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联系电话
论文范文 当前位置: > 写作指南 > 论文范文 >

欧阳修撰写范仲淹神道碑理念探析(2)

时间:2015-10-27 11:23来源:核心期刊网 作者:仝相卿 点击:
二范仲淹之墓志铭与神道碑对比分析 对比范仲淹的墓志铭与神道碑,富弼言之甚详,欧阳修较为简略,仅著其系天下国家之大者④。除此之外,对于范仲淹仕宦经历的文字差异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_,明道二年(1033年)

  二范仲淹之墓志铭与神道碑对比分析
  对比范仲淹的墓志铭与神道碑,富弼言之甚详,欧阳修较为简略,仅"著其系天下国家之大者"④。除此之外,对于范仲淹仕宦经历的文字差异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_,明道二年(1033年)废后事件的书写。欧阳修在范仲淹神道碑中_笔带过:"会郭皇后废,率谏官、御史伏磺争,不能得,贬知睦州。"⑤富弼所撰范仲淹墓志铭则记载颇详:适议废郭后,公上书曰:后者,君称。以天子之配至尊故称后。后所以长养阴教而母万国也。故系如此之重,未宜以过失轻废立,且人孰无过,陛下当面谕后失,放之别馆,拣妃嫔老而仁者朝夕劝导,俟其悔而复其宫,则上有常尊,而下无轻议矣。"书奏,不纳。明曰,又率其属及群御史伏磺门论列,如前曰语。上遣中责人挥之令诣中书省,宰相窘,取汉唐废后事为解。(时吕夷简为相)公曰:陛下天姿如尧舜,公宜因而辅成之。奈何欲以前世弊法累盛德耶。"中丞孔道辅名骨鲠,亦扶公论议甚切直。又明日晨,率道辅将留百辟班,挹宰相庭辩,抵漏舍,会降知睦州,合吏促上道⑥。
  郭皇后被废不久去世,或是仁宗对其仍有感情,景祐三年(1036年)正月,"追册故金庭教主、冲静元师郭氏为皇后"?,为郭皇后正名。嘉祐四年(1059年)还曾要求礼院讨论"郭皇后拊庙"⑧事,苏颂在孙抃行状中记载了此事:追悯故后郭氏以微过废,卒久无祠所,诏于景灵宫建神御殿,岁时追享。"?苏颂还曾对仁宗所下诏书进行过分析:
  敕书云:向因忿郁,偶失谦恭。"此则无可废之事。又云:朕念其自历长秋,仅周_纪,逮事先后,祗奉寝园。"此则有不当废之悔⑩。
  可以看出,仁宗对废黜郭皇后事心存愧疚,不值得大肆宣扬,所以欧阳修撰范仲淹神道碑时以寥寥数语带过,这应当就是欧阳修在撰写范仲淹神道碑时考虑"上不损朝廷事体"的做法。但富弼并未刻意回避此事,称得上是直笔不隐。
  第二,吕夷简在富、欧二人的撰写中形象不同。欧阳修在论范仲淹知开封府时曰:居数月,以公知开封府。"+富弼的记载则道出了范仲淹任知开封府的原委:"宰相知不可诱,乃命知开封府,欲挠以剧烦而不暇他议,亦幸其有失,即罢去。"+把吕夷简阻止范仲淹言事和陷害范氏的用心明白写出。在论景祐三年吕范结仇时,欧阳修称范仲淹取"古今治乱安危为上开说,又为《百官图》以献'',"由是吕丞相怒"?,从文字上看,似乎吕范结仇曲在范仲淹,吕夷简对范仲淹的打压是范氏步步紧逼后的反击;富弼所记与范仲淹知开封府事相连,吕范结仇乃吕夷简对范仲淹利诱未成而加以陷害在先,后才有范仲淹上书,导致"宰相益不悦,嗾其党短公于上前,公亦连诋宰相不道"①从而外贬知饶州。在欧阳修笔下,吕夷简出现多正面形象,即便吕夷简与范仲淹交恶也是范氏逼迫使然;富弼则指明吕夷简在吕范结仇中的主要责任。
