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书籍类:
①.老子(著)(魏)王弼(注)楼宇烈 (校释)《老子道德经注》[M].
第一版.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1月
②.任继愈.《老子绎读》[M]. 第一版.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年12月
③.劳思光.《新编中国哲学史》[M]. 第一版.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10月
④.(宋)范应元(著)黄曙辉(校)《老子道德经古本集注》[M].
第一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3月
⑤.张世英.《哲学导论》(修订版)[M]. 第二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6月
⑥.(美国)S.E.Stumpf ,J.Fieser(著)匡宏,邓晓芒(译)《西方哲学史——从苏格拉底到萨特及其后》(修订第八版)[M].第一版. 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9年2月
⑦.《辞海》[M]. 1979年版.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年
⑧.许慎(撰) 段玉裁(注)《说文解字》[M]. 第一版.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10月
⑨.河上公.《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M]. 第一版.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8月
⑩.《哲学大辞典》[M]. 第一版.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5月
⑾.庄子(著)方勇(注译)《庄子》[M]. 第一版.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6月
论文类:
①. 任继愈.《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J].《教学与研究》,1962年第2期
②. 滕复.《黄老哲学对老子“道”的改造和发展》[J].《哲学研究》,1986年第9期
③. 赵文娟.《老子哲学中的“无”》[J]. 《求索》,2005年第2期
④. 陈鼓应.《老子的有无、动静及体用观》[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6期
⑤. 陈鼓应.《从郭店简本看老子尚仁及守中思想》. [J]. 道家文化研究: 第十七辑[C] .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9.
⑥. 任继愈.《中国哲学史的里程碑——老子的“无”》. [J].《中国哲学史》,1997年第1期
⑦. 胡茜.《“无为”并非“不为” ——为老子“无为而治”思想之辩护》[J].《法制与社会》2007年第7期
⑧. 赵艳婷《天道无为 人道无为》[J].《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2009年第2期
⑨. 王光辉《“无为而无不为”如何可能?老子无为思想新探》[J].
《人文杂志》,2008年第3期
⑩. 聂中庆.《辨“有生于无”》 [J].《求是学刊》,2003年第6期
[1] 任继愈先生在《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一文中说,老子的哲学体系是唯心主义还是唯物主义,现在哲学界有不同的看法,至于老子的哲学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则是没有争论的。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是春秋末期阶级矛盾在哲学思想上深刻地反映,它系统地揭示出世界上的事物不是各个孤立的,而是相互依存的。
[2] 所谓“二元论”即是指存在两种独立的、不可通约的实体,如心与身、观念的精神世界和可见的物质世界,或者善与恶的力量。与一元论和多元论相对。(见《西方哲学史——从苏格拉底到萨特及其后》(修订第八版)第457页)“二元论”这一概念在西方哲学史上被提出也是晚近的事,最典型的是法国哲学家笛卡尔的“思维与广延”。
[3] 参见孙通海(译注)《庄子》一书第377页
[4] 参见滕复著的《黄老哲学对老子“道”的改造和发展》,在他看来,就世界本原层次来说,“道”是指物质世界的开端,万物产生的根源和始基;在世界存在层次来看,“道”是世界存在自身;就事物的发展规律层次来看,老子的“道”是指世界生化的内在秩序和必然联系。
[5] 见魏朝王弼所著《老子道德经注》一书第202页。老子在《道德经》第十四章中说:“视
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6] 见于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辞海》1979年版第315页
[7] 见于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汉)许慎 撰 (清)段玉裁 注《说文解字》 1981年10月第一版146页
[8] 见于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辞海》1979年版第315页
[9] 见于任继愈先生的《老子绎读》一书前言第6页
[10] 见于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赵文娟的《老子哲学中的“无”》
[11] 此说见于张世英先生所著的《哲学导论》第95页与第101页
[12] 在《老子道德经注》一书中(第113页),魏朝王弼注曰:天下之物,皆以有为生。有之
所始,以无为本。将欲全有,必反于无也。
[13] 宋朝范应元在其《老子道德经古本集注》中(第73-74页)将此句解释为“万物生于有
形,而有形生于无形。大道无形,动则生物……惟知物生于有,而不知有生于无,罔察
根本,弗洞变化,焉能虚通而得老氏长生之道哉?”在此,范应元先生将“有”“无”理
解为有形与无形,“大道”是无形的,只有通晓了老子的“有生于无”,才能体察道之根
本所在,洞穿万物之变化。
[14] 出自陈鼓应先生著的《从郭店简本看老子尚仁及守中思想》一文。值得一提的是,笔者本文的目的并不是否定前人的观点,而是提出从另外一个角度思考问题的方法。
[15] 出自《说文解字》第626页下
[16] 出自《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正文第二页。
[17] 参见老子(著)(魏)王弼(注)楼宇烈 (校释)《老子道德经注》[M]. 第一版.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1月,第143页。对于王弼所著内容中的“舍”字,楼宇烈先生校释曰:“舍”通“捨”,弃也。
[18] 参见老子(著)(魏)王弼(注)楼宇烈 (校释)《老子道德经注》[M]. 第一版.北京:中
华书局,2011年 1月,第29页
[19] 出自陈鼓应先生的《老子的有无、动静及体用观》
[20] 同上
[21] 参见老子(著)(魏)王弼(注)楼宇烈 (校释)《老子道德经注》[M]. 第一版.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1月,第113页
[22] (美国)S.E.Stumpf ,J.Fieser(著)匡宏,邓晓芒(译)《西方哲学史——从苏格拉底到萨特及其后》(修订第八版)[M].第一版. 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9年2月,第73页
[23] 见于冯契主编的《哲学大辞典》第42页。
[24] 参见许慎(撰) 段玉裁(注)《说文解字》[M]. 第一版.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10月
第419页
[25] 见于任继愈先生的《中国哲学史的里程碑——老子的“无”》
[26] 见于《辞海》第113页
[27] 见于武汉大学哲学学院胡茜的《“无为”并非“不为” ——为老子“无为而治”思想之辩护》
[28] 见于王光辉所著《“无为而无不为”如何可能?——老子无为思想新探》
[29] 见于赵艳婷所著的《天道无为 人道无为》
[30] 参见老子(著)(魏)王弼(注)楼宇烈 (校释)《老子道德经注》[M]. 第一版.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1月,第154页
[31] 见于劳思光先生的《新编中国哲学史》(第一卷)第179页
[32] 见于聂中庆所著的《辨“有生于无”》
|
核心期刊网(www.hexinqk.com)秉承“诚以为基,信以为本”的宗旨,为广大学者老师提供投稿辅导、写作指导、核心期刊推荐等服务。 核心期刊网专业期刊发表机构,为学术研究工作者解决北大核心、CSSCI核心、统计源核心、EI核心等投稿辅导咨询与写作指导的问题。 投稿辅导咨询电话:18915033935 投稿辅导客服QQ: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1003158336@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