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联系电话
论文范文 当前位置: > 写作指南 > 论文范文 >

《我是路人甲》:港导漂流记

时间:2015-11-20 14:03来源:www.hexinqk.com 作者:刘辉 点击:
2015年暑期档,国内电影票房数字激进到新的高峰,单片屡屡刷新票房纪录。沸腾中,出现种种解析,互联网+、IP电影,这些新名词、新概念成为理解一部电影的起点,年轻的网络写手和互联网界的IT经理成为解答电影问题的新专家。这是电影大时代,还是生活小时代?
  2015年暑期档,国内电影票房数字激进到新的高峰,单片屡屡刷新票房纪录。沸腾中,出现种种解析,"互联网+"、IP电影……,这些新名词、新概念成为理解一部电影的起点,年轻的网络写手和互联网界的IT经理成为解答电影问题的新专家。这是电影"大时代",还是生活"小时代"?在卑微而又震荡的时代中,中国的问题只发生在自己的身边,影像的深度变异、传统电影美学观的抛弃,电影在这个时代的大势走向何方?此时此刻,带有强烈上世纪四五十年代"意大利新现实主义"色彩的《我是路人甲》出现在银幕上,但却并没有引起太大的反响,被淡化为一部"香港导演"关于"横漂"的"鸡汤"电影,通俗化的词语弱化了电影本身的艺术价值,很快这部缺少足够概念的电影被扫出了观众的关注圈。
  冒进与坚持一关于创作的选择
  环顾暑期档各种创新的概念,例如动画创新的《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奇幻创新的《捉妖记》、名导创新的《道士下山》、名嘴创新的《煎饼侠》,而《我是路人甲》是一部回归的电影--回归真实、回归心灵、回归影像、回归社会价值……甚至仅是一部2D电影。在这部励志主题的传统电影中,主角是"万般无奈、国家机密、月月加个鸟"的万国鹏,这种传销式的起名仍无法让人记住,只因他是真正的"路人甲"个飘荡在浙江省东阳县横店镇的底层青年,怀抱幼稚的理想踏人光鲜的明星之路,俗称"横漂"。
  横店本身就是一个当代中国的特殊社会现象,而选择"横漂"这个创作题材,则发自偶然。导演尔冬升在2012年探班徐克剧组时,发现了"横漂"这一群体。他从小在香港清水湾的邵氏片场拍戏当演员,"横漂"演员的生活状态吸引了他,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横店的意义和尔冬升的选择,谙合了内在的旋律,两者都具备一种边缘者的身份。如同片中王婷、魏星等人多次以向往的语气提到的,中国还有另外一个与横店齐名的大影城一一北京怀柔中影影城,甚至那里也有对等的"北漂"。但是,北京的高消费和物价、怀柔基地的官方色彩,在其衬托下,民营色彩的横店显得更加朴素,它对底层人的容纳阈值更低。较于横店,怀柔像是一个梦想,就像结局时万国鹏获得了去北京培训的机会;而出生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尔冬升也"在香港的底层环境中长大,了解演艺圈的辛苦,在横店对"横漂"的偶然发现,激发了一种对于社会和人性关注的创作冲动。同样,作为当下地域政治处境中的"香港导演",尔冬升也认同这种边缘的角色,而选择了一种边缘者的视角。
  《路人甲》不f部从概念出发的电影,而是基于一种情感和体验。为了最初的创作动机,尔冬升花了4个月访问了300多名"横漂"群众演员,200多份影像资料,100多万字文字资料②纽商业、艺术与现实的多重考虑,即便仍有票房上的担忧,但他最终还是确定了这一拍摄项目。从题材到手法,这部电影充满探索性和实验性,这一点甚至和当下商业电影的大潮相冲突。全片无明星,"横漂"群众演员以真实姓名本色表演;故事中的横店生活与现实中的横店生活高度吻合,类似纪录性的生活展示和客观记录,这些新尝试最终带来了票房上的不利。影片最终获得6000万票房,处于投资略亏的状态。在今日票房暴涨的大背景下,显得逆水行舟,格格不人。
  作为一位知名的香港导演,尔冬升的《癫诸正传》《新不了情》《早熟》都曾获得票房和口碑上的成功。他有一套娴熟的制作模式,多年来坚持独立制片,自己编剧、导演,自己投资和制片,是行业内的熟手。对于《我是路人甲》的成败与否,他应有足够的评估和备案,但即使如此,《我是路人甲》的目的也并非一部王家卫式的获奖电影。尔冬升仍旧在角色丰富的性格和表演中,竭力刻画冲突式的剧情,用通俗剧的方式来展现他对社会的看法、对人物的祝福。即使影片有十分强烈的"新现实主义"的手法,也仅仅是一种借用,而不是一种美学主张。在香港的导演谱系中,他不会像徐克突出技术、王家卫突出手法、杜琪峰突出处境'而是一个指导演员表演、把握角色情感的高手,如《新不了情》《早熟》,几乎他所有的电影都最终纳人到通俗剧的酒瓶中。