  另外,欧阳修在范仲淹神道碑中还特别强调:明年,吕公亦罢。"②把吕夷简的外贬放置于范仲淹神道碑中,或是想给读者造成吕夷简外贬与范仲淹论争有关的假象,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吕夷简景祐四年四月外贬,乃是与王曾之间的矛盾所致:(景祐)四年四月二十二曰,右仆射、兼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昭文馆大学士吕夷简罢为镇海[安]③军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判许州,右仆射、兼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王曾罢为右[左]④仆射、充资政殿大学士、判郓州,吏部侍郎、参知政事宋绶罢为左丞、充资政(殿)⑤学士,礼部侍郎、参知政事蔡齐罢为户部侍郎、知颖[颍]州。时曾与吕夷简议论既不合,而政事多依违不决,因各上章求退。绶多同夷简,而齐间有所异,用是皆罢免⑥。
  此事诸多史籍皆有记载,《宋史o吕夷简传》曰:王曾与夷简数争事,不平,曾斥夷简纳赂市恩。夷简乞置对,帝问曾,曾语屈,于是二人皆罢。夷简以镇安军节度使、同平章事判许州。⑦《宋史o王曾传》载:"及夷简位曾上,任事久,多所专决,曾不能堪,论议间有异同,遂求罢。仁宗疑以问曾曰:卿亦有所不足邪?时外传知秦州王继明纳赂夷简,曾因及之。帝以问夷简,曾与夷简交论帝前。曾言亦有过者,遂与夷简俱罢。"?《宋史o蔡齐传》亦云:王曾与齐善,曾与夷简不相能,曾罢相,齐亦以户部侍郎归班。寻出知颍州。"?由上可知,景祐四年四月吕夷简罢政与范仲淹毫无瓜葛,欧阳修撰于范仲淹神道碑中,颇嫌突兀,这似乎可以说是欧阳修为了达到对吕范二人皆无褒贬的效果,有扭曲事实之嫌疑。
  第三,吕范解仇说。对于吕范二人后来的关系,富弼所撰范仲淹墓志铭中没有涉及。欧阳修则云:及吕公复相,公亦再起被用,于是二公欢然相约,戮力平贼。天下之士皆以此多二公,然朋党之论遂起而不能止。"+此段文字当时即引起范纯仁、富弼等的激烈争论,以致范纯仁不惮得罪欧阳修,于刻石时将其删去,而欧阳修则在多种场合强调删后的文字非自己所做,要求以自己文集中所录为准。
  综上,富弼所写范仲淹墓志铭与欧阳修所撰神道碑,涉及政治层面时,语气、内容有着不小的差别,在吕夷简与范仲淹关系的书写上表现得尤其突出。富弼称自己撰写范仲淹墓志铭"所诋奸人皆指事据实,尽是天下人闻知者,即非创意为之,彼家数子皆有权位,必大起谤议,断不恤也"?,矛头直指吕夷简,表达了自己直书不隐的原则。欧阳修在庆历新政失败之后,从政态度有了较大变化瑢,故撰写范仲淹神道碑时考虑的因素较多,下笔时处处谨慎,不仅迁延数年方才完成,而且为了弥合吕范之间的矛盾,更是有意回避、模糊化处理吕夷简对范仲淹排挤、陷害的事实。
  三欧阳修撰"吕范解仇"的原因
  欧阳修在对吕夷简与范仲淹皆不褒贬的理念下撰写了范仲淹神道碑,"吕范解仇"是其深思熟虑后给出的说法。刘子健、王水照等认为,这是欧阳修"亲身经历过激烈党争之后的新思考结果","甚至标志着范仲淹一派人士'跳出自身反观自身'的集体反思",进而"倡导从政为公的政治操守,防止无节制的党同伐异"①。由前述欧阳修在撰写范仲淹神道碑时的心态考察可知,现实因素应是他考虑的最主要问题,以下尝试从三个方面分析欧阳修之所以撰写"吕范解仇"的原因。
  1.吕夷简集团在当时政坛有较大的影响
  欧阳修撰写范仲淹神道碑时曾和孙沔有过交流,他认为,称颂范公之德之才,要"上不损朝廷事体,下不避怨仇侧目",这不但承认了范仲淹有"怨仇",而且"怨仇"还应该有相当的实力。通观范仲淹仕宦生涯,所指当为吕夷简集团②。
