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说:“若近世之训蒙稚者,日惟督以句读课仿,责其检束,而不知导之以礼;求其聪明,而不知养之以善,鞭挞绳缚,若待拘囚。”[4]其实这种情况在现在的学校中不也存在吗?我们“句读课仿”,尤其是在小学阶段,学生们犯了错,老师们最喜欢用的惩罚方式就是罚抄,抄写字词或是文章几十遍这样的又或者是让学生站在座位上或是教室外面,下课之后问学生错了没有,当然一般人在此时都会说自己错了,其实呢更多的只是怕了处罚罢了,也就是因为这样,才会有下次。而这样的结果,之后造成学生对于校园、老师的惧怕,把教室看作是一个监狱,把老师当作是仇人,每天只知道调皮捣蛋,而这样下去,久而久之,我们的学生,未来的花朵,怎么可能绽放呢?
顺应学生发展的特点,在教育上来说最为明显的措施就是因材施教,这一观念早在春秋时期就有我们的大教育家孔子提出过。面对不同的学生,教育者应该是要有不同的教育方法,要考虑到学生的智力,身体、精力等方面。考虑到实际的情况,就像是种花一样,花在不同的阶段对于水分、肥料、阳光的需求是不同的,在刚刚开始生长的时候,一切都要慢慢来,少浇一点水,再大一点,再浇一点,不能一股脑儿全到下去,这对于花儿来说绝对是灭顶之灾,比之于学生,这对于学生没有任何的好处。
三、教育内容多样,全面发展
王阳明在《教约》中指定了一份课程表“每日功夫,先考德,次背书诵书,次习礼,或作课仿,次复诵书讲书,次歌诗”[5],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于教育内容的要求不仅仅是只限于书,还加了诗歌和习礼。可能有些人有疑问,这两样内容不都是属于书面知识吗?怎么能算得上是全面发展的,要解释这个问题,就要先知道,王守仁对于“诗歌”和“习礼”的理解。他认为“对儿童‘秀之诗歌’,不但可以激发他们的意志,而且能使其感情得到正直的宣泄,这有助于消除他们内心的忧闷和烦恼,使其‘精神宣畅,心气和平’。‘导之以礼’,不但能使儿童养成威严的仪容和仪表,而且通过‘周旋揖让’,‘拜起屈伸’等礼仪动作,‘动荡其血脉’、固束其筋骸’,也有利于锻炼身体,增强体质。”[6]当然由于历史的局限性,王阳明并没有直接的提出体育课、自然科学等课程设置,但是在当时,这样的观点已经是十分值得赞赏。近几十年来,随着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联系逐渐的加强,全球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竞争也是越来越激烈,社会需求多元化的人才的出现,在这样的基础上,全面发展已经是教育者的共识,为培育多元化的人才而不断的进行课程改革,即使实际的落实情况没有理论设计中的美好,还存在着偏重,但是这也是无可避免的,只要我们没有形成多元化的评价机制,全面发展在中国的路途还会很漫长。
参考文献
[1]王守仁《王文成公全书》.
[2]王守仁《教条示龙场诸生》.
[3]孙培青《中国教育史》第三版第八章第五节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版259页.
[4]王守仁《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
[5]王守仁《王文成全公书》.
[6]孙培青《中国教育史》第三版第八章第五节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版259页.
|
核心期刊网(www.hexinqk.com)秉承“诚以为基,信以为本”的宗旨,为广大学者老师提供投稿辅导、写作指导、核心期刊推荐等服务。 核心期刊网专业期刊发表机构,为学术研究工作者解决北大核心、CSSCI核心、统计源核心、EI核心等投稿辅导咨询与写作指导的问题。 投稿辅导咨询电话:18915033935 投稿辅导客服QQ: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1003158336@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