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僧敲月下门”,不行,“僧推月下门”,也不行,究竟哪个好呢? …… 师:对,就这样,我们一起斟酌斟酌、推敲推敲。 (学生说了一遍停了下来。) 师:只说一遍,叫推敲吗? 生:不叫,书中说是“反复”。 师:是呀,反复地思考,反复地斟酌,一直到想出来为止。大家接着说。 (学生接着反复说) 师:韩大人到!咦,大家为什么停下来了? 生:贾岛冲撞了韩大人的仪仗队,被抓走了。 这是本课的第一环节——“认识‘一个词语’”,教师主要采用了“以事实为基础的问答策略”,此策略的特征在于“教师提问主要是为了引出事实”。本环节中,教师主要提问的内容是:什么是推敲?学生只需基于文本及以前积累的知识,就可找到答案。师生互动频繁,但学生只是把书上的答案复述一遍,思维深度虽然不够,但为下文的学习做了铺垫。笔者以为,教者采用“问答策略”的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了解“推敲”的含义来培养学生的分析性思维。“推敲”是本文的题目,又是本文的主要内容,因而弄懂“推敲”的含义,是最基本的,必须要完成的任务。只不过这个思维结果不是学生自己的,而是别人的或文本已存在的。在这一环节中,教者引导学生在文本中分析、判断、比较,达成了对“推敲”的理解,分析性思维得到了很好的施展。 2.巧补对联,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教学片段二 师:刚才我们复述了课文。下面老师提高一下难度。老师把这个故事变成了一副对联,下联已经写好了:韩愈巧解“推”“敲”题,可上联该怎么写呢? 生:贾岛访友写名诗。 师:这位同学反应真快。我们知道,对联不仅要求字数相等,更要求词性相同。大家看一看,他的上联有什么地方不妥的。 生:下联第四字“解”是动词,上联第三字“访”是动词,不对应。 师:你眼睛真亮,“访友”与“巧解”不是太对仗。 生:“推敲题”与“写名诗”好像也不工整。 师:怎么不工整? 生:推、敲都是动词,而“写名诗”只有一个动词“写”。 师:其实,“推敲题”主要是关于推敲的题目,确实与“写名诗”不对。 谁再来对一对。 生:我想的是“贾岛闯入仪仗队”。 师:这句怎样? 生:我觉得蛮对仗的,就是动词应该在第四个字。 师:老师帮他改一改,“贾岛误闯仪仗队”,这样就工整了。 大家想得真不错,老师再增加点难度。我在下联上又加了四个字:韩愈停轿斟酌巧解“推”“敲”题。 生:贾岛访友吟诗误闯仪仗队。
生:贾岛骑驴吟诗误闯仪仗队。 |
核心期刊网(www.hexinqk.com)秉承“诚以为基,信以为本”的宗旨,为广大学者老师提供投稿辅导、写作指导、核心期刊推荐等服务。 核心期刊网专业期刊发表机构,为学术研究工作者解决北大核心、CSSCI核心、统计源核心、EI核心等投稿辅导咨询与写作指导的问题。 投稿辅导咨询电话:18915033935 投稿辅导客服QQ: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1003158336@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