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城中村问题是城市化进程中的一个普遍现象,伴随城市规模急剧扩大,大量的土地被征用后改建成楼房。原来居住的居民虽生活在城市的楼房内,但并没有完全的融入到城市的生活中去。本文通过对城中村改造问题的背景介绍,阐述了城中村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城中村;城市化;农民 在城市化的建设过程中,会有越来越多的农村楼房被改造成城市楼房。同时也会有大批的农村人要去适应这种被城市化。如何顺利的实现这种转变,让城中村实现更好的,更快的转变,是目前我们迫切需要做得工作之一。 一、城中村改造问题出现的背景 目前我国大力推进城市化建设,提升中小城市的建设步伐,从最初的乡镇企业带动小城市发展到“十一五”期间的中型城市的发展,再到现在的城乡一体化建设。我们虽然在建设中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也出现了很多随之而来的问题。 城中村问题的出现主要有以下两大背景: (一)城乡二元管理体制是城中村问题形成的根源性背景我国社会进入高速增长时期,需要扩大规模的城市化与之相适应。但是受到早起户籍制度,及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我国并没有随经济迅速发展而顺利的扩大城市化。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经济与社会结构之间的矛盾也越来越突出。这就是为什么现在我们需要不断扩大城市化的原因。 (二)城市的迅速发展与扩张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增长,城市化进程高速发展,但小城市化或城镇化滞后,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挤入城市,尤其是特大型城市,迫使城市自身扩张向市郊发展,将原本的农业用地变成城市建筑用地,形成了城中村。 二、城中村改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一)征地透明度低且征地补贴不高 城市化的需要致使许多农民为“被城市化”,没有基本的发言权,所以无法在是否必须被征地、征地价格以及征后自身安置上面无法获得权力,农民没有机会参与到征地各个环节的认证与监督上,所以对失地准备不足,也无法维护自身利益。 (二)城中村土地利用缺乏规划,利用率低 由于城中村的地理、人文等环境的复杂以及不合理甚至违章的建筑存在,市区管理、城市建设等城市职能并不能影响到其中,从而导致规划不统一、执行不当、管理不严等问题,进而使土地总资源流失,得不到合理的利用,且建筑以及拆迁成本升高。很多城中村的建筑物设计差、布局不合理、风格陈旧,与城市的融入度不够,导致城市建筑与村落建筑的共存现象。 (三)宅基地法规政策不完善不配套 宅基地政策及管理是新村庄建设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宅基地的权属、管理、交易、流转、置换、整理等关系到新农村建设的顺利进行及其经济性和可持续性。目前出台的一些相关宅基地政策中,对宅基地的物权、上市交易和流转、农民住房买卖等规定还比较谨慎,滞后于城市化发展较快地区的客观事实,忽视了大批农民流动、进城的实际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宅基地资源的高效集约利用、空心村治理工作及新村庄建设的顺利进行。 (四)公共基础设施不完善,环境问题突出 公共基础设施的正常运转是在其承受范围能力内才可以得到发挥。城中村存在大量外来人口,密度过大,导致供电、交通、供水、供暖、排水等公共基础设施严重缺乏,过于密集的人群也带来了垃圾乱倒、污水排放、噪音噪声等环境问题的凸显。 |
核心期刊网(www.hexinqk.com)秉承“诚以为基,信以为本”的宗旨,为广大学者老师提供投稿辅导、写作指导、核心期刊推荐等服务。 核心期刊网专业期刊发表机构,为学术研究工作者解决北大核心、CSSCI核心、统计源核心、EI核心等投稿辅导咨询与写作指导的问题。 投稿辅导咨询电话:18915033935 投稿辅导客服QQ: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1003158336@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