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学科知识结构的普及性。当下中国高等教育的学科发展最大的误区,是研究过程和价值评价往往不是从教学和学生出发,而主要是从科研和教师出发的,忽视对于人的全面培养和提高。在中国的人文教育中,我们什么都不缺,最缺的就是关于真正的“人”的教育。在涉及具体的教学内容时,要注意区分教学对象的不同而注重学生知识结构的不同特征。由于面对的是非中文专业的学生,所以常识性教育必然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在一般的人文学科教育中,我主张三个基本原则:“基础知识标准化,核心知识个性化,背景知识多元化。”基础知识是具有历史性的、主流性的知识问题;核心知识是内容中的难点和热点问题,需要自成一家而自圆其说;背景知识是学科主体内容的拓展,是一种比较参照和历史关系。大学语文教育与中文专业教育主要的差别在于第一个方面,即基础知识标准化,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人文素质。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知识不是指一般的语文常识,语文常识应该在中小学时期来完成。在成熟的大学里,任何专业教育都不应该为中小学教育“补课”。但是,由于中国的高考制度导致了常识教育这一环节的缺失,大学语文教育包含了基础语文的内容,这也是该学科现阶段的任务之一。所谓大学语文教育的普及化,一方面是面向中文学科之外的所有学科进行语文教育,另一方面是进行基础的高级语文教育,不是简单地成为所谓的“高四”语文教育。
大学语文教材中应该加强对于人类人文精神的一种渗透和理解,增加外国文学与文化的内容。这样一来,我们看到的大学语文教育就不只是教学内容的扩大,而且是思想和境界的扩大。与此同时,这也要求我们教师知识结构相应扩大。所以我认为做一个好的大学语文教师是很难的,是不容易的。
第二,学科设置的综合性与独立性。前些年,中国高等教育曾经兴起一阵“素质教育”或者说通识教育热,从开设课程到设置机构,着实热了一阵。但是,理论性的主张抵抗不了制度性痼疾和功利性的追逐,结果很快便成为过眼云烟。反思这个短命的风潮,其实有两点启示值得我们注意:第一是教育不能通过运动的方式来实现它的功能;第二是素质教育不能搞“拼盘化”。这场素质教育运动热本身就是来自于功利驱动,亦即学生就业的需要。所以,其过程本身也必然充满了功利性设计——学科之间的常识性的补课,其中主要是为理工科学生开设若干人文学科的课程,把一种培养“现代人”的完整教育变成了“拼盘”和“调料”的配制过程。在这场运动中,大学语文被作为了一种首选工具。但是,这里最大的缺憾是把大学语文的功能碎片化,成为单纯功利性的知识分解。
毫无疑问,功能或者功利性需求是一切教育活动的目的之一,但不是教育的全部目的。“听、说、读、写”是一般性的语文教育功能和目的,大学语文教育首先要把这几项功能提升到一个更高层次。素质教育的拼盘化就是因为缺少了综合一体化的环节,缺少对于人文精神和审美价值的深度理解。大学语文的教育内容要跨越多个中文二级学科,这不只是教学内容的扩大,而且要从组合性的中文专业教育定位转向系统性、独立性的中文综合教育定位,强化其作为综合性中文教育独立专业的属性。大学语文不是中文专业各个二级专业的简单组合,而是广泛涵盖并且高度提炼各个二级学科精髓,并与其他专业并立的独立专业,或者说是中文学科专业教育的简约化和经典化。
大学语文以系统性、独立性的设置跨越了文学与语言的界限,也跨越了中国与外国的界限。大学语文不只包含中国语文,也应该包含人类文化。温儒敏提出,在通识教育中要学生“读人类最基本的书”,也就是要读人类文明的经典[1]。在中国的人文教育中,我们什么都不缺,最缺的就是关于“人”的教育,最缺的就是关于人类意识的培养。大学语文教材的教学中应该增加对于国外、世界其他这种人类人文精神的一种渗透和理解。在以往的通识教育中,主要重视知识性和技术性的培养,缺少“品格”养成和审美能力的培养。特别是作为中文学科的一种集合,不能忽略专业审美教育的本质属性。忽略了这一点,就会把大学语文教育混同于一般的“通识教育”。应该从思想评价、政治评价这种学术评价惯性,转移到个人评价和感受评价的评价尺度上来。众所周知,我们从中小学语文教育开始就受这样的训练:
在老师的带领下,对于一篇课文首先要分析“中心思想”、“段落大意”,而且都形成了一种固定模式,就是“通过了”什么、“歌唱了”什么或者“批判了”什么、“表现了”什么之类。这个固定模式就来自于我们的传统思维方式,也来自于“政治标准第一”的教育理念。我们在接受和欣赏一部文学作品的时候,可以不必急于进入这种思想道德和政治判断,应该在一种个人感受和艺术审美阶段多停留一下。我们先不必追究它歌颂了什么、表现了什么,而首先要感受它美不美、好不好、感人不感人。我觉得这可能是我们语文教育的本色,大学语文的课程和大学语文的教学理念应该强调审美功能。目前,大学语文教师大都有着与专业教师相同的教学和科研方向,甚至也按此来设计自己的课程。这是中文教育的一种正常需要,也是教师的一种应有的学术权利。但是,还应该进一步把大学语文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教学和研究。学科专业的确立与成型,需要学界中人长期的选择和提炼。这里要求大学语文教师比中文专业其他教师更要有超凡的史识和卓越的审美能力。因此,这门课程对于师资的要求不是降低了而是提高了,教师的知识结构不是简化了而且是扩大了。当下大学语文与中文专业教育同质化,就是学科独立性的消失。 |
核心期刊网(www.hexinqk.com)秉承“诚以为基,信以为本”的宗旨,为广大学者老师提供投稿辅导、写作指导、核心期刊推荐等服务。 核心期刊网专业期刊发表机构,为学术研究工作者解决北大核心、CSSCI核心、统计源核心、EI核心等投稿辅导咨询与写作指导的问题。 投稿辅导咨询电话:18915033935 投稿辅导客服QQ: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1003158336@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