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需要一定的文学史知识。充分了解某一个作家及其作品或某一类作品的内涵、形式包括题材、情节、主题等, (3)积累文学创作经验。所谓“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刘勰《文心雕龙·知音》)。 研究表明:只有具备以上三点才能真正认识到文学作品的内在美和外在美。这三方面形成“一种既定的先已构成的期待视野……它可以引导读者的(大众的)的理解,造成全面接受”(《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学生对文学知识的掌握,是正确理解作品和培养审美情趣的基础。这是一个由浅入深的系统的过程,是由学生对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进而理解文学作品的意义并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的过程。学生掌握了文学理论知识,再经过教师的适当引导和启发,在文学作品的文化氛围中形成自己独特的理解,并且将其与自己的生活、学习相联系,从而逐步形成健康进步的文学观。 2.对中学生进行文学作品欣赏和文学批评的教育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学生以某部作品为欣赏对象,要能产生情感激动,要能正确理解作品的内容和形式,是不可脱离文学常识的,如果文学常识肤浅,就会缺乏对作品的鉴别力,最美的作品也难以被当作欣赏对象,最独特的意蕴也难以被发现。譬如面对《秋声赋》一课时,如果学生没有从文中对秋声的描绘中体会意境,不懂得欧阳修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情感之间的必然联系,就不会透过肃杀凄切的秋风,把握作者所经历的险恶的生活环境和人生遭遇,更难以体会在秋声中所表现的一种“自足自安”的人生态度。 要使学生学会感受、判断、品味文学作品,感受艺术形象能把握其语言和艺术技巧。在文学欣赏的基础上,进行文学批评,研究分析评价文学现象。面对浩如烟海的文学作品,文学批评要根据一定的理论原则作出判断,需要代表一般学生的欣赏趣味,表达一般学生的欣赏判断,学生储备的知识越丰富,他的分析评价就越深入细致,越具有科学性、独创性和说服力。 3.文学写作教育 作文与文学原本是琴瑟相和的知音,但目前情况是琴瑟渐行渐远。学生的作文绝大部分没有想象力、创造力、文学性。与其说那是作文,倒不如说是粗制滥造的手工品。作文课单调沉闷,作文题材狭窄单一、死板陈旧的桎梏,造成学生写作假话、空话、套话连篇的局面,使学生丧失了写作兴趣,这和不少学校作文教学只进行应试文的教学,不关心不重视学生的创造性写作有关。时间久了,对学生的写作能力是一种伤害,学生的审美能力会弱化,人文素养会降低。所以在中学生中进行文学教育,就要把创造性写作和应试写作放在同等的地位上,以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使他们的心灵丰富、深刻和美好。那么,优秀作品中的思想和纯净的文学语言会在中学生心中积淀和内化,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和人文修养就不再是一件难事。
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学写作活动,以多变的形式来开发学生的创作潜能,为他们搭建施展才华的平台。 |
核心期刊网(www.hexinqk.com)秉承“诚以为基,信以为本”的宗旨,为广大学者老师提供投稿辅导、写作指导、核心期刊推荐等服务。 核心期刊网专业期刊发表机构,为学术研究工作者解决北大核心、CSSCI核心、统计源核心、EI核心等投稿辅导咨询与写作指导的问题。 投稿辅导咨询电话:18915033935 投稿辅导客服QQ: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1003158336@qq.com |