  对于一位导演,拍戏是一种超现实的感觉,但重心则在于他对于现实的不同看法--这是判断新与旧的分界线。新的电影时代,超现实越来越远;旧的电影则仍在不断地赋予现实的责任感,这甚至无关于数字技术和影像手法。《我是路人甲》是一部传统意义上拥抱美好的电影,角色的命运在影像内外都被赋予祝福,而这部影片的魅力正在于现实与虚构之间的不断重合、不断疏离……重合的是现实性,疏离的是导演的责任感。?导演王晶并非尔冬升的好友,但看过《我是路人甲》后,他在个人微博中称赞:"(尔冬升)真是香港电影领军人物"。这份由衷的感叹来自于老一代人共同的电影
  态度,无论新市场的"脑残化"多么严重,哪怕他们老去,无法再把握今天年轻观众的口味,他们仍然可以坚持一种共同的电影观念,哪怕在现实中失败,也显得十分有骨气。
  真实与现实,中心与边缘
  台湾高雄中山大学的博士诸葛俊在做过横店的调研后,认为"横漂是中国社会发展失衡的大环境问题,是经济过于快速导致的后果之一。"④在这样一个急剧变革的时代,关于城乡社会人群关系、情感状态和生存处境的电影却越来越少。《我是路人甲》这样少见的关注中国社会底层移动性问题的电影,却意外出自一位香港导演之手。
  二三十年前,关于电影功能的问题,多取经于克拉考尔和巴赞的长镜头真实理论,创作成就斐然。时至今日,这一问题在中国乡土社会和城镇的情感茫然和生存困局中又陷入表述的困境。所谓一二三线的城市划分,有着多少个体、团体和社群在情感和现实中挣扎和抉择,但是中国电影极少有反映这一主题的现实作品。某种意义上可以说,电影已越来越弱化其自身的媒介功能。面对现实,已经缺乏搜取题材和发现问题的能力。进而,现实背后的真实性,电影几乎无能触及,现象级电影中充满了虚假和喧哗,并在多媒体方式下带上新的面具。从时间的长河中设想,缺乏真实的艺术将来该如何判断?
  尔冬升从一个老演员体验的角度,看到了历史的重置、循环的新起点。他二十几岁在邵氏片场当演员的时候,面对过相似的磨砺和苦难。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香港曾有过邵氏片场,台北曾有过中影文化城,这些大片场曾是港台电影最主要的回忆。而今天,发展中的内地影视产业取代了港台的地位,但在形态上重复了港台电影曾经的轨迹。但是,现实并非重演。《我是路人甲》与其看作是尔冬升的回忆,毋宁说是他对中国当代社会的观察。中国的地域广阔、人口众多,多样性超过了港人所有的想象。而多年脱离大陆母体的疏离感,令他们发现的视角更加本质,没有太多遮蔽。
  《我是路人甲》是香港导演对于中国社会观察最深人的一部电影。2004年合拍以来就反复说的"接地气"一词,终于得到贴切地展现。较之2007年《老港正传》的红色解读、2009年《十月围城》的历史附会、2010年《志明与春娇》的小人物现实,2015年的《我是路人甲》奠定了香港与内地合拍电影的新里程。北上的香港导演在族群认同和自我定位中,不仅仅了解了内地,还对内地的底层抱以深切的关怀,给卑微者以人生希望,好似长辈对后生的谆谆教导。中国变迁的社会结构成为他们观察现实并进行艺术创造的土壤。


  核心期刊网(www.hexinqk.com)秉承“诚以为基,信以为本”的宗旨,为广大学者老师提供投稿辅导、写作指导、核心期刊推荐等服务。
  核心期刊网专业期刊发表机构,为学术研究工作者解决北大核心CSSCI核心统计源核心EI核心等投稿辅导咨询与写作指导的问题。

  投稿辅导咨询电话:18915033935
  投稿辅导客服QQ: 论文投稿1002080872 论文投稿1003158336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1003158336@qq.com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论文  
热点论文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9-1503-3935
微信号咨询:
18915033935
网站简介 核刊总览 普刊专栏 期刊验证 学术答疑 服务流程 写作指南 支付方式 信用说明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提供投稿辅导 论文投稿 投稿辅导 核心期刊检索 核心投稿辅导等服务,本站刊载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
并不意味着本站认同,部分作品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或相应的机构;若某篇作品侵犯您的权利,请来信告知:100315833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