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社会实践活动是学生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需要。实践表明:学生良好的品德和价值观的形成,最终只有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才能得以实现。所以经常开展符合学生生活实际、形式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会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产生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实践;培养;习惯;品德
叶圣陶先生曾说:“习惯是从实践中培养出来的,知道一点做一点,知道几点做几点。积累起来,各方面都养成习惯,而且都是好习惯,就差不多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品德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实践活动中,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小学时期是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所以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是我们教师的重要职责。事实证明,社会实践活动会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产生重要的影响。那么如何开展好社会实践活动呢?
一、实践活动的内容要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
学校实践活动的内容应该贴近学生生活,从学生的衣、食、住、行、玩与学出发,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极具生活情趣的实践活动,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养成讲究卫生、热爱劳动、关心别人、团结友爱、感恩父母、尊老爱幼等良好习惯和美德。
例如,为了让学生学会关心父母,在三八妇女节、父亲节到来前夕,在班上开展“献给父母的爱”系列活动,要求同学们尽自己所能,积极主动地为父母做一件事,可以是做饭、洗衣、洗碗,或为父母洗一次脚,也可以献上自己制作的图画、贺卡等。回到学校,可以在班上再开展一次交流活动,让每一位同学说说自己都为父母做了什么。
现在大多数孩子都是独生子女,每天生活在父母的溺爱之中,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而通过前文中的实践活动,可以让他们真真切切地感受父母对自己的无私奉献,也让他们在为父母做事的过程中,学会关心和体贴父母。在活动的最后,教师加以适时的补充和教育总结。这样通过贴近生活的实践活动,相信在每一位同学的心里都会培植出一朵德育之花,从而达到育人的目的。
二、实践活动的形式要丰富多样
指导学生开展实践活动,形式要丰富多彩,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照顾多数学生。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识规律,采用适合小学生的教学方法,让他们积极参与,更好地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例如,在植树节开展“我和小树一起长”活动,在“世界环境日”开展“从小做个环保人”等活动,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切实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利用清明节为烈士扫墓的活动,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并宣传英雄事迹,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与此同时,学校、教师要善于与社区取得联系,组织学生进行实践体验活动,养成优良品德。例如,进行“爱心献老人”的体验活动,在双休日或假期里,组织学生为孤寡老人送去温暖,这样,不仅增强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还培养了学生尊老敬老、助人为乐的优良品质。另外,还可开展以“美化社区环境”为主题的实践活动,通过在社区擦洗公告栏、捡垃圾、清扫道路等形式,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社会,同时培养了他们热爱劳动的优秀品质和乐于奉献的精神。
三、实践活动的开展要常抓不懈
引导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要持之以恒、常抓不懈,教师必须有耐心,有恒心,要抓紧、抓实,反复抓,抓反复,从早抓起,从小抓起,有目的、有计划地增强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的意识,并且紧紧围绕目标,根据学生的实际,经常组织集体活动,充分利用晨会、课堂、班会加强对学生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的训练。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校园环保小卫士”等活动,要求学生爱护教室环境卫生、爱护美丽校园,养成不随地吐痰、不乱扔纸屑的好习惯。可是,有些学生还是会乱扔纸屑,破坏校园环境卫生,这就需要强化训练,只要持之以恒地抓,全校学生都会成为讲卫生、爱护校园的“环保小卫士”,甚至在公共场合,也会自觉爱护环境卫生。同时,教师要取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平时可以通过“校讯通”与家长进行交流,对孩子在家的行为提出建议与要求,使家长在家里也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只有当某种良好的行为或品德通过强化训练已经深入到学生的大脑,使学生自觉自愿的时候,他们的良好行为习惯才算真正养成了。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的形成只靠书本和老师的说教远远不够,还需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一点点培养。学生人格的健全和价值观的形成,最终只有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才能得以实现。教师要重视综合实践活动,并让学生积极参加校内外的各种实践活动,使其在实践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成为新世纪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
核心期刊网(www.hexinqk.com)秉承“诚以为基,信以为本”的宗旨,为广大学者老师提供投稿辅导、写作指导、核心期刊推荐等服务。 核心期刊网专业期刊发表机构,为学术研究工作者解决北大核心、CSSCI核心、统计源核心、EI核心等投稿辅导咨询与写作指导的问题。 投稿辅导咨询电话:18915033935 投稿辅导客服QQ: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1003158336@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