以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该差异逐渐增大,这主要是由于分阶段发展的指导“思路,使重庆、内蒙古先行发展,其他西部省份发展相对滞后;从长期发展趋势看,东、中、西部三大区域的省际经济差异随着———改革的深入和经济的发展会逐渐趋同。
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
实证结果表明,从长期看中国省际经济差异呈现趋同,对此,下面将探讨劳动力流动与空间因素对区域经济增长指数反映了空间相临接单年分地区变异系数的变化趋势元属性值相似程度,①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和海南;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和湖南;西部地区包括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在的置信水平下,年各省人均表现为正的空间相关这表明人均出现了空间聚集现象。此外,值呈增长的趋势,表明空间因素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不断增强。
确定全局空间的相关性之后,需进一步考虑观测值是否存在局部空间聚集,哪个区域对全局空间自相关的贡献大,中国大多数省都处在坐标轴的第一、三象限,并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省都出现从第三象限向第一象限移动的趋势,这主要是受中国区域经济分阶段发展战略的影响。改革开放后,东部沿海地区优先发展,从散点图上看,年,广东省从第三象限移动到第四象限,而上海市则从第四象限移动到第一象限可见中央政府向东部倾斜的发展战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此期间,辽宁、黑龙江、吉林省的东北老工业基地却处在发展的相对次位,由于原有经济基础较好,辽宁与黑龙江省处在被低值包围的经济高值区,而吉林省的经济基础稍弱于前面两者地理位置上又在辽宁与黑龙江省之间,所以在散点图上一直处在第二象限。年以后,随着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的实施各省经济都有良好的发展态势。北京市、天津市、辽宁省所属的环渤海经济圈,在国家发展方针和政策的强劲带动下,基础设施建设日益完善、投资结构日益优化、产业结构逐步升级,已成为中国高集聚区域。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福建省所属的长江三角洲区域,是中国另一个高集聚区,其中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发展尤为显著,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中心。
三)中国各省经济增长率上的趋同趋同)
本部分采用空间滞后回归模型对年中国个省份的区域经济进行收敛分析。选取劳动力存量、劳动力净迁移率、固定资产投资率、基础设施发展水平知和城乡储蓄率等指标作为控制变量,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历了从不平衡发展到协调发展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转变。以往研究通常将该区间划分为个阶段:向东部沿海倾斜的不平衡发展阶段(年)、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的启动阶段(年)、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全面实施阶段中国劳动力流动与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联动研究年以后)。本文为了探究西部大开发战略和中部崛起战略是否有显著影响,将区域协调发展全面实施阶段进一步划分为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阶段(年)和中部崛起阶段年)。由于面板数据可能存在异方差的问题,为了消除异方差的影响,采用截面加权的广义最小二乘法进行估计,表给出了各阶段空间滞后回归模型的回归结果。
得到结论:(所有空间滞后回归模型的邻接区域经济回归系数在的显著性水平下均显著大于零,说明中国各省经济增长存在显著的正相关,邻接省经济的高速增长能带动本地区的经济发展;反之,如果邻接省份的经济增长相对滞后也会拖累本地区的经济发展,这与溢出效应的研究结果一致。(对于人均的收敛速度、改革开放初期影响不显著;年,在显著水平下小于零,省际经济差异显著收敛;年,在显著水平下大于零,该阶段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人力资源、社会资本等向经济高速发展的地区集聚,使资源配置不合理,区域经济发展出现两极化,省际经济差异显著发散;年,在显著水平下是不显著的。但从长期看(年),在显著水平下,省际经济差异是收敛的,这与省际经济差异的趋同测度结果一致。(从模型中的控制变量分析,城市人口规模、劳动力省际迁移率从长期看(年)即使在显著性水平下也不显著,但在经济发展初期,省际间经济差异对促进劳动力从经济增长水平低的区域向经济增长水平高的区域流动具有重要作用,而这种劳动力的区际流动,对流人地的区域经济增长具有显著贡献;从长期看,投资率显著为正,说明固定资产投资也是各省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四)中国各省劳动力流动与人均的空间联动分析劳动力省际流动对各省经济发展的影响
为了分析各观测变量对各省经济存量的影响,将被解释变量用人均的对数值替换,以反映各省经济发展水平存量。从长期看,邻接省份的经济水平的回归系数在显著水平下大于零,说明邻接省份的经济发展水平对本地区经济有显著促进作用,这与空间收敛滞后回归模型的结果一致。(基期人均水平的回归系数在显著水平下均大于零,说明基期的经济水平是决定该区域后期经济发展的主导因素。(从其他控制变量看,城市人口规模、劳动力迁移、固定资产投资率和基础设施发展水平对区域经济的影响,长期均表现出明显的促进作用;储蓄率从长期看对经济的发展也是有利的,但在经济开始高速发展之后却表现为负相关,这说明经济高速发展后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强于储蓄。
