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著名思想家颜元曾说过:“国尚礼则国昌,家尚礼则家大,身尚礼则身正,心尚礼则心泰。”今天的中国,亟需这方面的教育。
一、礼仪先行在育人
翻越应试教育的栅栏,关注中学生的言行举止,使文明礼仪在孩子的心中生根发芽,是当今思想品德养成教育的重要内容。孩子的心灵是一块神奇的土地,播上思想的种子,就会收获行为的果实;播上行为的种子,就会收获习惯的果实;播上习惯的种子,就会收获品德的果实;播上品德的种子,就会收获命运的果实。所以,培养中学生文明礼仪习惯,提高中学生文明礼仪素养,非常重要,不可忽略。当下,我们的教育确实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空洞的说教和片面的评价机制并未得到根本的改变,在无形中扭曲着学生的人格,文明礼仪教育被认为可有可无,学生学习似乎就是为了应付考试,为了升学。当前的单一评价机制就是看升学率,在升学方面没有好成绩,学校就不被社会认可,教师绩效考核也就大打折扣。很多学校顾此失彼,口头说的是学生先成人再成才,实际上变成了一句空话!
特别是“三好学生”的评选,从操作情况来看弊大于利,过早地给孩子贴上好坏标签,对他们不见得有正面的意义;而且评选设置比例,对孩子们不见得公平,不利于他们身心健康地成长。现在许多学校的“三好学生”评选已经成为一种利益交换的工具,而且教育工作者也往往放大“某一好”忽视了真正的“好”,只重视学生学习成绩优劣,文明礼仪公德素质考核被人为略去,这就导致“三好学生”评选走向歧途,失去了正向激励鼓励的作用。
其次,有些父母忽视孩子的礼仪教育,也产生了不良影响。中学阶段的青少年处于养成教育的关键期,不可避免地遇到独立性和依赖性、自制性与冲动性、封闭性与开放性的矛盾。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如果不能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关注孩子生理和心理的协调发展,引导孩子全面认识自我,积极与他人交往,正确处理好个人与集体的关系,那么,孩子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就会偏离正确轨道,行为举止就会“离经叛道”,遗患无穷。
二、公德考量重过程
公德是指人们在长期社会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在履行社会义务或涉及社会公众利益的活动中应当遵循的道德准则。礼仪教化是在社会公共生活中学习生成良好修养的过程,因此,公德考量重过程。 |
核心期刊网(www.hexinqk.com)秉承“诚以为基,信以为本”的宗旨,为广大学者老师提供投稿辅导、写作指导、核心期刊推荐等服务。 核心期刊网专业期刊发表机构,为学术研究工作者解决北大核心、CSSCI核心、统计源核心、EI核心等投稿辅导咨询与写作指导的问题。 投稿辅导咨询电话:18915033935 投稿辅导客服QQ: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1003158336@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