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监测手段的进步,关于PM 2 5的观测 特征以及成分和来源分析研究越来越多。陶俊等M 于2009年4月19日至5月17日在成都城区每天采 集PM2.5样品,然后对样品进行8种碳组分、水溶性 有机碳、左旋葡聚糖及水溶性离子分析,初步探讨了 碳气溶胶的来源。因子分析结果表明〇C2、OC3、 OC4和WSOC主要来源于生物质燃烧排放,EC1主 要来源于燃煤排放,EC2、EC3主要来源于机动车排 放。王巍等17探讨北京地区沙尘暴期间PMW、 PM 2 5中所含化学元素含量变化的规律和特点。木拉 提等M分析北京和内蒙古阿拉善盟两地沙尘天气期 间大气颗粒物PM 25和PM 10质量浓度的变化及其部 分元素浓度的变化特征,研究发现,污染元素Pb、As 容易在粒径较小的PM 25中聚集,并且主要受人为活 动的影响,可能与沙尘天气无关联。张永等1]研究 家庭居室空气中PM 25浓度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 室内空气浓度超过美国EPA环境空气中PM25标准 且与室内PM10浓度具有统计学相关。程鸿等20调 查北京市住宅室内空气颗粒物的污染状况,研究室 外颗粒物以及室内活动对室内颗粒物浓度变化的影 响,为制订和修订相应的室内空气质量标准提供基 础数据及相应的科学依据。 田芳等M通过在天津市塘沽区布设3个采样 点,共采集12个PM25样品,测定其中16种优控 PAHs的含量,研究细微颗粒物PM2 5中PAHs的分 布特征及来源,通过化合物之间的相对比值分析得 出,市区点的PAHs污染主要源于煤的燃烧、人为活 动和工业污染,工业点的PAHs污染主要源于交通和 燃煤的综合作用,乡村点的PAHs污染主要源于煤的 燃烧,可能是从城市中心和工业点长距离传输而来。 何宗健等122调查夏季南昌市大气颗粒物PM1。、 PM25的污染水平,007年7-8月在南昌市5个典 型城市功能区采集了 80个样品。分析表明,南昌市 PM10和PM2.5污染很严重,在空间分布上,夏季5个 采样点的污染情况基本为交通干线大于工业区大于 商业混合区大于居住区大于远郊区。王娟等123利用 气相色谱一质谱技术分析了秋季鄂尔多斯市居民 区、工业区和清洁区5个采样点大气PM2.5、PMW颗 粒物中正构烷烃组分,通过与中国其他大中型城市 对比发现,中国大部分城市市区大气PM2.5、PMW颗 粒物中正构烷烃主要来自于人为污染排放。刘刚 等24研究杭州市大气PM2.5中重金属和碳、氮、氢的 污染状况得出,碳是杭州市大气PM2 5的重要组成部 分,氮、氢分别主要以无机氮和有机氢的形式存在, Zn、Pb、Cu、Mn是主要重金属污染。刘章现等M调 查平顶山市大中型商场室内空气可吸入颗粒物 (PMW)和细颗粒物(PM2 5)的污染情况得出,大中型 商场内存在颗粒物的污染来源,商场内空气中颗粒 物污染严重。赖森潮等M调查广州市居民室内空气 中PM 25的污染特征并探讨其污染来源得出,室内污 染源(烹饪、吸烟等),室外污染源(机动车排放)以及 房屋条件(通风条件、装修时间)等对室内的PM 2. 5浓 度水平的影响较大。郝明途等127用重量法测定了济 南市PMW、PM2.5的质量浓度,分析表明,济南市 PMW和PM2 5污染严重,尤其是表现在采暖季。黄鹂 鸣等128初步调查南京市空气中颗粒物PMW、PM2.5 的污染水平,结果表明,南京市PMW、PM2.5的污染很 严重,而且对人体健康危害更大的PM 25占颗粒物的 大部分。吴国平等29]研究中国广州、武汉、兰州、重 庆4城市空气中PM2 5和PM10的污染水平,在这4个 城市分别设一个污染点和对照点进行了为期2 a的 卩皿2.5、?皿10和丁3?监测,结果表明,空气中颗粒物的 污染是严重的,污染点比对照点更甚。对人体健康 危害较大的PM2 5普遍超过美国新标准的2-8倍。 目前关于PM 25所开展的数值模拟工作还是较 少的。费建芳等^利用多尺度空气质量模式系统 (Models-3/CMAQ)对2002 年 12 月 1-3 日北京及 周边地区发生的_次大雾天气进行数值模拟,分析 了大雾天气下PM2 5二次无机粒子的演变及其影响。 中国关于PM 2 5的研究工作起步较晚,监测资料 缺乏,与欧美等发达国家差距较大,所开展的研究都 是局部的和试探性的,集中在北京、广州等少数大城 市,严重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所做的研究工作也 主要集中在资料的统计分析、影响因素分析等。要 想改变这种落后的状况首先要做的就是加强PM 2. 5 的系统监测,为开展PM25研究工作提供资料保证。 在探讨污染物形成、变化的机理,数值计算模拟方面 的大量工作都是欠缺的,这些工作都需要大力开展。 4.沈阳区域PM2.5的研究现状 沈阳是中国典型的北方城市,近年受到雾霾天 气影响越来越重,环保部门加大了对PM 2. 5的监管程 度。前期在大气环境领域开展的研究工作主要有, 马雁军等61利用沈阳、鞍山、抚顺和本溪4城市 2007-2009年大气细粒子PM2 5及大气污染物 PMw、S〇2、N〇2的观测资料,分析了 4城市大气细粒 子的分布特征及其与空气质量的关系。刘宁微等M 利用2009年6月1日至2010年5月31日沈阳大气 成分站能见度和大气细粒子的小时观测数据,对沈 阳霾与雾的时间变化特征进行初步探讨。张云海 等63利用1961 -2007年辽宁中部地区6个城市的 地面常规气象资料和2002-2007年东亚地面、高空 天气形势资料及2005-2007污染监测资料,统计分 析了辽宁中部地区气候环境特征对灰霾天气形成的 有利形势与不利的地面天气形势,对比颗粒物资料 和实况资料研讨了灰霾天气常见的天气形势。刘宁 微等M利用1980-2009年沈阳观象台观测气象要 素资料,采用统计方法对沈阳的灰霾日进行判识和 筛选,进而研究沈阳灰霾的长期变化趋势及分布特 征。 |
核心期刊网(www.hexinqk.com)秉承“诚以为基,信以为本”的宗旨,为广大学者老师提供投稿辅导、写作指导、核心期刊推荐等服务。 核心期刊网专业期刊发表机构,为学术研究工作者解决北大核心、CSSCI核心、统计源核心、EI核心等投稿辅导咨询与写作指导的问题。 投稿辅导咨询电话:18915033935 投稿辅导客服QQ: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1003158336@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