  吕夷简在仁宗朝曾三入中书为宰相,前后居宰执18年,仁宗认为他有大臣体,亲政后倚信有加。而且,吕夷简还曾要求刘太后以礼安葬仁宗生母,以至其去世时仁宗"哭发声,谓左右曰:乃心国家而任大事,如吕某者,可复得乎?病不就诀,殁不临酹,吾恨何既哉!感悼不已,制服苑中,哭之甚哀"③。故《宋史o吕夷简传》称他"当国柄最久,虽数为言者所诋,帝眷倚不衰",认为"其于天下事,屈伸舒卷,动有操术","为世名相"④,故终吕夷简一生,仁宗对他一直恩宠不衰⑤。
  除了吕夷简在当时政坛有较大的影响力外,吕夷简后人的实力也不容小觑。吕夷简共有七子:二人早夭,公簏庆历四年(1044年)之前已去世,其余为公绰、公弼、公著、公孺四人⑥。庆历四年吕夷简去世时,吕公绰为兵部员外郎、史馆修撰,后"判太常寺、兼提举修祭器。召试政事府,擢知制诰。历审官院、流内铨、三班院,复判尚书刑部,以龙图阁直学士知永兴军。以枢密直学士知秦州,迭帅两路"。皇祐二年(1050年)因明堂恩"迁刑部郎中。召还,以龙图阁学士权知开封府。岁余,屡请罢,以翰林侍读学士、集贤殿修撰、知审刑院、判太常寺。顷之,改龙图阁直学士知徐州。寻复为侍读学士,徙河阳"?。吕公弼以父死遗恩"迁度支员外郎。服除,又为盐铁判官,为淮南转运使、赐紫金鱼袋。召为三司度支判官,迁兵部员外郎、纠察在京刑狱。拜直史馆,为河北转运使"。皇祐三年三月"改尚书工部郎中、天章阁待制、充都转运使。召还,权三司度支副司、权判吏部流内铨。加龙图阁直学士、高阳关路经略使副[安抚]使、知瀛州"。至和元年(1054年)为"权知开封府"⑧。吕公著"登庆历二年进士第,累迁殿中丞","诏试馆职,不就。通判颍州"。"皇祐初,就判吏部南曹"?。可见吕夷简后人在当时政坛上势力极大瑏。


  核心期刊网(www.hexinqk.com)秉承“诚以为基,信以为本”的宗旨,为广大学者老师提供投稿辅导、写作指导、核心期刊推荐等服务。
  核心期刊网专业期刊发表机构,为学术研究工作者解决北大核心CSSCI核心统计源核心EI核心等投稿辅导咨询与写作指导的问题。

  投稿辅导咨询电话:18915033935
  投稿辅导客服QQ: 论文投稿1002080872 论文投稿1003158336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1003158336@qq.com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论文  
热点论文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9-1503-3935
微信号咨询:
18915033935
网站简介 核刊总览 普刊专栏 期刊验证 学术答疑 服务流程 写作指南 支付方式 信用说明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提供投稿辅导 论文投稿 投稿辅导 核心期刊检索 核心投稿辅导等服务,本站刊载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
并不意味着本站认同,部分作品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或相应的机构;若某篇作品侵犯您的权利,请来信告知:100315833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