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公民政治参与的扩大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的重要途径,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与和谐社会的构建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作为公民参与动机的源头和由来,公民政治参与意识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分析现代化进程中公民政治参与意识培育的制约性因素,进而结合我国具体实际提出加快公民政治参与意识培育的科学对策,希望以此来指导和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的顺利实现。 关键词:现代化;政治参与;意识培育;对策 一、当前我国公民政治参与意识形成的制约性因素 亚里士多德认为:“人天生是一种政治动物。”[1]这就是说人天生具有参与政治活动的愿望与本能。但从当前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总体现状来看,我国公民还没有形成积极参与国家政权的意识,政治冷漠感强,参与的广度和深度不够,制约我国公民政治参与意识形成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传统政治文化因素 当代我国公民政治参与意识淡漠追根究底源于我国传统政治文化影响。政治文化是指“社会成员在长期的政治社会化和政治实践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直接影响人们政治行为的、相对稳定的心理过程和心理特征”[2],主要由政治意识形态、政治价值观、政治心理这三大层次有机组合而成[3],具有相对的稳定性。随着社会生产方式的变更,传统的政治文化不会一下子就消失,它还会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留在人们的头脑中。 2.社会经济因素 经济是政治的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经济决定政治,政治始终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上的上层建筑。公民政治参与的程度依赖于一定的社会物质基础。马克思指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越高,政治参与程度也就越高,收入高的人比收入低的人参与意识就强。目前,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还不高,发展也不平衡,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公民政治参与意识的形成。 3.政治体制因素 公民政治参与的积极性依赖于一个国家政治体制的完善程度。公民参与机制完善,利益诉求渠道畅通,就会有助于公民意识尤其是参政意识的形成,进而推动民主政治的发展与现代文明的进步。正如列宁指出的那样:“人民需要的不仅仅是民主形式的代表机关,而且要建设由群众自下面来管理国家的制度,让群众实际地参加各方面的生活,让群众在管理国家中起积极的作用。”制约公民政治参与意识形成的体制性因素主要有:选举制度、政党制度、监督制度。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制度,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1)普选力度不够,缺乏差额选举的公平性;(2)参与信息不对称,缺乏对候选人的了解;(3)利益诉求渠道狭窄,公民法律知识淡薄。这些因素都严重制约了公民政治参与意识的形成,阻碍了现代化进程的深入推进。 4.公民个人素质因素 公民政治参与程度离不开教育的政治社会化功能,受教育程度越高,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积极性就越高,反之越低。纵观目前来说,我国公民的整体素质还不高,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公民政治参与意识的形成,也严重阻碍了以参与型政治文化为核心的公民社会的构建以及现代化进程的顺利推进。 |
核心期刊网(www.hexinqk.com)秉承“诚以为基,信以为本”的宗旨,为广大学者老师提供投稿辅导、写作指导、核心期刊推荐等服务。 核心期刊网专业期刊发表机构,为学术研究工作者解决北大核心、CSSCI核心、统计源核心、EI核心等投稿辅导咨询与写作指导的问题。 投稿辅导咨询电话:18915033935 投稿辅导客服QQ: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1003158336@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