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已经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新要求,使得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也随之出现,加强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控制能力不仅能够实现资金的良好应用,提高财产的利用效率,还是衡量一个单位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
关键词:事业单位财务风险控制特点问题对策
事业单位财务风险指的就是事业单位在经济运行的过程中,其资金数量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进而导致的财务问题,造成资金损失。而财务风险控制则是指对单位的内部财务风险进行的有效的、科学的控制和管理,它有助于减少资金的浪费,提高其使用效率。
一、事业单位财务风险控制的特点
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不以盈利为目的,这也就使得其在财务风险中存在着很多的影响因素,财务风险的具体特点也就相对多样。第一,事业单位财务风险具有可预测性。由于其资金大多来源于国家,单位内部人员可以根据相关的大政方针分析预测风险发生的时间和程度,进而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预防,最大限度的较少资金损失;第二,由于事业单位的资金大多来源于国家拨款,就导致了很多风险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是客观存在的,具有相对的独立性;第三,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具有不稳定性。它不同于企业能够对未来的资金使用情况和发展态势进行设想,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无法确定,发生的范围和概率都不能保证,不具有可控性。
二、事业单位在财务风险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一)事业单位内部人员的财务风险控制意识薄弱。据调查了解到,目前事业单位内部人员对财务风险控制的意识比较薄弱,还没有明确其重要作用。首先,单位领导者不重视财务的风险控制工作,把眼光都集中在了经济利益的获得上,认为只要会计人员做好账目管理,保证核算准确就算实现了财务管理目的。这样的想法,导致单位内部财务控制工作的混乱,无法提高抵御风险的能力,致使决策失误、资金浪费。其次,单位内部全体人员都忽略了财务风险控制的重要性,认为那是财务工作者的事情,与自己无关,导致了财务风险控制水平的降低。
(二)有关事业单位财务风险控制的制度体系不健全。近年来,我国为了提高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的控制能力,增强资金的使用效率,逐步出台了相关的制度规范,但是各单位依旧没有切实贯彻执行,没有做到与自身的紧密结合,使得单位现行的控制体系仍然不完善。
(三)事业单位财务决策不科学,监管力度不严。现如今,很多事业单位的内部财务决策工作不科学,与实际情况不符,某些领导大多都是在依经验办事,在决策过程中没有保证全员参与,一人决策或者领导层决定的情况时有发生,造成了决策的失误。另外,还有的单位根本不注重监管环节,没有发挥监督功效,导致了内部人员工作的松散和无序化,无法提高事业单位抵御财务风险的能力。
(四)事业单位财务风险控制人员的业务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从本质上来说是以财务人员为基础的,他们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决定了单位的风险防范水平。但是,随着事业单位规模的不断扩大,对其内部财务管理人员的任用大多比较随意,这就导致了单位财务管理水平的下降。这样一来,就会造成会计信息的失真,无法保证资金的有效应用和科学管理,甚至出现违规操作,势必会严重阻碍单位的抗风险能力,引起安全隐患。 |
核心期刊网(www.hexinqk.com)秉承“诚以为基,信以为本”的宗旨,为广大学者老师提供投稿辅导、写作指导、核心期刊推荐等服务。 核心期刊网专业期刊发表机构,为学术研究工作者解决北大核心、CSSCI核心、统计源核心、EI核心等投稿辅导咨询与写作指导的问题。 投稿辅导咨询电话:18915033935 投稿辅导客服QQ: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1003158336@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