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洪斌等M统计分析了 2005-2009年辽宁14 个城市5种污染物逐日的污染指数API数据,基于 东北低压型、南大风型、干冷锋北大风型和夏秋大雾 型4种易形成辽宁地区沙尘污染的天气类型,对污 染天气类型进行归类统计研究。结果表明,重污染 和中度污染天气中PMi。污染所占比例最高,污染天 气类型主要是干冷锋北大风型。马雁军等36利用 2006年8月至2007年10月辽宁中部沈阳、鞍山、抚 顺和本溪4城市可吸入颗粒物PM10、PM2 5和PM1 及同期气象因子监测资料,分析了可吸入颗粒物分 布特征、污染水平及其与气象因子的关系。马雁军 等67]分析2002年辽宁中部城市群的大气污染分布 状况,将1月17 -19日作为典型污染日,分析其污染 状况及对应的气象条件,得出该地区典型重污染的 气象条件。陈力强和杨洪斌M应用2003 -2004年 主要污染物浓度和气象资料,对辽宁省全年的PMW 产生的区域性重度污染天气进行了环流分型。马雁 军等3]分析了辽宁中部城市群相对集中的5个城市 1987-2002年的大气能见度、影响能见度的气象因 子和污染物的变化特征及能见度与气象因子、污染 物浓度之间的相关关系,研究得出,沈阳的能见度 1987-1997年逐年变好,1997年以后又逐年变差;其 他城市的能见度呈逐年变差的趋势。5个城市TSP, S〇2污染浓度年均值均呈下降趋势,NOx的年际变 化趋势不明显。马雁军等40根据2002年辽宁省中 部城市群(沈阳、鞍山、本溪、抚顺和辽阳)的主要大 气污染物(TSP、PM1o、SO2、NOx)的监测值及气象因 子(能见度、风速、温度、湿度、降水、总云量和低云 量)的观测资料,分析了辽宁中部城市群大气污染的现状、污染程度及污染物与气象因子的相关关系。 近年沈阳地区也开始进行了一些关于PM2 5的 观测和来源、成分特征分析等工作。王扬锋等[41利 用2008年3月至2009年2月辽宁沈阳、大连、鞍山、 抚顺和本溪p (黑碳)观测资料,分析了其变化特征 及重要影响因子。洪也等[42分析了沈阳冬季灰霾曰 大气颗粒物元素粒径分布特征。洪也等[43讨论了沈 阳冬季典型霾日、非霾日和除夕日大气颗粒物元素 质量浓度和富集因子粒径分布特征及来源。洪也 等44对沈阳地区PMW、PM2.5和PMi的质量浓度进 行了分析。洪也等[45分析了 2009年1月14日至2 月2日沈阳城区大气颗粒物的元素特征及来源,结 果表明,沈阳冬季的燃煤,城市交通、建筑扬尘、春节 期间烟花爆竹的释放及工业释放是其主要来源。洪 也等[46对沈阳市不同功能区细颗粒物元素的浓度和 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杜刚和张见昕47]研究了 辽宁省典型城市大气中不同粒径颗粒物污染状况及 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大气中?8?、?厘1。、?厘2.5三种不 同粒径颗粒物污染较重,颗粒物中PMi。及以下细小 颗粒所占比例较高。 对沈阳及辽宁中部城市群所开展的大气颗粒物 监测以及颗粒物成分等研究工作在中国是位于前列 的。中国气象局沈阳大气环境研究所在大气成分监 测分析领域有着较强的科研队伍和技术实力,已经 建立了较完善的城市大气成分监测系统,为开展大 气颗粒物污染的科研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资料保 证。所开展的污染物成分、变化分析,及影响天气系 统分析等研究工作较全面,应继续基于数值模拟分 析和面向公众服务等方面展开。 5.研究展望 ⑴中国对PM2 5的监测是零散的、间断的,得到 的结果也是局域性的,数据的系统性较差,有限的观 测结果还不能全面地反映中国细颗粒物污染的整体 状况,无法进行深入分析和比较0。只有进行系统 的、全面的监测、研究,才能对中国PM 2.5污染状况和 变化有清楚的认识。 (2)目前关于沈阳大气污染物的数值模拟工作 主要有,邹旭东等[48_50利用CALPUFF做过关于沈 阳市PMW浓度分布的模拟工作。马雁军等利用 美国第三代空气质量模式系统Models - 3对2002年 1月17-18日辽宁中部城市群大气污染物S〇2,N〇2 和PMW的浓度分布进行了数值模拟。而关于PM2.5 所开展的数值模拟工作还是缺少的。对数值模拟工 作中PM 2.5的传输、迁移、转化和沉降等过程的特殊 性值得关注。 孟昭阳,张怀德,蒋晓明,等.太原冬季PMu中有机碳 和元素碳的变化特征J].应用气象学报,2007, 18(4):524 -531. 周丽,徐祥德,丁国安,等.北京地区气溶胶PMu粒子 浓度的相关因子及其估算模型J].气象学报,003, 61 (6) :761 -768. 陶俊,柴发合,朱李华,等.2009年春季成都城区碳气 溶胶污染特征及其来源初探J].环境科学学报, 2011,31 (12) :2756 -2761. 王巍,陶辉,Kim D,等.北京和阿拉善盟沙尘天气 PM:。和PMu中化学元素含量变化的研究J].环境与 健康杂志,2010,27(9) :763 -766. 木拉提,王佳佳,丽娜,等.沙尘天气期间大气PMu和 PM1。中部分元素浓度的变化特征J].环境与健康杂 志,2010,27 (9) :755 -758. 张永李心意姜丽娟,等.室内空气中PMu初步研究 J].环境与健康杂志,2010,27 (10) :906 -907. 程鸿,胡敏,张利文,等.北京秋季室内外PM2 5污染水 平及其相关性J].环境与健康杂志,2009, 26 (9): 787 -789. 田芳,祁士华,杨丹,等.天津市塘沽区PM。中PAHs 的分布及来源判识J].安全与环境工程,2009, 16(5):53 -56. 何宗健,袁胜林,肖美.夏季南昌市大气颗粒物PM1。? PM2.5污染水平研究J].安徽衣业科学,2010,38 (3): 1336 -1338. 王娟,钟宁宁,栾媛,等.鄂尔多斯市秋季大气PMu、 PM1。颗粒物中正构烷烃的组成分布与来源特征J]. 环境科学学报,2007,27(11) : 1915 -1923. 刘刚,滕卫林,杨忠乔.杭州市大气PM2.5中部分元素 的分布[]环境与健康杂志,2007,24 (11):890 - 892. |
核心期刊网(www.hexinqk.com)秉承“诚以为基,信以为本”的宗旨,为广大学者老师提供投稿辅导、写作指导、核心期刊推荐等服务。 核心期刊网专业期刊发表机构,为学术研究工作者解决北大核心、CSSCI核心、统计源核心、EI核心等投稿辅导咨询与写作指导的问题。 投稿辅导咨询电话:18915033935 投稿辅导客服QQ: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1003158336@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