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人的全面发展与新型城镇化建设互为促进。在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必须把人的发展作为根本出发点,形成新型城镇化建设与人的全面发展的良性互动,使城镇化建设成为带动经济发展的持续动力。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人的发展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应有之义和基本之策。中共十八大报告强调,城镇化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载体之一。在城镇化的过程中要实现农民向农民工再向市民的转变,只有这一过程的完成才算是城镇化的真正实现,而城镇化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人的发展过程。人的发展和城镇化是和谐统一的,人的发展为城镇化提供的智力、体力的支持,城镇化则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客观条件和物质保障。
一、新型城镇化的内涵
现在,我们提出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并不是说要否定城镇化道路,而是为了提升城镇化的质量。什么是新型城镇化?作为对应,需要先知道什么是旧城镇化。“旧的城镇化有三种模式:一是以市场经济为背景的开放及要素自由流动式,大致上说,这是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城镇化的路径;二是以计划经济为背景的封闭及要素行政配置式,这以苏联东欧和中国改革开放前的时期城镇化发展的模式为代表;三是市场化进程中无序拓展式,这以改革开放后我国沿海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的城镇化模式为代表”。①对比旧城镇化,我们可以把新型城镇化界定为: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相促进的城镇化。
城镇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工业化和现代化发展的客观要求。我国的城镇化走的是具有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是一条农民工市民化的渐进过程,农民工市民化是中国特色城镇化过程中所独有的,是一条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中国的城镇化之所以称为“新”型城镇化就是“以人为本”决定的。城镇化是提高农村人民生活水平,转变人民思想观念,提高人民科技文化素质,不断满足人民新期待,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新阶段,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经之路。城镇化的最终目的是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和环境。
在我国当前的发展新形势下城镇化被摆在了重要的位置,城镇化滞后发展不利于我国科学教育文化等社会事业的发展,限制当代人的现代化,阻碍我国可持续和科学发展,造成的后果是我们的当代人和我们的后代的生存环境的恶劣,整体素质的停滞不前和下滑,最终会落后于世界。只有实现城镇化,实现农村人口整体的发展,实现农村人口在工业化、现代化、信息化时代的健康而全面发展,才能实现国家的整体素质提高。城镇化已成为决定我国经济增长的关键性因素,只有加快城镇化进程,才能实现农村经济的现代化,才能使我国的经济步入新的发展阶段,实现经济的全面繁荣发展,才能立足于世界。 |
核心期刊网(www.hexinqk.com)秉承“诚以为基,信以为本”的宗旨,为广大学者老师提供投稿辅导、写作指导、核心期刊推荐等服务。 核心期刊网专业期刊发表机构,为学术研究工作者解决北大核心、CSSCI核心、统计源核心、EI核心等投稿辅导咨询与写作指导的问题。 投稿辅导咨询电话:18915033935 投稿辅导客服QQ: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1003158336@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