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王守仁是一位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局,他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并将其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教育思想体系,尤其是在儿童教育方面,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他重视道德教育,并提出4点主张;主张要顺应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提出多方面发展,整体提升素质的观念。他的主张即使到现代也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关键词:王守仁;儿童教育;道德教育;顺应身心;全面发展
王守仁,字伯安,号阳明,浙江余姚人,是我国的明中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他长期从事于授徒讲学活动,他热心于新建书院,设社学,办学校。同时,他不拘形式,随处讲学,他在白鹿洞书院讲学时,就曾创造了“环坐而听者三百人”的盛况。
王守仁十分重视教育对于个人发展的作用,认为“学以去其昏蔽”。所以在人成长的初期阶段也就是儿童时代,他就是十分关注的。并且提出了自己的关于儿童教育的思想。
一、重视道德教育
王阳明认为“学校之中,惟以成德为事,而才能之异,或有长于礼乐,长于政教,长于水土播植者,则就其成德,而因使益精其能于学校之中”[1]。培养学生的优良的品德,是学校中最重要的工作。而在道德教育和修养的方法上,他从“知行合一”角度的提出了“静处体悟”、“事上磨练”、“省察克治”、“贵于改过”四个基本主张。也就是首先要做到静坐澄心,摒弃一切的杂念忧虑,体悟自己的真心。其次,要结合具体的事件,亲身实践,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在实践中感悟真理,磨练心智。接着,就是要进行自我的反省和检查,克制自己的个人欲望。最后,就是要勇于改过,王阳明认为“夫过者自大贤所不免,然不害其卒为大贤者,为其能改也。故不贵于无过也而贵于能改过”[2]。
王阳明的观点即使在今天也是有一定可取性的。首先是他主张的道德教育,人生人生,总是要先学会怎么做人,但是我们当代中国的教育,尤其是中小学的儿童教育,绝对是不平衡的教育,倡导分数至上,学生价值要通过试卷上的分数来体现,把一个人的素质和分数挂钩,如果考了高分,基本上这个人就是一个好孩子,反之就绝对是一个不学好的人。学校教育,的确要教授学生学科知识,但是教导学生如何做好一个人才是最重要,尤其是在儿童教育阶段,我们可以用之后的时间来弥补小时候的无知,却不能在20岁的时候在扭转人的三观。
接着他对于道德教育的“事上磨练”和“贵于改过”的主张对现代的教育是很有启发的。动手和动脑结合起来,内外皆修。现在我们的学生生活能力或是动手能力差是大家都知道的一个情况,究其源头,是我们的教育中根本没有加入这样的成分,因为我们的教育评价系统只要求能够拿出书面的证明。所以自然而然的资源优化处理的时候,我们的学校,社会,家庭都默默的无视了这一部分的投入,直到我们在20岁的时候开始接触新的环境,才发现自己的茫然无措。再者慷慨的提供改过的机会,不要对自己或别人太过于严苛,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宽容的面对过错,“悔悟是去病之药,然以改之为贵”。 二、顺应儿童的身心特点
王阳明认为:“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痿。”意思是说儿童性情好动,喜欢嬉戏玩耍,而害怕受拘束和禁锢,就像草木刚刚萌芽,顺其它就发展,摧残它就枯萎。因此对儿童进行教育,必须顺应儿童的身心特点,使他们“趋向鼓舞”,“心中喜悦”[3]。
在我看来顺应两个字是他的中心观点。儿童处于一个身心都在快速发展的阶段,但是我们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一个层次是不同的人之间在相同方面会有不同的发展,就像一个班的学生有的人注意力很容易集中起来,但是也有人注意力就是难以集中。第二个层次,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方面的成长不同,比如,有些同学善于绘画,而一些人却是在音乐方面有突出的表现。第三个层次,即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阶段发展水平也是不同的。比如我在小学一二年级的时候数学超级差,但是在五六年级的时候,我的数学已经是班上数一数二的了,所以说我们不仅是要顺应不同时间段不同儿童的身心的发展,还要注意在不同阶段个人身心发展的变化。 |
核心期刊网(www.hexinqk.com)秉承“诚以为基,信以为本”的宗旨,为广大学者老师提供投稿辅导、写作指导、核心期刊推荐等服务。 核心期刊网专业期刊发表机构,为学术研究工作者解决北大核心、CSSCI核心、统计源核心、EI核心等投稿辅导咨询与写作指导的问题。 投稿辅导咨询电话:18915033935 投稿辅导客服QQ: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1003158336@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