在区域经济增长影响的控制变量中对劳动力的迁移变量进一步着重分析。城市人口规模从长期看对经济发展具有促进作用,但年的回归系数在显著水平下小于零,这说明中国大城市,特别是特大城市的人口规模增大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已不能再带来更多的贡献。城市人口规模的扩张在给城市提供大量的劳动力的同时,也引发了系列的社会问题,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城市人口规模对经济的作用不是简单的正相关关系,并不是城市规模越大越好,城市人口规模对区域经济的促进作用存在着规模收益递减,在某一规模水平下其促进作用达到最大。中国人口基数大,在城镇化进程中,城市人口分布的差异也越发显著。如北京、上海、广州市,人口密度急剧增大,造成就业难、物价高、治安差、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而中、西部的中小城市,由于基础设施、用工企业等的限制,缺乏对劳动力的吸引力,从而导致经济发展缓慢。这种城市人口的不均衡分布严重制约着区域经济的发展。
从劳动力流动角度看,劳动力省际迁移从长期看对区域经济发展也是显著促进的,特别中国劳动力流动与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联动研究是在经济高速增长的阶段。然而年劳动力迁移率的回归系数在显著水平下小于零,这说明中国劳动力省际迁移已出现过度现象。在中央政府实施东部率先发展的倾斜式发展战略阶段,通过劳动力省际流动,向东部经济高速发展的省份聚集,为中国区域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劳动力的过度迁移一方面使东部城市承受超额的人口负担,就业岗位、住房供给、基础设施等都存在巨大缺口;另一方面中、西部省份由于劳动力的过度流出,人力资源供给不足,发展受到制约。尤其是在年底爆发了次贷危机,继而又引发了欧债危机,在东部沿海省份经济受到波及的情况下,若劳动力继续大规模涌人东部地区,只会给区域经济“雪上加霜”。劳动力的适度回流,将有助于区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这既是市场调节的结果,也是全面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需要。
各省经济发展对劳动力省际流动的影响的年各阶段省份经济对劳动力迁移的回归结果显示,长期看年),省际人均收入差距的回归系数在显著性水平下大于,说明改革开放以来,省际人均收入差距是劳动力在省际间流动的动力,省经济发展水平的回归系数在显著水平下大于邻接省的经济发展水平回归系数在显著性水平下小于,说明如果本省的经济较发达,外省劳动力会流人,反之,邻接省的经济较发达,则本省的劳动力趋向于流出,即经济发达的省存在多方面的绝对优势,吸引劳动力向其流迁;公路覆盖率的回归系数在的显著水平下大于说明劳动力倾向于向交通发达的省份流动,这也间接证明往返便利程度是劳动力迁移的一大影响因素。从不同发展阶段看,年仅省经济发展水平的回归系数在显著水平下大于其他影响因素均不显著。年省经济发展水平和公路覆盖率的回归系数分别在和的显著水平下大于邻接省份的经济发展水平回归系数在显著水平下小于邻接省份的经济发展和公路覆盖率开始表各变量对劳动力在省际迁移影响对劳动力流动有显著影响,劳动力在迁移决策时逐渐将经济发展水平纳人考虑范围,说明中国东部优先发展的战略已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年驱动劳动力在省际流动的动力已发生转变,省际收人差距的回归系数在显著水平下大于,表明劳动力省际转移的主因已变为省际收入差距市场机制主导的经济发展已逐步形成。年,省际收人差距和省经济发展水平的回归系数分别在和的显著水平下大于邻接省份的经济发展水平在显著水平下小于,说明人均收人高、经济发达的省份吸引劳动力向其流动,这也充分体现当前劳动力省际流动主要是区域经济发展和理性人个人收益或家庭收益最大化决策的结果。
劳动力省际流动与省际经济差异的联动作用
改革开放后,中国政府实施向东部沿海倾斜的发展战略,以开放特区为先导,给予了非常优厚的政策待遇,特区经济迅速发展,扩大了省际收入差距,随后便出现了劳动力大规模流动;劳动力的流人优化了特区的资源配置,又进一步刺激当地经济的增长,以此循环带动全国经济总量的增长。在改革开放初期这种“为增长而失衡”的模式毫无疑问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也正是因为这种增长模式,若中央政府不对资源配置给予合理宏观调控,生产要素在空间上的不合理聚集也极易导致区域经济发展两极化和经济结构失衡,出现明显的地区差距、城乡金距、分配恶化等问题。根据模型的检验结果,部分大城市、特别是特大城市已出现了人口规模不经济和劳动力过度迁移的迹象。
四、主要结论与启示
研究表明:
中国省份经济发展空间相关性、空间异质性特征显著存在,受自然禀赋、地理位置和国家政策等影响,中国的省份经济增长呈现显著的空间聚集,主要表现为东部地区省份经济增长集中偏高,西部地区集中偏低;(从长期看,随着改革的深入和经济的发展,东、中、丙部三大区域的经济差异表现为逐渐趋同;(省际人均收人差距和省际经济差异是劳动力在省际间流动的根本动力,改革开放以后人口流动日趋频繁,中国城市人口分布出现不均衡,部分大城市、特别是特大城市的人口出现了规模不经济,并将抑制区域经济的增长;劳动力的省际迁移已出现过度现象,劳动力的适度回流,将有助于区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资源配置在空间上不合理聚集时,易导致区域经济发展两极化。
参考文献:
陈安平《我国区域经济的溢出效应研究》,《经济科学》。
蔡昉、都阳《中国地区经济增长的趋同与差异—对西部开发战略的启示》《经济研究》。
盖文启等(《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性研究—年我国人均发展趋势实证分析》《经济学动态》。
段平忠、刘传江《人口流动对经济增长地区差异的影响》,《中国软科学》。
刘强《中国经济增长的收敛性分析》《经济研究》。
毛新雅、翟振武《中国人口流迁与区域经济增长收敛性研究》《中国人口科学》。
|
核心期刊网(www.hexinqk.com)秉承“诚以为基,信以为本”的宗旨,为广大学者老师提供投稿辅导、写作指导、核心期刊推荐等服务。 核心期刊网专业期刊发表机构,为学术研究工作者解决北大核心、CSSCI核心、统计源核心、EI核心等投稿辅导咨询与写作指导的问题。 投稿辅导咨询电话:18915033935 投稿辅导客服QQ: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1003158336@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